鎮江有座石浮河:古運河上曾經的交通要津

“石婆婆磨刀劈竹竿,萬家箍桶;範公公拖板搭浮橋,千秋太平”。《光緒丹徒縣誌》記載:“在城西運河側,跨通江新河。知府潘一桂建,尋易以木,後甃以石,履修之。”1958年因建京口閘而拆除,如今,明萬曆年間的古橋重現天日!

鎮江有座石浮河:古運河上曾經的交通要津

今天分享一篇朋友戴蓉的石浮橋記錄:

人的一生當中,必定走過不少橋,有木架的、石造的、混凝土造的,也有鋼鐵構成的。總有一座橋會讓你記憶尤深。

鎮江有座石浮河:古運河上曾經的交通要津

在很多老一輩人的記憶中,就有這樣的一座橋——石浮橋。

它是鎮江古運河上有名的古橋之一,我市已故文史專家楊瑞彬編輯的《古城掠影》對“石浮橋”有這樣的介紹:

“石浮橋:在袁公渡(今迎江橋)之西,小京口之北,橫跨通江新河,又名利涉橋,原為浮木橋,後改為單孔石拱橋。民國時期仍高聳水面,巍然壯觀。因地處新城出入要津,昔日兩岸行棧林立,商賈雲集,為南來北往必經之道。”

這座當年連接了繁華的中華路和上河邊的橋,據說明代就有了,可惜1958年興建京口閘時被拆掉了。橋上的青石板臺階、獨輪車壓出的深深車轍至今都讓人津津樂道。

  01

  青石橋面中央有一座“橋神廟”

  仍舊住在上河邊的81歲王老太太說起石浮橋來,用手比劃著:“都是這麼長的條石鋪成的,一階一階向上,在橋的上面還有一座廟,廟門朝著南面。”

  “老早就拆掉了”,老人家記得當年拆的時候,她現在已經59歲的大女兒只有兩三歲的樣子,還被牽在手中走路呢。

  久遠的記憶已經模糊,但老人家只記得,石浮橋是她出門通行的主要通道,過了橋,就是中華路。

  家門口正對著古運河的新河街老住戶胡先生清楚地記得是1958年拆的橋,“條石的路面、圓形的拱橋”,就在他們家居住的不遠處。

  80歲的胡先生以前是跑船的,在運河上運輸貨物,揚州、淮安……這些地方,只有有人需要,約定好了就給人家送貨。1956年,公私合營後,他們一家上岸住進了現在的房子。他記得,在京口閘還沒有建的時候,這段運河上有兩座橋,分別在現在京口閘左右兩側,南面就是石浮橋,北面還有一座木板橋。

  “這個地方很熱鬧,運河的兩邊開設著很多‘行’(就是當時的商鋪)”。胡先生的妻子、73歲董女士對於當時的繁忙記憶僅限於那些“行”,但是說起“童兒糕”的時候,董女士表示“有的有的,一頭大一頭小,米粉做的”,一邊說還一邊用手比劃著樣子。

  今年83歲,從小就生活在石浮橋附近的楊其璞先生,更是對石浮橋充滿了感情。

  

“我們全家對石浮橋似有一種難以割捨的親情,清光緒年間,我的曾祖父母在橋的西面開設過一個名叫‘臨橋園’,以茶水、夥面、燒餅、素包子應市的‘茶坊’。我的祖父、二叔祖父都誕生在那裡,1905年我的三叔祖父和父親也相繼出生在這裡,28年後的1933年嚴冬我出生,我的孩子則是在石浮橋被拆去不久後的1960年出生在我家祖居——原本臨橋的一座老屋。我們一家人都把石浮橋下中華路東段視作我們的安身立命之處。”

  和其他的橋相比,除了標誌性的圓拱。石浮橋還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它有一座“橋神廟”。

  陳其福說:“古橋上設橋神廟,並不常見。在鎮江的石橋中也是僅此一例。這種格局,罕見而奇特。橋神廟沿北側欄杆,坐北朝南三開間。不飾窗欞,顯得寬敞明亮,簡潔大氣。逢年過節,都有人前來燒香拜神,一時香火旺盛、煙霧繚繞。”

  居住在新河街的陳先生也回憶說,這座橋神廟坐北朝南,北面的牆壁上供有菩薩,人們可以從廟的中間通過。

  至於是什麼菩薩,大家卻都沒有印象,楊其璞說:“由於日久年深被香燭的煙熏火燎,外觀漆黑,連所供奉的神祇都容貌難辨。”

  

鎮江有座石浮河:古運河上曾經的交通要津

  02

  

繁忙的石浮橋是一座交通要津

  石浮橋是一座非常繁忙的橋,它東西橫跨,古運河就穿越其下,經“小閘口”過“平政橋”注入浩浩長江。

  已故學人江慰廬老師曾撰文記石浮橋說:

  

“它在上世紀50年代以前,其實是座很繁忙的橋。從它橋面的獨輪車道深深的車轍和破舊的橋欄、橋柱,就可以看出,它是一座古老而蒼涼的老橋。”


  “日復一日,年來歲往,橋欄杆的石頭都被無數雙行人的手撫摩得十分光滑圓潤,橋面的石階邊緣也大都被踏踐得失去稜角。”這座橋為什麼會這麼繁忙,應該跟它所在的地理位置有關。

  《古城掠影》介紹石浮橋,“民國時期仍高聳水面,巍然壯觀。因地處新城出入要津,昔日兩岸行棧林立,商賈雲集,為南來北往必經之道。”

  楊其璞也以為,古老的石浮橋是貫通市區的一處要津。“西渡的行人,經中華路口南折出寶塔路;或徑向西穿過‘又新街’就抵達了舊日商賈繁茂、人煙稠密的‘西門外大街’,亦即今天的大西路,到了那裡就到了當時四通八達的通街。如果從中華路口越橋東渡,過了橋便是民居密集繁茂一時的新河街,徑直向前就到了‘黃花亭’,彼處路分兩岔,右折不遠,就走到了位居雙井路與大西路交會處的‘小門口’。經此向東就算入城了。”

  石浮橋連接的中華路、上河邊都是小商販雲集的地方。石浮橋頂的驢肉攤也讓很多那個時代的人記憶深刻。石浮橋西有塊較大的開闊地,是商販麇集的所在。

  陳其福以為,正是因為石浮橋被拆,曾經繁華的上河邊才衰敗了。

  上週末的一個雨天,循著上河邊一路西行,已經看不到一點曾經的影子。據住在附近的幾位老人表示,上河邊的盡頭就是石浮橋的起點,當年的石浮橋就是在這裡橫跨古運河,連接起了對岸的中華路。

  現在與上河邊對應的馬路是中華路小學背後的一條小路。石浮橋也是百年老校中華路小學的驕傲,中華路小學的校歌就是從石浮橋開始唱響:“地傍石浮橋……”

  

鎮江有座石浮河:古運河上曾經的交通要津

施工時候的石浮橋


  03

  石浮橋到底是什麼樣子

  “石浮橋是一座體制宏偉,結構簡練,外觀雄渾的石拱券橋。”

  “印象中的石浮橋,是一座拱形的石橋,橋面是中間高、兩邊低,兩邊有石階踏步。橋的兩側是大塊的石板護欄,雕有石獅或其他獸象之類的鎮邪之物,經過風雨的洗刷、打磨,光可鑑人。光滑的石板地,凹凸的車轍,留下時間的年輪。”

  “石浮橋,條石整齊,古樸凝重。單孔獨券,高高聳起。遠遠望去,猶如一輪圓月,橫臥在古運河上。橋面寬闊,能五馬並行。橋體南北兩側,嵌有四個龍頭。龍頭雕刻細膩,精美絕倫。須鬣奮張昂揚,活靈活現、栩栩如生。每個龍頭的嘴裡,都含有一顆活動的石珠。”

  雖然很多人對於石浮橋都有著自己深深的記憶,但是石浮橋存世的照片卻很少。

鎮江有座石浮河:古運河上曾經的交通要津

石浮橋的效果圖

  市賽珍珠歷史研究會的特約研究員金存啟先生從國外網站上購買到了一張石浮橋的照片,根據橋面上的“橋神廟”,大家第一時間辨認出了這就是鎮江的石浮橋。

  從這張照片上,我們能夠清晰地看出這是一座條石鋪就的圓拱石橋,橫跨運河之上,小烏篷船在橋下穿行。橋面上的“橋神廟”佔據橋頂的位置,坐南面北。可惜的是,可能因為時間久遠,有些模糊。

  《古城掠影》中也有一張石浮橋的照片,發現這張照片裡的石浮橋橋頂沒有“橋神廟”。也許這座“橋神廟”是後來才修築的!(戴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