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閱讀一本書》:讀書在精不在多,3步“精讀法”提升思維力


01,工作後怎樣讀書才有價值

幾乎所有成功人士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閱讀習慣。正如巴菲特的合夥人查理芒格所說:“我這輩子遇到的來自各行各業的聰明人,沒有一個不每天閱讀的——沒有,一個都沒有。而沃倫讀書之多,可能會讓你感到吃驚,他是一本長了兩條腿的書”。身家700億,90歲的巴菲特都在每天讀書,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堅持讀書呢?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書在精不在多,3步“精讀法”提升思維力

在這個信息膨脹的時代,幾乎所有人隨時隨地都在“讀”:在馬桶上刷勁爆的資訊,擠地鐵時聽廣播節目,睡前看看公眾號推送的文章……這一切都在接收信息,但它們可以取代讀書嗎?

想回答這個問題,首先你要問問自己——我的閱讀目標是什麼?是娛樂消遣,獲得資訊,還是想要提升思考能力?如果是前兩者,那麼熱文和音視頻確實包含豐富的信息,也為我們節省了時間;但如果你想要提升思考能力,那麼很遺憾,這些“閱讀”方式全都無效,最多隻能作為輔助。

因為這些信息為了吸引注意力,全都經過精心編排,不需要我們付出過多理解力,而這恰恰和“讀書”的意義背道而馳——只有當你親自把一本書的內容從模糊的印象梳理成清晰的認知,你的思維能力才能得到提升。

一些朋友有這種誤區:買了本大佬推薦的書,讀了幾頁發現讀不懂,覺得自己知識儲備不夠,於是就去找一本容易讀的書,刷刷地讀完了,感覺很有成就感。但其實你所謂的閱讀只是在自己的思考舒適圈裡原地踏步。只要一本書是面向大眾所寫,而你又完成了九年義務教育,那麼基本理解能力是足夠的,關鍵在於克服這層心理障礙。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書在精不在多,3步“精讀法”提升思維力

遇到一本有難度的好書時,可以想象自己在和一位智者談話。因為認知水平的差距,最開始你可能不太明白話裡的含義,但耐心傾聽下去,好的作者一定會用多種方式去解釋那些重要的詞語。我們先不要打斷作者,至少從頭到尾看一遍,跳過那些不理解的地方,也許第一遍你只讀懂了30%,之後在此基礎上哪怕只增加1%,你的思考能力也在提升。

因此建議大家在自己感興趣的題材中,選擇那些高於你目前理解能力的書。只有啃掉了那些不理解的部分,你才能真正進步。那麼具體怎麼來閱讀呢?今天就分享這本書——《如何閱讀一本書》。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書在精不在多,3步“精讀法”提升思維力


02, 看不進去書?試試這3個技巧

1,帶著問題閱讀

很多朋友有讀書的熱情,但只要一看書就犯困,他們會覺得自己是精力不足。但想想以前上學時,明明很疲憊,卻可以躲在被子裡看小說看到凌晨;而週末明明睡足了,卻會在電影院看爛片時睡著。關鍵就在於——有沒有目標。

讀小說時,你迫不及待想知道主角的結局,所以興致高漲;而看爛片時,你基本能猜到劇情的走向,也就沒了興趣。知識類書籍缺少曲折的情節,更不容易集中注意力。但設想一下,如果明天要考試,你提前知道了問題,現在要做的就是從書中找到答案,那麼幾乎所有人的學習效率都會飆升,這時解答問題就是讀書的目標。

因此我們自己讀書時,也需要自問自答,這4個問題能幫助你集中注意力:

1) 這本書大致在說什麼?

2) 作者說了哪些觀點?如何證明的?

3) 講的有道理嗎?為什麼?

4) 這本書和我有什麼關係?

建議大家在書頁空白處寫下這些問題,提醒自己尋找答案,做出標註。如果你能用自己的話有理有據地回答這4個問題,基本上就讀懂了這本書。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書在精不在多,3步“精讀法”提升思維力

2,不同類型的書閱讀目標不同

書籍大致分為2類:論述類和虛構類。前一類是為了獲得知識,比如科普讀物,後一類則是為了共享感受 ,比如小說戲劇等。我們讀論述類書籍時,需要調動理性思維,評判作者的觀點和論證是否正確;而虛構類書籍主要是動用想象力,最好被動跟隨作者,不要多加評判,關鍵是收穫體驗和情緒。

工作後我們大多讀的是論述類書籍,它可以進一步分為理論型和實用型。理論型告訴我們“是什麼”,實用型則指導我們“做什麼”。相比於知道“怎麼回事”,人們更關注“該怎麼使用知識”,因此實用型的書在市面上更受歡迎。

實用型又可以再分為兩類:規則型和原理型。比如教理財的書大多是在說明具體規則,而經濟類的書就在闡述規則背後的原理。前者可以直接用於實踐,但如果情境變化就可能不適用;而後者需要藉助實踐去加深理解,但處理問題時會非常靈活。

書的類型不同,閱讀時重點也有所不同。比如規則類的書我們關注的就是具體規則,而原理類的書則需要注意作者是如何論證這些規則值得信任的。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書在精不在多,3步“精讀法”提升思維力

3,不同難度的書閱讀方法不同

弗蘭西斯培根說過:有些書可以淺嘗輒止,有些要生吞活剝,只有少數的書要咀嚼和消化。市面上的書相對我們的理解力來說難度不同,閱讀方法也可以從低到高分為3個層次:

1)檢視閱讀:拿到一本書時,先看看序言,目錄,摘要和總結,大概瞭解這本書的內容和結構;然後快速瀏覽全文,只關注觀點部分,跳過論證,整個過程最多1個小時,目的是判斷這本書是否需要花時間精讀。

2)分析閱讀:當你確定這本書值得精讀,接下來就要投入足夠多的時間和精力,系統地梳理這本書,分析作者的觀點和論證,最後做出你的評判。這種閱讀是訓練思維能力的重要環節。

3)主題閱讀: 通常是為了寫綜合性文章,讀者需要圍繞某個主題閱讀多本書,把不同書中和主題相關的部分整理,分析和比較。主題閱讀是最花心力的一種閱讀,但它的基礎還是分析閱讀。

因此,想讓一本書真正成為屬於你的知識,分析閱讀這一步是最關鍵的。接下來我們就具體說說該怎麼做。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書在精不在多,3步“精讀法”提升思維力


03, 如何讀透一本書——分析閱讀

分析閱讀可以分為3個階段。完成每個階段,可以幫助我們回答前面提出的那4個問題。

1,第一階段:縱覽全書,掌握結構大綱。

這一步回答第1個問題——這本書大致在說什麼。過程和檢視閱讀比較相似,具體可以分為4步。

1) 給這本書分類 : 拿到一本書先通過書名和序言確定它的類型,在閱讀時就可以快速抓住重點。

比如前面說的理論型可以進一步分為歷史,科學和哲學等學科。歷史主要討論過去的事件發生在特定時間和地點的原因;科學尋求的是跨越時空的普適定理;哲學類似科學,追求一般真理, 但它討論的是日常經驗,而科學大多需要實驗數據論證。

2)簡短說出大致內容:

出版方的宣傳文案和書中的摘要,可以幫助我們快速瞭解內容要點。

3)瞭解整本書的結構: 目錄大致就是作者寫文的結構,此外還可以翻看每個章節的結尾,作者通常會在這裡做總結,這樣就能知道作者是如何組織內容的。

4)找出作者要解決的問題:作者寫書通常都是為了解決問題,大多會在開頭章節提出這些問題,之後逐一解決。我們要做的是梳理出這些問題,分清主次。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書在精不在多,3步“精讀法”提升思維力

2,第二階段:細讀全書,梳理具體內容。

這一步回答第2個問題——作者說了哪些觀點?如何證明的?具體也可以分4步。

1)和作者達成共識:通常我們難以讀懂一本書,是因為作者用了很多該領域專有的詞語,或者給某些舊詞賦予了全新的意思,因此我們需要先找出這些影響閱讀的關鍵詞,在書中的情境下理解它的含義,和作者先達成共識。

2)提煉章節的主旨:接下來我們需要像偵探一樣,留心尋找書中的關鍵句子,它們通常和主旨相關,代表著作者的觀點。但想要真正理解觀點,我們最好用自己的話去轉述,或者用一段自己的經歷去解釋。

3)整理論述思路:為了證明這些觀點,作者會給出前提條件,列舉案例或者邏輯推理去論證觀,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歸納法和演繹法。有時整個論證過程就是一個重要段落,有時卻可能分散在好幾頁中,這就需要我們按順序去整理。

4)回想問題尋找答案:每讀完一個章節,我們就回顧作者在書的開頭提出的問題,並在閱讀過程中尋找答案,這樣你就能知道哪些被解決了,哪些還沒有解決,以及作者又提出什麼新問題。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書在精不在多,3步“精讀法”提升思維力

3,第三階段:理性地評判這本書。

到此為止,我們已經仔細閱讀了整本書,但還沒有結束。 如果把閱讀看做和作者在交流,聆聽完作者的教誨,現在輪到我們來表達看法。

這個階段可以回答第3和第4個問題:這本書有道理嗎?以及它對我有作用嗎?

此時我們已經“完全瞭解”了這本書的內容,那麼你是否同意書中的全部或部分觀點呢?如果有不同意的地方,理由又是什麼呢?注意這些評價一定是理性公正的“贊同/不贊同”,而不是帶情緒化的“喜歡/不喜歡”。

那麼評價標準是什麼呢?這裡我們只針對論述類的書籍,如果你發現這本書引用的論據不足,論據的真實性出現問題,或者論證過程不合邏輯,那麼不管這本書多麼有名,都不能算是一本好書;如果你找不出這些問題,那麼就算你對作者有偏見,也必須同意書中的觀點。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書在精不在多,3步“精讀法”提升思維力

相比於花時間每天聽別人拆解各種書,不如親自去精讀一本好書。同等時間下,你所收穫的是思維能力的提升,而不是一堆毫無用處的結構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