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史氏
修秦始皇陵的工匠是絕對不可能被屠殺的。
首先,沒必要殺,因為如此浩大的工程本身就不是秘密。始皇陵的修建估計需要50至70萬工匠,加上相配合的驛站、後勤、管理等相關組織及其直系家屬,確切知情方應該在三百萬人以上,佔當時總人口的十分之一,這樣的工程要如何運作成秘密?而且,按照古代君王生前修墓的傳統和相關記載,整個建造週期在35-40年上下,跨越兩代至三代人,且受限於當時的生產力,工匠們需要定期輪換,想保守秘密,就需要殺掉每一批建設者,可能有幾百萬人,進行如此規模的屠殺其本身就是無法掩蓋的。要知道秦始皇殺了幾十個術士(一說儒生)都被冠以暴君之名。再說,第一批殺了後續誰還敢來呢?
然後,殺了工匠也不解決問題,陵寢總要定期維護和祭掃吧。皇陵不是建完就不管了,還要鎮守、維護、祭拜,加上地上還有一定規模的建築群。驪山也算得上關中腹地,如果殺了工匠,那鎮守的兵丁、維護人員、後世祭祀的相關隨從是不是都要殺?一年殺一小批,十年殺一大批,這要殺多少人?顯然不具備可操作性。
而且,陵寢防盜靠的不是盜墓賊不知道,而是知道了也挖不動。上世紀五十年代以國家的力量和組織對明定陵進行挖掘,光天化日之下挖了一年才打開。以古代的施工工具和兩三個盜墓賊進行盜掘,還要應對一定規模的防盜設施,想挖通皇陵,好像還是愚公移山更現實一點,至少愚公他們家可以光明正大的幹。就算運氣好,碰到了天下大亂沒人管,但這種工程,挖個十年八年總是要的吧?沒等挖通大亂結束了,你說要不要繼續?繼續的話,發現了可能會被滅九族,不挖的話,這麼多年白乾了。所以正常智商的盜墓賊都不會想不開挖這麼大規模的墓。
最後,挖皇陵是冒天下之大不韙的事。普通的盜墓都是重罪,見骨的要判死刑。即便碰到了天下大亂,恰巧盜墓者又有足夠的實力,難道不怕後人記上一筆嗎?曹操如此人物,如果泉下有知,聽說自己被稱為盜墓界的祖師爺,說不定會被氣得活過來......然後再被氣死一次。所以身處高位者真的犯不上幹這事。而且我不是宣揚封建迷信,僅僅是舉兩個例子:
1、挖掘定陵的提倡者無一善終;
2、帖木兒的詛咒:“打開石棺之人,將面臨和我一樣可怕的敵人。”斯大林是唯物主義者,不信這個,批准打開石棺。三個月後德國閃擊波蘭,經人提醒後嚇得他趕緊下令,以國家元首之禮又將帖木兒歸葬,不久,蘇軍在莫斯科取得勝利。你說虛偽不虛偽。
所以,有如此規模的知情人,那地宮形制流傳下來不是難事,但是在流傳的過程中有多大偏差就不好說了。
先秦養貓人
秦始皇陵,史上第一皇嬴政的陵寢,神秘莫測,但有個人用筆輕輕一揮,揭秘其中的內部構造,這人叫司馬遷!
司馬遷敢這樣寫,並非一顆花生米下了一瓶酒後的胡言亂語,他在《史記·秦始皇帝本紀》中已經說得明白。
修秦始皇陵的人,絕對沒有被全部殺死!
秦始皇陵,一個差點爛尾的浩大工程
秦始皇,吞併六國,成了千古第一皇,就琢磨著得幹票大的,修個阿房宮玩玩。
老秦覺得咸陽人多,自己宮廷就小了點,學不了周文王、周武王那麼堂皇,怎麼也得整個像樣的宮殿,看著舒心。於是老秦開始建造阿房宮,“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顛以為闕。“
沒法完事了,這工程有點大;還得修始皇陵,這下七十餘萬人也不夠用了,所以老秦乾脆心一橫,兩不誤都修,多大點事啊!
要是修好了,自己看不到怎麼辦?老秦就派徐福去海外找長生藥去了;徐福當然不敢回來,老秦自然就沒法長生,只能躺進始皇陵,睡在水銀河中的梓宮中,看小船兒飄蕩,飄蕩在水中。
《史記·秦始皇帝本紀》載:“隱宮徒刑者七十餘萬人,乃分作阿房宮,或作酈山。”
01、秦始皇陵,貧窮限制人想象的傑作
秦始皇在生,就“使丞相斯將天下刑人徒隸七十二萬人作陵”,挖掘靠奴隸、囚犯們,還有一大群專業人士也參與其中。
搞化學的佈置水銀河防腐;搞水利的負責河水改道並作防水大壩;搞燈光的設計人魚燈照明;搞軍事的製造機弩防盜;其中還包括一群特殊的手藝人——陶俑工。
《史記·秦始皇帝本紀》載:“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陶俑工可是第一批流水作業的工人,他們都很平凡,下手就有點狠,製造出了世界震驚的秦朝兵馬俑!
從現今的破碎兵馬俑可以得知,當初製造兵馬俑並非整體打造,而是流水作業組合而成,這也就是兵馬俑最神奇的地方,栩栩如生不算本事,容貌體型穿著個個不同才是王道。
比如頭部,前臉後腦分兩半粗胎量產,然後由陶俑工精心刻畫臉部,驗收合格才與後腦組合成頭部,最後按照身份職位確定頭飾或頭盔。以此類推,等到整個人體完成,再由彩陶師著色,最後進行燒窯,送進陪葬坑,替老秦站崗放哨出征!
根據這段清晰的記載,秦始皇陵玄宮,深達30米,機關重重,還有巨量水銀河構成地理圖;再加上多彩兵馬俑,這大手筆除了老秦,還真沒人幹得出來!
當時要有什麼世界紀錄的話,秦始皇陵完全就是拿來吊打紀錄的存在。
02、秦始皇安息,其他人去哪兒了
當秦始皇穩穩當當地躺進了梓宮,在水銀河中看長明燈後,迎接能工巧匠等七十二萬人的命運是什麼呢?看司馬遷怎麼說的。
《史記·秦始皇帝本紀》載:“二世曰:‘先帝后宮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從死,死者甚眾。葬既已下,或言工匠為機,臧皆知之,臧重即洩。大事畢,已臧,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臧者,無復出者。樹草木以象山。“
老秦死了,兒子秦二世很有孝心,居然又把秦獻公“止從死”廢除的“人殉”制度又給撿起來了,把老秦沒有生育過的妃子全拉去地宮,陪伴老秦說話打發無聊時間。
設計地宮的規劃師、製造門戶機關的工匠,這些人肯定活不成了,為了保證秦始皇陵的安全,被先後落下的門堵在過道上活活餓死。
這與72萬人沒太大關係,你說在一段過道上坑殺72萬人,這過道得有多寬多長?再說了,這些人殉葬可不是秦始皇的主意,而是秦二世突發奇想孝敬他老爹的。
秦始皇與兵馬俑為伴,就足夠了!
秦始皇歸葬皇陵後,又花了兩年時間完善才算完工,最後的格局就是山間鬱鬱蔥蔥,有水北來,在此一繞,過魚池後,再直奔而去,匯於不知處。
《水經注》載:"水出驪山東北,本導源北流,後秦始皇葬于山北,水過而曲行,東注北轉,始皇造陵取土,其地於深,水積成池,謂之魚池也。池水西北流,途經始皇冢北。"
司馬遷知道秦始皇陵內結構的原因
司馬遷能夠把皇陵內結構說的頭頭是道,一是當時有野史資料可查,二是參與皇陵建造的參與者留下的故事。
參與秦始皇陵修建的人,喝兩口小酒,誰還不會向兒孫吹噓兩句:“當初老秦可是欠了我恩情的,是我用雙手一鍬一鋤挖出了那麼寬的地方,他老人家能夠睡得安穩,可是有我功勞的!”
這絕對不是編造,司馬遷講了這麼一段故事。
陳勝、吳廣在滎陽牽制秦軍主力,大將周文領兵出函谷關,進發戲地,直逼僅百餘里的秦都咸陽。十萬人來圍城?秦二世嚇得不輕,拉著章邯的袖子問:“奈何?”
章邯根本不當回事,十萬人就人多了?修阿房宮、酈山的人隨便拉來滿滿的幾十萬,所以就建議秦二世赦免勞工,讓他們加入部隊,自己帶著這群雜兵去痛擊周文。
秦二世“大赦天下”,讓勞工成為秦軍,這群原本會勞作而死的囚犯、奴隸,突然看到了翻身的機會,上了戰場還不得拼命啊,所以周文敗了。
得勝後的章邯趁勢殺向滎陽,進攻陳縣,最後撲滅了這場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的星星之火。
《史記·秦始皇帝本紀》載:“少府章邯曰:‘盜已至,眾彊,今發近縣不及矣。酈山徒多,請赦之,授兵以擊之。’二世乃大赦天下,使章邯將,擊破周章軍而走,遂殺章曹陽。”
既然是從修建阿房宮以及酈山的勞工徵集的部隊,肯定會出現傷兵、逃兵的現象,這些人在返鄉後,參與修建秦始皇陵就會成為吹噓的本錢,半真半假地透露了出去,野史當然就要好好記一筆,這也就成為了司馬遷參考的文獻。
司馬遷為此還補充了重要的一句話,“始皇既歿,胡亥極愚,酈山未畢,復作阿房,以遂前策”,提示一些沒有重度參與秦始皇陵內部規劃、機關佈置的工匠,如木工、陶工、彩畫工、油漆工後來都成為了修建阿房宮的勞力。
“修秦始皇陵的人都被殺死了”的說法顯然是錯誤的!
秦始皇陵被盜
秦始皇陵被盜的說法,也來自司馬遷,借劉邦之口數落項羽的罪過,“項羽燒秦宮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財物”。
酈道元在《水經注》中加油添醋說道,“項羽入關發之,以三十萬人,三十日運物不能窮”,顯然把項羽打入了盜墓賊的行列。
《漢書》則不是這麼說,是個小牧童惹的禍。小牧童找羊,安全無恙走進了秦始皇陵,最後被棺材裡的秦始皇下了一跳,手一抖,把秦始皇的棺槨和珍寶燒成了灰燼。
這說法很不靠譜,大門大開?沒人守衛?沒有機關?火把能燃?還能燒完秦始皇的棺槨?
《漢書》載:“牧兒亡羊,羊入其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燒其臧槨。”
我情願相信是項羽燒的,不過不是燒的秦始皇陵,而是陪葬坑。
考古發現,在一號俑坑和二號俑坑有黑色木炭遺蹟,證明曾經被焚燒過,造成塌陷。
估計是項羽挖來挖去找不到門戶,挖掘到全是兵馬俑,深感晦氣,乾脆放了一把火,不過也放棄了找秦始皇陵的麻煩。
古代考古專專著《金石學》中,也沒有任何秦陵文物的記載,所以秦始皇陵被盜是個假說,劉邦給項羽定的罪,其他史家唱和而已。
綜上所述,司馬遷知道秦始皇陵內部結構的原因,是借鑑了野史文獻的參考和民間傳說,很大可能來源於參與修建秦始皇陵的勞工所述。這些勞工曾被徵集參加軍隊,鎮壓陳勝、吳廣起義,戰場中自然會出現逃兵、傷兵,乃至退伍將士,這些知情人在返鄉後就會透露出秦始皇陵內部結構,形成野史記載或傳說,司馬遷就採用了此說。或許秦始皇陵當時內部結構並不是個秘密,但由於設計了多種防盜措施,加上負責內部設計的工匠死亡,秦始皇陵就成了高風險而神秘的地方,永遠埋藏於地下了。
(圖片均來自網絡)
西遊夢紅樓
司馬遷不是神,不可能猜出秦始皇皇陵地宮的結構;他也不是孫悟空,無法上天入地,無法親臨地宮現場觀看。
司馬遷是個史官,他的資料來源一般來自於兩塊,一是聽到的,這就是現在經常所說的“口述歷史”;二是看到的,這就是一般所說的典籍“資料”。
司馬遷聽到的“秦始皇陵墓地宮構造”
常有傳說,修建秦始皇陵墓的工匠全部死光了,全都被殺了,這是真的嗎?假的,千真萬確,就是假的。
秦始皇陵墓前後修建39年,可謂工程浩大,出動人力最多時有70萬左右,少的時候也有30、40萬,要把這樣的人全部殺了,怎麼可能?況且也沒有記載,秦國將幾十萬人工人殺了的情況。
其實,修建陵墓的人,也是分工種的,有些是搞土建的,有些是幹技術活的,不同的工種決定了以後不同的命運。
三十九年間,完成土建的大部分人撤的較早,搞技術的留下較多,越到陵墓建設後面,留下的人越少,這些人知道的也越多。
最後,留在秦始皇陵墓裡的只是一小部分,但是,非常可惜,完善陵墓的工作做完後,工匠們遭殃了,因為秦二世卸磨殺驢,讓這些最後留下的工匠陪葬了,記載如下:
詳細記載如下:葬既已下,或言工匠為機,臧皆知之,臧重即洩。大事畢,已臧,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臧者,無復出者。樹草木以象山。那麼搞技術善後的人被陪葬了,是不是消息就沒有了?當然不是,因為之前有大量的工人(其中有很多是犯人)先後撤了,這些人是知道大概結構的,最後撤出去的幾批,甚至對於情況很清楚,只是不曾親自看見建造成功及完善。
在項羽和秦軍展看鉅鹿之戰時,很多修陵墓的加入了進去,戰爭很殘酷,項羽等人有點猛,最後秦軍大部分被俘虜,這一過程中,逃跑的絕不在少數。雖然投降的秦軍大部分被坑殺,但那一部分逃走的工人,以及早早回到民間的年長者,成為了秦始皇陵墓構造或多或少的知情者,
那些得以獲生的工人們,會對秦始皇陵墓的情況說給他人聽,特別是秦朝滅亡後,對於這樣的言論更是無人約束,畢竟大秦亡了。於是,這些關於秦始皇陵墓的消息就傳了下來。
經過了近百年左右的時間,司馬遷開始考證這個事情。
司馬遷寫東西很認真,不斷走訪各處,尋找秦始皇陵墓的傳說,同時,對於秦始皇陵墓進行了實地考察,雖然只能看到秦始皇陵墓的外觀,但多少都有些參考。如此下來,終於有了自己的一手資料。
司馬遷翻閱各種典籍資料,比如《秦記》,得到了很大收穫
秦朝暴政,刑法苛刻,讓當時的百姓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堅決實行連坐制度,讓百姓苦不堪言。“焚書坑儒”,更是讓知識分子們提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最可惜那些燒掉的典籍資料。
但並不是所有的書籍都被燒了,關於秦朝的歷史,以及有利於秦朝的書籍資料,保留了下來,比如那本由歷代秦國史官(即秦御史)通過不斷記錄而積累成書的秦國“史記”《秦記》。
有人說了,戰亂不斷,這書籍能保存到司馬遷時期嗎?能。
當年,劉邦和項羽在義帝的協調下,分兩條路向咸陽進發,約定:誰先進入咸陽,誰就是“王”。劉邦的軍隊實力遠遠不如項羽,但劉邦在酈食其的幫助下,沒有多費勁,就進了咸陽。
當時的劉邦準備大肆享受,而手下的謀士張良勸劉邦還軍灞上,否則會惹來殺身之禍。另一位臣子蕭何,卻做了一件特別有意義的事情,把秦宮裡所有的書籍、資料等收集了起來。當項羽來的時候,後宮美女還在,金庫還在,只是各種資料不在了。這就夠了,項羽對於秦國的資料是沒多大興趣的,他只是一個武夫。
在蕭何收集的資料中,就有《秦記》。後來,司馬遷寫《史記》時,這本《秦記》就成了非常重要的參考資料。
於是,結合傳說和《秦記》,《史記》當中就出現了這樣的話:
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什麼意思呢?這是說:始皇帝一繼位,就開始為自己在驪山建造陵墓。在統一六國後,從各個地方徵來七十多萬人。
陵墓建造時,(地宮)深的穿過了三層泉水,在下面用銅汁澆成棺槨,宮殿裡面,奇珍異寶都放滿了地宮。除此之外,地宮裡面,做成各種機關,用以發射弓箭、弩箭,有靠近的機關動作射殺當地。地宮裡,還用水銀做成江河湖海,靠機械使水銀循環不息、緩緩流淌,地宮頂上有天文,地宮地面有地理,非常神奇。而且為了保持地宮的光線,用人魚油膏做成蠟燭照明,很長時間都不熄滅。
目前為止,秦始皇陵墓的地宮部分,還是沒有開發,原因是國家不支持,技術上還是有不成熟。
至於,司馬遷的論述,基本可以確定是真的,因為現在的遙感探測技術,對司馬遷的論述進行了相應的對證。
作為歷史上最偉大的史官,司馬遷通過走訪收集民間傳說,通過《秦記》的參考,再通過秦始皇陵墓的實地考察,最後寫出了關於“秦始皇陵墓地宮”的情況。
一個身殘志堅的鬥士,一個心懷理想的史官,在死後的兩千年裡,受到了“幾乎所有的史官和歷史研究者”的推崇,確實不容易,向其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