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竟然經歷過這麼多的坎坷!真讓人替他捏把汗啊

宜昌,古稱“夷陵”,湖北省地級市。位於湖北省西南部、長江上中游分界處,建制歷史逾兩千年。“宜昌”之名始於東晉,市的建制始於解放初,於1992年設立地級市。宜昌市地理環境複雜多樣,地形比較複雜,高低相差懸殊;位於中亞熱帶與北亞熱帶的過渡地帶,屬亞熱帶季風性溼潤氣候。

宜昌歷史悠久,據史書記載,宜昌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距今一二十萬年前,在宜昌境內的清江流域就有“長陽人”的活動。境內數十處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現,證明了七、八千年前中華民族的祖先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

宜昌遠古屬西陵部落,據《宜昌府志》記載:夏、商、週三代,夷陵為古荊州地,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改夷陵置巫縣。“夏商時為古荊州之域,春秋戰國時為楚國的西塞要地,建有城邑”。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置郡縣,宜昌市大部分地域屬南郡。“漢承秦制”,西漢時夷陵屬荊州南郡,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改夷陵為臨江郡。建安十五年(210年)又改臨江郡為宜都郡,領宜都(今宜昌)、秭歸、枝江、夷道(今宜都)等四縣。

三國時,吳黃武元年(222年),改夷陵為西陵郡,也稱宜都郡。晉太康年間(280-289年),改置為夷陵縣。東晉分夷陵西境(在長江南岸的黃牛巖至黑巖之間)另置一縣時命名“宜昌”,寓意在於祈福分境置縣宜於國運昌盛,“宜昌”之名便始見於史。

南北朝時宋、齊皆與晉同。梁改宜都郡為宜州,西魏改為拓州,北周改為硤州。

宜昌竟然經歷過這麼多的坎坷!真讓人替他捏把汗啊

宜昌風景

隋大業三年(607年)改硤州為夷陵郡,轄夷陵、夷道、長楊、遠安四縣,夷陵縣為郡治,隸屬荊州都督府。唐初,改夷陵郡為硤州,領上述四縣,屬山南東道。天寶初又改為夷陵郡。乾元元年(758年)復改硤州,轄原四縣,仍屬山南東道。

五代時,硤州與荊州、歸州為南平國。北宋複稱硤州,屬荊湖北路,仍轄原夷陵四縣。元豐年間(1078~1085年)改“硤”為“峽”。

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升峽州為峽州路,領原四縣,屬河南行省荊湖北道。明初改峽州路為峽州府。洪武九年(1376年),改峽州為夷陵州,領宜都、長陽、遠安三縣,治所夷陵,隸屬湖廣佈政使司荊州府上荊南道。

清順治四年(1647),夷陵州隸屬荊州府。順治五年,改“夷陵”為“彝陵”。雍正十三年(1735年),升彝陵州為宜昌府,改彝陵縣為東湖縣併為宜昌府治所,領東湖、興山、巴東、長陽、長樂5縣及歸州、鶴峰2州,隸屬荊宜施道。宜都、枝江、當陽、遠安4縣屬荊州府。光緒二年(1876年)中英《煙臺條約》簽訂,宜昌被闢為通商口岸。次年,宜昌設立海關,正式對外開放。

中華民國初年廢府、州建制,實行省、道、縣三級制。1912年改東湖縣為宜昌縣,與興山、秭歸、巴東、長陽、五峰、鶴峰縣屬荊南道。當陽、遠安屬襄南道。1922年,宜昌屬荊宜道。

1932年、1936年,宜昌、宜都、當陽、遠安、興山、秭歸、長陽、五峰八縣先後屬第九、第六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設於宜昌縣城。枝江縣先後隸屬於湖北省第七、第四行政督察區。1948年8月,中共江漢區委決定正式成立第四專員公署(亦稱襄西專署),1949年1月改為當陽專署。1949年5月20日在當陽成立宜昌專員公署,同月在當陽組建宜昌市黨政領導班子。6月11日,在當陽蘆家灣正式成立中共宜昌市委員會、宜昌市人民政府。1949年7月16日,宜昌城區解放。中共宜昌專署機關和宜昌市黨政機關隨即從當陽遷駐宜昌城。1949年11月15日,今宜昌市全境解放。

宜昌竟然經歷過這麼多的坎坷!真讓人替他捏把汗啊

宜昌夜景


本文章由頭條百科用戶雨生111、醋美沙朵美、kk的小魚乾、用戶7118191913284、回首萬里故人長絕、現偉了參與編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