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69年的第一代農民工“老無所養”,誰來負責?這3點建議靠譜嗎

如今,多數農民依靠外出打工賺錢養家,不誇張的說,外出打工所賺的經濟收入已經佔據家庭總收入的80%以上。據悉,在目前的農民工群體當中,絕大一部分是70後、80後,60後的打工者已經身體身體原因漸漸的退出了歷史舞臺。不過,如果要說起外出打工的源頭,60後就不得不提。

改革開放之後,外出打工的人逐漸增多。在那個年代,農民單純依靠種地很難維持家庭的正常開銷。因此,一部分農民開始外出打工,尋求在城市的好工作,希望能夠賺到更多的錢,帶領著全家人過上幸福的生活。殊不知,那個時候60後便是打工的主力軍,可以說,這就是我國的“第一代農民工”。

60~69年的第一代農民工“老無所養”,誰來負責?這3點建議靠譜嗎

從年齡上推算,最長的60後已經59歲了,69年的人今年也50歲了,都到了該考慮養老問題的時候了。可是,第一代的農民工大多已經返鄉種地,只能依靠微薄的種地收入艱難的維持日常生活。年輕時候所賺的錢大多也都給子女用了,到老了之後壓根就沒有養老的錢。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所擔心的“老無所養”的問題便出現了。

在農村,由於空心化的現象愈演愈烈,很多60後的農民其實已經淪落為空巢老人了,他們大多依靠子女的接濟艱難度日。雖然說到了60歲之後可以領取養老金,但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農民所領取的養老金並不能夠緩解養老難題。那麼,在身份證60-69年的“第一代農民工”即將老去的節骨眼,他們的養老問題該如何破解呢?有人提出瞭如下的幾點建議:

60~69年的第一代農民工“老無所養”,誰來負責?這3點建議靠譜嗎

①將第一代農民工設為精準扶貧的對象

第一代農民工已漸漸的老去,他們的生活更需要社會的關照。因此,有人提議,對於那些60~69年的第一代農民工,如果其家庭條件符合扶貧的條件,便可以把他們列為精準扶貧的對象,以保障他們的晚年生活。

②讓農二代承擔起更多的養老責任

目前來看,養老的重任其實還是在子女的身上,國家財政其實並沒有辦法負擔起這麼多人的養老問題。所以,在這方面,國家應該加強引導教育,讓更多的農二代盡到贍養老人的責任。對於這一點,其實今年的一號文件也有提及,希望農村孝道式微的現象在今年能夠有所改善。

③提高第一代農民工的養老保險待遇

大家都知道,多數第一代的農民工在上班的時候是沒有繳納過社保的,他們老了之後只能依靠新農保。對於農民來說,新農保是農民可以享受到的唯一一項養老保險待遇,不過,就目前看來,金額是在是有點少,沒有辦法滿足農民的日常需要。因此,提高第一代農民工的養老保險待遇能夠適當緩解目前的養老難題。

60~69年的第一代農民工“老無所養”,誰來負責?這3點建議靠譜嗎

在你們的村子有多少第一代農民工呢?在他們的晚年生活中,都遇到了哪些除了養老之外的難題呢?對於上述的3點建議,你覺得是否可行呢?在此,我們真心希望農村老人面臨的養老難題能夠儘快緩解,國家也能夠投入更多的真金白銀解決他們的難題!

最後,60~69年的第一代農民工“老無所養”,誰來負責?這3點建議靠譜嗎?對此,你是怎麼看待的呢?歡迎在評論區發表你的見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