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宫人的植棉史

作者:罗宗汉


南宫人的植棉史

棉花,历来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和人民生活必需品。南宫是全国著名的优质棉主产区,种植面积大,人民收益高,是主要的经济作物,以“银宫棉”著称。马晒衣的马长立是全国劳动模范,植棉能手,受到过毛主席接见,在南宫家喻户晓。当前,谷雨节已过,农民仍在抢播。因为今年春寒,加上疫情的影响,播种期稍稍滞后,是合理的。在一般年份,南宫有“谷雨花,大把抓”的谚语,种子处理是一播全苗的关键。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如今时兴地膜覆盖,机播,为增产增收奠定了基础。这些老生常谈,无须赘述,仅就南宫的植棉历史,略加追记。

在嘉靖版《南宫县志》上,有这样一段话:

父老云:成化弘治间,亡(无)不树桑。饲蚕之家,闾阎之衣帛者,皆所缲织也。今百姓伤水旱,绌赋役,鲜克以治蚕为急务。阡陌弥望,而不见一桑,是自蹙其常生之业矣!

当其时,南宫的物产:枲①多、木绵多、丝多。麻有檾②麻、有绢。多平机布、有绵③,䌷有烏帕。

据万历版《南宫县志》记载:

邢侗说:南宫幅员百里,厥土白壤,宜树、宜艺。谷足食,秸足芻。木棉梨枣之饶,估客转贩,岁入不资。十亩之田,一夫力作,可赡卒岁,能善厥居,亦乐哉斯土矣!乃犹有丰年歉户,干法毁身,此何以故哉?

康熙版《南宫县志》的知县胡胤铨说:

古云:衣食足则礼义自生。故孟子谈王道,以树桑畜养为急, 敦本务也。使不耕而食,不织而衣,遊手好闲,是为盗阶。诚能返本穷源,劝民树畜,乐利日生,盗风自息,司牧者勖(勉励)之。

在光绪版《南宫县志》上,提到普遍种植的经济作物时,是这样介绍的:

棉花,本草木棉,有二种:《南史~高昌国传》有草实如茧,中丝为细纑,名白曡,甚软白,此似草之木棉也。种出南番,宋末始入江南,明遍及江北与中州。今土人谷雨时以汤浸种种之,不蚕而棉,不麻而布,衣被天下,多种宜矣。一种紫色,农家制衣用之布,土人秋收后作地室,同巷相从,夜绩一月。得四十五日农事兴,田妇馌(读夜,意思是给在田间干活的人送饭。)饷之余,犹勤织纺,贫家率以此度日。布幅宽大,制衣耐久。棉花籽油,土人燃灯常用之。

当前,全市人民正在以昂扬的斗志,战疫情,促生产,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而努力,传统农业只能加强,不能消弱。回顾历史,开创未来,把棉花种足种好,谱写现代化农业的新篇章。

【注】

①枲,大麻的雄株,只开花不结果,也叫“花麻”。

②檾,(同苘)苘麻,茎皮纤维可做绳子,种子可入药,通称“青麻”。

③绵,(同棉)“棉”是“绵”的分化字,本义指树上长出的绵,即“木棉”,是一种多年生的落叶乔木。后来引进一年生的“草棉”,又叫“古终”。

续记:

棉花传入我国,至少应在两千年前的秦汉时期,起初是作为观赏植物引种的,入境的是“亚洲棉”系列。南北朝时期,又有“非洲棉”由西域引进。宋元之际,棉花已传播到长江和黄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到13世纪,北路棉花已传到陕西的渭水流域。到明朝,由于政府对种棉采取积极的鼓励政策,加之种棉比种其它作物经济效益高,所以棉花种植业在河朔地区发展很快。由于棉花喜温、喜阳光、喜疏松的土埌,我地恰是黄河过境后的冲积土,土层深厚,土质松软,气候适宜,是理想的植棉区。据万历《明会典》记载:弘治十五年,真定府实征地亩棉花绒的数额是35033斤,可以想见南宫产棉的大致情况。

长期以来,经过棉农的精心培育,提纯复壮,品种日趋繁多,品质日趋优良。按产地划分,我地属“北花”品种,特点是柔细便于纺织,但出棉率稍低,二十斤籽棉可得四五斤净棉。在色泽上,以纯白色为优。“棉花,有白、紫二色。”(详万历《枣強县志》卷一《物产》)“绵花,近有紫花。”(详万历《保定县志》卷一《物产》)。“紫花”(土褐色)是白棉的变异品种,产量低。优点是自然色,减少了印染工序。紫花延续到解放后的互助组、合作化时期,才被渐渐淘汰。

棉花种植业的发展,带来了手工纺织业的繁荣。由历代《南宫县志》可知,嘉靖年以前,农民的衣被原料根据贫富主要仰给桑丝和麻葛。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棉织品的优点逐渐显现出来,自然为广大人民所接受。万历年间,广宗的李怀集上出现过专门收布的客商,“有收布客,而鬻布者又多邻邑人。”(详万历《广宗县志》卷2《建置志》)出现了“男力稼穑,女勤织纴”(《广宗县志》)“男务耕作,女专织纺”(万历《保定府志》)的经营形式。南宫的“花市街”,繁忙的棉织品交易,当不晚于这个时期。后人称赞这个时期的文教昌盛、经济繁荣叫做“下无废学之士,野无不耕之田”。由此可见,以棉代桑,以布代帛的趋势当是由成化至万历年渐次形成的。“……阡陌弥望而不见一桑。”(嘉靖版《南宫县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