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密關係如何傷害我們——夫妻之間的暴力

在親密關係中,夫妻關係可能是人短暫的一生中陪伴時間最長的一種關係,因此,如何能長時間的保持夫妻關係的親密和諧則成了每對夫妻的必修課。然而,隨著不斷深入瞭解,我們會發現,夫妻之間的暴力非常普遍而且非常隱蔽,言語暴力和精神暴力無處不在,肢體暴力也時有發生,有的甚至幾句話沒說完就打了起來。同時,暴力具有代際傳承效應,目擊過或者承受過家庭暴力的孩子,更傾向於使用暴力或者更容易被暴力。原生家庭暴力所帶來的影響,未被處理過的創傷,通常都會在無意識中延續下去。童年時期經受過家暴的孩子成人後更容易在新建的家庭中依靠暴力的方式來解決問題矛盾。只要用心觀察,我們不難發現身邊這樣的例子隨處可見,家暴不僅對施暴者、受暴者乃至整個家庭、周圍的環境,社會等方方面面都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和傷害,有些傷害甚至不可逆轉,令人悲惋嘆息。

親密關係如何傷害我們——夫妻之間的暴力

但人性總是有趨向好的一面,有數量龐大的被家暴者、目擊者甚至是家暴者本人也都開始對此有了覺察與思考,想要通過心理成長修復創傷,藉助專業的力量阻斷暴力的代際傳承,還自己一個幸福美滿的家。但還有很多人想要改變卻難以改變,找不到合適的方法,求助無門,可能陷入習得性無助中,難以自救。那麼學會如何在面對家暴時的正確應對方式,做好自我保護就顯得極其重要。

面對暴力時,該如何自處?以暴制暴?視而不見避而遠之?有時這些方式我們會發現有一定效果,但從長遠來看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主要矛盾,也不利於人的心理健康成長。另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我們會看到,處理暴力問題衝在第一線的公權力機構,在處理家暴時缺少相關案例參考,無法提供專業有效的心理輔導等等弊端,也給公眾積極尋求幫助帶來了一定的顧慮,這需要整個社會的力量來完善,幫助受害家庭和當事人開始新的生活。大量的新聞事件中我們可以發現:伴侶之間的暴力不分學歷、性別、年齡、社會背景以及成長環境等等,它實實在在的存在於社會的大多數家庭中,急需我們正確認識和處理。

在一個家庭中,通常我們會認為女性在面對暴力時多數是弱者,事實也確實如此,女性受暴者在面對暴力時通常有著非常強的無力感,這與我們長期處在性別不平等的環境有關,女性所面臨的社會壓力較男性更大,儘管現在的社會環境較過去更開放包容。在有些地區,特別是信息相對閉塞、思想落後的地方,依然保留著很多男尊女卑的惡習,即便離開了這樣的環境,很多人的思想觀念依然深受其影響。面對丈夫的暴力,很多受暴者會選擇忍氣吞聲,通過“孩子還小”、“離婚了不好找了,孩子沒人管了”或是“我多年未工作,沒有經濟能力”“老公壓力大,我應該忍一忍”等消極的藉口來緩解被暴力時的心理壓力、壓抑當下的情緒感受。

有些受暴者會想辦法尋求幫助,比如會尋求雙方家庭的調解,或者同事鄰居等的幫助。但通常我們會發現,大多數人依然抱持著這樣的一些觀念,要麼包庇男方“他打你是應該的,女人就應該聽男人的,不聽就打“,或者“一個巴掌拍不響,他打你你也有錯”這種看似有理其實無理的理由,又或是“家暴是家務事、不方便插手”等,對家暴的認識不深、重視程度不夠。這也導致了很多妻子在向外界求助時感覺求助無門,甚至覺得“家醜不何外揚”而選擇獨處承擔身心痛苦,以及由於求助行為帶來的現實共同利益的受損,家人反目等現實困境,都可能使受暴力者陷入強烈的內疚感中,帶來更多心理壓力而放棄維權。

有些受暴者會尋找公權力機構來保護自己,卻體現出公權力機構在面對家暴時的無所適從:婦聯沒有執法能力,不具有威懾力,只能提醒施暴者;律師事務所不願意提供公益援助,而受暴者大多數都被施暴者掐住了經濟能力導致沒辦法請到律師幫助;執法機構雖然能採取強制措施將施暴者羈押,但是一般也只是拘留幾日罰款數元。所以公權力機構本著“防止施暴者會對受暴者加以更加嚴重的暴力行為”,多數是以“勸和不勸離”、“床頭打架床尾和”的觀點勸說兩人和好。這也導致了施暴者認識不到自己的暴力行為屬於侵犯人權,反而無形中加強了施暴者的氣焰,為下一次更嚴重的暴力埋下了伏筆。

暴力體現出來的是一種控制,不合理的應對方式可能導致暴力升級。如果受暴者想要通過離婚來擺脫自身困境,通常施暴者會採取更加激進、暴力的行為制止受暴者:比如,嚴重者可能威脅殺死全家、把家裡的錢都藏起來等等,不但進行肢體暴力,同時在精神上壓垮受暴者,使得受暴者想要自救的行為困難重重、舉步維艱。大部分受暴者都有嚴重的抑鬱傾向,這對她們本人、家庭以至社會的影響極其負面。受暴者“上天無路、入地無門、求生不得、求死不能”,這種匪夷所思的事情,卻實實在在的發生在“執子之手、白頭偕老”的夫妻關係中。

親密關係如何傷害我們——夫妻之間的暴力

如果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那我們設身處地的想一想:每天要受到言語威脅、精神暴力、肢體毆打甚至婚內強姦;還被控制住經濟,失去經濟能力;每天提心吊膽,精神高度緊張,失眠;無處訴說、沒有支持、孤立無援這樣一種負能量爆棚的狀態裡,死亡,都成了一種奢侈。因此,社會支持系統的建立是當下十分重要的事情,迫在眉睫。

不過,還有一些施暴的丈夫會認識到自己的問題,想要改變自己的暴力傾向。很多時候,施暴的丈夫傾向於把暴力原因歸結為妻子的“作”或是不配合,聽起來有理有據,甚至會讓很多自我保護意識弱的女性自己都懷疑是不是自己不夠好,認同施暴者的行為,覺得真的是自己的錯,自己不夠好,才會被暴力,合理化了暴力行為;有些暴力的發生則是因為控制不了自己、控制不了情緒。前者認為自己的暴力行為是因為對方有錯在先,對暴力缺乏認知;後者對自己的暴力行為有比較清晰的認知,知道自己不對,但控制不了。讓我們感到意外的是,多數施暴者並不像我們所想象的那樣,看起來凶神惡煞,反而很多時候可能給人的感覺是很斯文,有愛,老實本分。通常在家庭中施暴的丈夫反而非常在意自己在別人心中的形象,在外彬彬有禮、樂於助人,鄰里團結,同事相處融洽,很難把他與暴力行為聯繫在一起。

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是男性的控制慾在家中沒有得到充分滿足,亦或是家庭中的權威感被威脅等男權思想的影響。不過不可否認的是,很多施暴丈夫並不喜歡暴力,他們有自己的困惑和痛苦,他們中有很多人想要徹底改變自己的暴力行為。他們的初衷通常是想要成為“同事眼裡的好男人,家裡的好老公”。其中有很多人會通過學習控制情緒、進行心理諮詢等方式減少自己施暴的行為,而且頗有成效。他們有勇氣承擔自己的過錯、有決心改變,但是仍然需要時間成長,需要家庭和社會系統的支撐。

絕大部分女性都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但是調查顯示,還有10%左右的受暴者為男性。妻子對丈夫的暴力多數由冷嘲熱諷的精神暴力,上升到肢體暴力,互相傷害。因為男性身體先天的優勢,男性受暴者身體傷害不大,但是心理傷害嚴重。男性受暴者受到主流的男性氣質構建起來的“要面子”、“男人有淚不輕談”等心理因素的影響,他們更不願意傾訴,而是選擇默不作聲,獨自消化。有些人長期處於壓抑狀態,最終可能以暴制暴,或是轉移暴力成為施暴者去侵犯他人,釀成悲劇。所以我們不但要關注女性受暴者,對男性受暴者也應給予同等關注,施予援手。

親密關係如何傷害我們——夫妻之間的暴力

歸根結底,家暴不只是家庭單方面的問題,而是一個社會問題。被家暴卻得不到支持,反映出很多社會層面的問題,是一個需要社會廣泛關注的議題。受我國傳統文化中男權部分的影響,妻子就應該“相夫教子、服從丈夫的權威”,這種由主流社會文化建構出來的支配性男性氣質,不光讓女人深受壓迫,也讓不符合主流男性氣質的男性深受其害,即便是符合主流男性陽剛氣質的男性也同樣需要承受維護這一形象以及偏離所帶來的潛在壓力。比如,一個男人,被老婆家暴,通常會覺得自己很沒用,被周圍人看不起,傷了自己的男性氣質等等,也不會好意思跟別人去傾訴,似乎不會相信有人能理解自己,所以”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能讓很多男人感到些許安慰。像是電視劇《都挺好》中的蘇大強,被妻子長期家暴,包括肢體暴力,精神暴力,經濟控制等,嚴重傷害了他的支配性男性氣質,妻子去世後性格大變,不斷地"作”,最後在小保姆身上找到了被崇拜被尊重的“男人”的感覺,甚至為了她不惜一切代價。這是典型的受家暴影響的男性。因此,我們可以認識到一點,男性也是這種文化建構的受害者,併為此承受著巨大的壓力,需要我們覺察,並積極幫助他們改變。

親密關係如何傷害我們——夫妻之間的暴力

分享一個關於家暴的經典電影:《天水圍的夜與霧》。影片根據香港2004年發生的真實事件改編,事件最終結果是全家四口人全部死亡,留給生者的,除了無聲地嘆息,還有深深的思考。電影裡描述了一位非常典型的施暴丈夫的形象:不工作、靠政府的救助金活著,對兩個女兒不軌,多疑,懷疑妻子與別人有染,言語威脅妻子的生命,控制妻子的經濟能力,肢體暴力、婚內強姦等等。妻子由懦弱到反抗、到被迫接受再到反抗,反反覆覆無限循環。家暴陷入到這樣一個死循環並逐漸升級:誘發——施暴——道歉——和好——再次施暴。妻子決定自救,尋求社區、警方、庇護中心的幫助。這裡要提的是,社區工作人員在面對家暴問題時採取了“和稀泥”的辦法:丈夫家暴是有錯的,所以他要道歉;妻子想要離婚也是錯的,所以妻子應該跟丈夫回家,而主觀忽視了家庭暴力對妻子的影響。庇護中心也只是能保證妻子在那裡時的人身安全,離開的話便無能為力。警方對待此事的態度看起來有些無情,只是當作一般的家庭糾紛來調解,而沒有全面調查。最終結果為:妻子離開庇護中心尋找警方保護自己未果,獨自回家,命喪刀下;兩個女兒也沒逃脫命運的殘酷隨母而去;丈夫究竟是畏罪自殺或是後悔自殺,亦或是電影裡演的假裝受傷卻用力過度殺了自己?這些都不重要了。

親密關係如何傷害我們——夫妻之間的暴力

天水圍滅門的慘案在香港社會造成了極大轟動,判決時,陪審團經過四個半小時的商議,終達成一致裁決,裁定丈夫殺死3母女後自殺。陪審團更針對警方、社署和志願團體作出多項建議,當中包括﹕面對家庭糾紛,警方應作全面調查,而不應該擔當調解的角色;社工方面,應將可以隨時聯繫他們的方法提供給求助人。這種進步是建立在血淋淋的教訓上的,究竟是社會的進步還是退步,實是難以說清。

可以說,反對家庭暴力是當下每個人、每個家庭都要做的事,對家庭暴力的態度應該是零容忍。但在暴力發生時,我們先要學會自我保護,不能再做默不作聲的旁觀者,也不應該把自己置於危險境地,所以學習相關知識和法律來保護自己非常重要。這裡給出幾條建議:

  • 面對暴力時的首要任務是保護自己的生命安全。很多案例中都提到施暴者會言語威脅受暴者的生命,受暴者不能置之不理,要重視起來,一旦發現苗頭,第一時間逃離危險區域。
  • 受暴者應相信社會群眾及公權力機構,相信人們心中的善,相信法律能夠保護自己。受到傷害時通知家人,及時報警,做出警記錄、口供,上醫院做傷情鑑定等,都能成為法律保護自己強有力的證據。
  • 學習相關知識,尋求心理諮詢師幫助,緩解自己的壓力,保護自己的身心健康同樣重要。
親密關係如何傷害我們——夫妻之間的暴力

值得高興的是,國家對家庭暴力的重視越來越高,我國已出臺《反家暴法》,公權力機構在處理此類案件時有法可依、違法必究;廣大人民群眾對於防範家暴的意識也不斷提高,學習《反家暴法》的熱情也是越來越高,懂得如何處理家暴的人越來越多,對家暴零容忍的家庭也越來越多。同樣的,互聯網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連接更密切,自媒體的發展讓他人可以迅速的聽到自己的真實感受,面對家暴時可以不用再忍氣吞聲;關注自身心理健康的人越來越多,學習心理學知識的人也越來越多,社會各機構都在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幫助暴力家庭解決心理問題。面對暴力,我們的武器越來越多,我們能做的也越來越多,這是整個社會的進步,我相信,這樣通過幾代人的努力,家暴終究會成為書本里的故事,警醒後人。


歡迎轉發,轉發請註明出處!

備註:文中配圖均來源於網絡,若涉及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