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新聞天天提到的新疆建設兵團,為何被稱是“天下第一兵團”?


疫情新聞天天提到的新疆建設兵團,為何被稱是“天下第一兵團”?

華人星光原創

作者:華人星光

轉載請聯繫授權


今天,是疫情爆發第100天,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

每天人民日報的疫情通報裡,

都提到一個特殊的名字,

它就是:新疆建設兵團。

疫情新聞天天提到的新疆建設兵團,為何被稱是“天下第一兵團”?

這個兵團,到底是什麼樣的存在,

能和31個省“平起平坐”?

這個兵團,又有著怎樣的過去,

被稱為是“天下第一兵團”?

今天,

就來講講“它”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


1949年9月,

在我們即將迎接一個嶄新的中國時,

新疆哈密,暴亂分子放的一把火,

已經燃燒了三天三夜。

哈密成焦土,

和田分裂勢力也蠢蠢欲動,

但新疆,決不能亂。

接到中央解放和田的命令後,

王震將軍

帶領的359旅千里奔襲。

疫情新聞天天提到的新疆建設兵團,為何被稱是“天下第一兵團”?


為爭取時間,

王震決定部隊徒步橫穿塔克拉瑪干。

塔克拉瑪干沙漠,

維吾爾語的意思是“進去出不來”,

最高溫度可達60攝氏度,

溫度最低可達零下30攝氏度。

到處是沒過膝蓋的沙子,

被稱為“死亡之路”。


解放軍,拼了。


每個官兵攜槍支彈藥刺刀,

乾糧水行李,負重20公斤以上,

平路都很吃力,何況是在沙地急行軍,

有些地方流沙沒過腳脖子,走兩步退一步,

白天幾里路下來,渾身溼透;

夜晚奇寒無比,汗水化作薄冰,

凍得瑟瑟發抖。

疫情新聞天天提到的新疆建設兵團,為何被稱是“天下第一兵團”?

行進在茫茫戈壁上的進疆部隊


黃沙蔽日,喉嚨冒火,沒水解渴,

他們就含上一口馬尿潤唇;

腳爛了,走過的石頭上血跡斑駁,

他們就裹一塊破布,

咬緊了牙還是向前走。

王震打頭,衝著大家吼:

“哪怕兩條腿杆子走斷了,

我們爬也要爬到和田去!”

疫情新聞天天提到的新疆建設兵團,為何被稱是“天下第一兵團”?

半個月生死時速,

活著的士兵帶著倒下忠魂的遺志,

生生穿過了這片死亡之海。

當和田的百姓,

看到這衣衫襤褸滿面塵埃,

卻眼神堅毅筆直站立的部隊,

驚呼“天兵天將到了。”

之後就是這支部隊,

打得暴亂分子抱頭鼠竄,

以氣吞山河的氣概,不到半年,

將五星紅旗插遍了新疆全境。


新疆平,則國安,

可戰士們的使命遠未結束,

他們的前路,更艱難。


1952年,

毛主席向駐疆10萬將士發佈命令:

“你們現在可以把戰鬥的武器保存起來,

拿起生產建設的武器。

當祖國有事需要召喚你們的時候,

你們要重新拿起戰鬥武器,捍衛祖國。”


兩年後,這支英雄部隊就地轉業,

在亙古荒原中成立了: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疫情新聞天天提到的新疆建設兵團,為何被稱是“天下第一兵團”?

從血與火的獻祭中,

衝殺出來的解放軍十萬將士,

沒有過上一天安穩日子,

為了身後一國人的安寧幸福,

他們選擇留在這蒼涼邊陲,

接受新的任務:

屯墾戍邊,建設新疆


那時的新疆是這樣的:

誰言大漠不荒涼,地窩房,沒門窗;

一日三餐,玉米間高粱;

一陣號聲天未曉,尋火種,去燒荒。

兵團的敵人,是大漠,是戈壁,

是貧瘠,是荒蕪!

他們,要戰這天,鬥這地!

疫情新聞天天提到的新疆建設兵團,為何被稱是“天下第一兵團”?

王震將軍給兵團發佈的,

第一道生產建設命令是:

“建設兵團,

全體軍人一律參加生產勞動,

不得有任何軍人,

站在勞動建設戰線之外。”

疫情新聞天天提到的新疆建設兵團,為何被稱是“天下第一兵團”?

兵團人,最先住的是地窩子

疫情新聞天天提到的新疆建設兵團,為何被稱是“天下第一兵團”?

告別“地窩子”後,住“土房子”。

新疆缺水,而兵團人,

先完成了一個“天大的奇蹟”。

王震將軍主持下,

重大水利工程“和平渠”開建,

這一工程,光水渠兩岸幹砌,

就需要片石2100萬斤

龐大的數字,新疆落後的運輸條件,

令人們憂心忡忡,這事可能嗎?

王震一笑說:

“咱們沒有汽車,可有的是‘拖拉機’嘛!”

王震所指的“拖拉機”,

實際上就是“人拉爬犁”,

因為新疆唯一的勞力只有兩個:

人,馬。


根本無法想象,就靠肩挑手扛,

就能解決2100萬斤石頭的問題?

何況當時,

正是滿天飛雪遍地堅冰的隆冬!

疫情新聞天天提到的新疆建設兵團,為何被稱是“天下第一兵團”?

王震的答案是:

曾在戰場8次負傷的他

穿著破棉衣帶頭拉爬犁搬石頭,

他弓著身子,身體快要彎成90度,

汗水打溼了棉衣,

再結上一層冰霜,

天寒地凍,將軍步履穩健向前趕......

將軍身後,

加入越來越多的兵團人,

短短几天,拉運的石頭堆積如山,

最終就靠人力,只用20天,“和平渠”成。

引天山之水,成千秋水利,

群眾說,

從未見過這樣的部隊,

這是天下第一的奇蹟!

疫情新聞天天提到的新疆建設兵團,為何被稱是“天下第一兵團”?

解決了水,他們要解決吃,

國窮,百姓窮,

十萬張嘴,兵團吃什麼?

王震振臂一呼:

不佔群眾一分田,戈壁灘上建花園!

他們將耕地沃野讓給人民,

自己去戈壁、荒灘墾荒。

西方探險家曾驚呼:“除了上帝,

誰都無法在這裡生存!”

但新疆兵團就是不信邪。

疫情新聞天天提到的新疆建設兵團,為何被稱是“天下第一兵團”?

疫情新聞天天提到的新疆建設兵團,為何被稱是“天下第一兵團”?

疫情新聞天天提到的新疆建設兵團,為何被稱是“天下第一兵團”?

寒冬臘月,

墾荒不分晝夜,一個多月不停,

腳下硬邦邦的荒灘,被一寸寸征服。

兵團人啃鹹菜蘸鹽水就辣椒麵,

很少見到青菜,

越來越多人患了夜盲症。

連長看不清了,扯著嗓子叫“誰能看清路?”

幾個年輕戰士馬上衝過來:

“我!我!我!”

大漠,星夜無光,

一隊兵團人用繩子連起來,

領頭青年雙眼明亮,

即便不久後他也會看不清......


他們衣衫破爛,

扛著鐵釺的肩頭被磨的血紅,

手腳上是傷痕和血泡,

疼嗎?累嗎?

無人喊過一聲苦,

只聽到他們扯著嗓子高吼:

向前向前向前,

我們的隊伍向太陽……

疫情新聞天天提到的新疆建設兵團,為何被稱是“天下第一兵團”?

當年,

10萬兵團人自制犁杖等農具6萬餘件,

開荒84萬畝,造林1065畝,

6月他們吃上自種的蔬菜,

7月吃上自種糧食和瓜果,

第二年駐疆部隊主副食全部實現自給,

此後年年向國家交售大量富餘農副產品!


接著,

兵團人在茫茫荒原上白手起家,

讓新疆開始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修建水渠32條,

可灌溉耕地127萬餘畝;

建起拖拉機廠、八一鋼鐵廠、

七一棉紡廠以及發電廠、

水泥廠等一批大型工廠;

克拉瑪依油田,

玉門油田相繼開發建設......

新疆一天天好起來。

而你知道嗎?

這些,都是用命換來的。

當年兵團成立後,

向全中國發出建設新疆的號召,

來這裡的不止是青年男兒,

還有八千湘女,還有兩萬山東女兒,

還有四川妹子......

疫情新聞天天提到的新疆建設兵團,為何被稱是“天下第一兵團”?

支邊青年給邊疆帶來了城市的文明之光

疫情新聞天天提到的新疆建設兵團,為何被稱是“天下第一兵團”?

圖為入疆的支邊青年們。


王伯軍的母親15歲,

從西安坐卡車風塵僕僕入新疆,

因為太苦,因為太累,

母親疾病纏身46歲就走了......

接著是父親......

父母走後,

伯軍繼續參加建設兵團,

他說:“你不幹,我不幹,誰來幹?

再苦再累,總得有人接著!”


李建國的父母是南方人,

1966年進疆的,

剛從汽車下來時大家都哭了,

因為新疆土地全是虛土,

就像踩在水泥上,一踩一個大坑。

可她們還是留了下來,

吃苦鹹菜,喝苦鹼水,

把一切獻給了新疆,

最終魂魄也都留在了烏魯木齊。

疫情新聞天天提到的新疆建設兵團,為何被稱是“天下第一兵團”?


也許,不會再有這樣英雄的故事了:

開荒時,神槍手孫春茂被毒蜂蜇死;

副連長吳永興夜裡巡查時,

過度勞累墜入水渠;

兵團人的手掌滿是血泡,

砍土鏝木柄全被染得血紅,

鹽鹼地裡,有人累倒,

就再也沒有站起來......

疫情新聞天天提到的新疆建設兵團,為何被稱是“天下第一兵團”?


17歲的姑娘,十月懷胎還要勞作,

孩子生在沙棘地,生下半小時就沒了;

炊事員郭學成患了老年痴呆症,

家人說什麼他都沒反應,

但只要問他是哪個部隊的?

老人立即挺胸高喊:

“新疆建設兵團,

十五團二營三連戰士郭學成!”


兵團陸振歐的母親,

從廣西徒步半個中國到新疆尋兒,

尋到了,老母親也哭了:

“我不走了,你們這過得什麼日子啊,

我給你們做飯,洗衣......”

老母親奉獻新疆,直到93歲!


兵團戰士們,趕著從青海購買的300頭犛牛,

穿沙漠過冰原戰豺狼,一路風餐露宿,

在路上足足400多天!

四個人渾身傷痕和戰友們抱頭痛哭:幸好都活著回來了!

疫情新聞天天提到的新疆建設兵團,為何被稱是“天下第一兵團”?

1966年農一師四團支邊女青年

白手起家,無中生有,

這是新疆建設史上,

最悲壯和凝重的一頁:

寫滿了奉獻和犧牲。


從青春年少告別父母,

到滿身病痛撒手人寰。

聽那遙遠的天山,有人在呼喊:

盼兒歸,盼兒歸,

兒護山河上戰場,

兒守國門赴新疆,

苦苦盼兒的老孃啊,

保家護國兒難回,

天山蒼茫,魂兮歸兮,一捧骨灰!


娘啊,不流淚,莫傷悲,

兒以身許國,兒無怨無悔.....


這就是建設新疆的拓荒者,

這就是第一代大漠老兵,

在戈壁荒原上,

天當房,地當床,戰風沙,抗炎寒,

一手扛搶保國戰鬥,

一手持鐵鎬種地開荒。

先驅們,苦啊!

他們給邊疆帶來了文明,

帶來了和平,帶來了希望,

他們自己有的永遠留下了.....

有的獻了終身,獻子孫......

疫情新聞天天提到的新疆建設兵團,為何被稱是“天下第一兵團”?

圖為紮根新疆團場人的孩子們。

血和淚的堆砌,

讓新疆戈壁變良田,滄海變綠洲,

兵團人耗盡自己心血,

整整三代人肩挑背扛,

將一片貧瘠的不毛之地,

打造成今天這繁花似錦的驚天偉業:

他們在沙漠邊緣造林近百萬畝,

建起成千上萬個農牧團場,

興修大中小型水庫上百個,

修築的水渠可繞地球兩圈多;

疫情新聞天天提到的新疆建設兵團,為何被稱是“天下第一兵團”?

他們用粗糲的雙手,

建設起戈壁明珠石河子、五家渠、

阿拉爾等座座新城;

疫情新聞天天提到的新疆建設兵團,為何被稱是“天下第一兵團”?

他們蓋起了6所大專院校、

近千所中小學、數十所醫院;

疫情新聞天天提到的新疆建設兵團,為何被稱是“天下第一兵團”?

上千個大中型企業遍地開花,

高新技術區群英爭雄......


開山修路,種地墾荒,

兵團建設的一切,

都是新疆歷史上亙古未有的!

新疆兵團,能吃苦,最英雄,

天下第一!


疫情新聞天天提到的新疆建設兵團,為何被稱是“天下第一兵團”?

1993年,

身患癌症的王震將軍去世,

他的骨灰被撒在新疆,

沒有墓地,沒有墓碑,

巍巍天山葬忠骨。

疫情新聞天天提到的新疆建設兵團,為何被稱是“天下第一兵團”?

將軍走後,上級首長來新疆視察,

問兵團裡的老兵有什麼要求?

老兵們說,

50多年了沒出過大沙漠,

沒坐過火車沒見過城市......


首長扭頭哭了,

馬上安排了還能行動的17名老兵,

坐火車來到石河子新城。

面對矗立的王震雕像,

沒有任何人組織和命令,

步履蹣跚的老人向將軍莊嚴行軍禮,

老兵李炳清大聲說:“報告司令員,

我們是原五師15團的戰士,

你交給我們的任務已經完成!”

接著,老兵們唱起一支老軍歌,

《走,跟著毛澤東走》。


這些老兵,一生清貧如洗,

軍功章,

是他們唯一的財富......

疫情新聞天天提到的新疆建設兵團,為何被稱是“天下第一兵團”?

今天的新疆建設兵團,

昂然屹立祖國最西北,保家護國,

擁有14個師、176個團場,

300多萬兒女,終其一生,

不穿軍裝、不拿軍餉、

永不換防、永不轉業。

新疆多大,兵團就有多大;

哪裡有人,哪裡就有兵團人!


軍墾事業,會代代延續,

今天的小白楊哨所民兵班,

那些大學生們說:

“這是我們爺爺奶奶創業的地方,

我爺爺說,國土總得有人守啊,

我一直記著這句話,

這就是我們對新疆的承諾!”

疫情新聞天天提到的新疆建設兵團,為何被稱是“天下第一兵團”?

新疆兵團,邊疆基石,

獻身三代人,守護一國門,

戎裝變農衣,血淚鑄新田,

戈壁黃沙何所懼,敢叫大地換新顏!


他們將青春,熱血,生命,

奉獻給這蒼涼大漠,

他們一路負重前行,

換得今日邊疆安寧,國家安穩,

換得你我,歲月靜好......


天下第一能打仗,

天下第一能吃苦,

天下第一最悲壯,

天下第一最英雄,

新疆建設兵團,

中華民族永遠的天下第一兵團!


山河有幸,忠魂不滅,

向新疆兵團致敬!


— END —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本文由華人星光原創

轉載請聯繫後臺授權,侵權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