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中國將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一號”!

今天,國家航天局宣佈了一個消息:

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一號”,後續行星任務依次編號。

“天問”來源於中國偉大詩人屈原的長詩《天問》,表達了中華民族對真理追求的堅韌與執著。

同時,還公佈了象徵“攬星九天”的任務標識,展示了獨特字母“C”的形象。

剛剛,中國將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一號”!

50年前的今天(1970年4月24日),一曲《東方紅》讓全世界聽到了中國衛星的聲音。

中國也因此成為世界上第五個,依靠自己力量成功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

50年過去了,今天中國航天的成就舉世矚目:超過300次航天發射,超過200顆衛星在太空運行……

就在一個多月前,中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了第54顆北斗導航衛星。

剛剛,中國將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一號”!

這,不是一顆普通的衛星。

“中國北斗”覆蓋全球,需要55顆衛星。

換個角度說,中國距全面且徹底趕超美國“GPS”,只差一顆衛星。

一旦所有衛星全部就位,那麼,中國“北斗”在亞太地區的精準度,將達到驚人的10釐米,遠超美國現在的30釐米。

剛剛,中國將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一號”!

曾經,中國一直用著美國的“GPS”。

中國航天人,趟著屈辱,艱難地跋涉了百年!

從東方紅一號到“長五”、載人航天、深空探測,人造衛星 第1顆、第2顆、第3顆……第54顆!

剛剛,中國將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一號”!

2020年,我們終於可以驕傲地說:

“中國,再不用被美國GPS處處牽制,

中國航天彎了百年的腰,挺直了!

剛剛,中國將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一號”!

美國航天局前局長米切爾·格里芬說:

“中國航天最令人感到可怕的,不是它所取得的成就,而是它背後站著,一群無畏的人…”

1

“外國人能搞的,

難道中國人不能搞?”

美國人曾形容他:

“一個人抵得上5個海軍陸戰師”

他是中國航天事業奠基人,堅信“外國人能搞的中國人也能搞”。

他,就是錢學森。

美國海軍部副部長丹尼爾·金貝爾甚至說:

“一個錢學森抵得上5個海軍陸戰師。我寧可把這個傢伙槍斃了,也不能放他回中國去!”

為了回國,他被美國司法部移民歸化局非法拘留,開始長達5年的軟禁生涯。

1956年10月8日,錢學森回到祖國一週年。

這一天,由錢學森受命組建的我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

55歲,親眼見證了兩彈結合試驗的成功。

從此,中國的核導彈終於具備了威懾與實戰能力。

剛剛,中國將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一號”!

錢學森的毅然回國,讓中國導彈、原子彈的研發,至少向前推進20年!

2

一位不應被歷史遺忘的科學家

1968年12月5日凌晨,北京首都機場附近傳來一聲震耳欲聾的巨響!

一架小型飛機突然失事,飛機殘骸和燒焦的屍體,散落一地,慘不忍睹。

很快,搜救的士兵發現了非常震驚的一幕:

兩具緊緊抱在一起的燒焦屍體中間,有一個皮質的公文包!裡面裝著一份有關熱核導彈試驗數據的絕密文件!

看到這一幕,現場很多人跪地痛哭。

被燒焦仍緊緊抱在一起保護文件的兩人,便是留美歸來的科學家郭永懷和他的警衛員牟方東!

在郭永懷犧牲22天后,我國第一顆熱核導彈成功試爆,氫彈的武器化得以實現。

剛剛,中國將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一號”!

1999年9月18日,郭永懷以烈士身份被追授為“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的科學家。

3

甘當綠葉的“追光者”

光學是“兩彈一星”的配角,但它發揮的卻是不可替代的作用。

上個世紀50年代,在中國的科學界、光學界流傳著這樣一句話:

“缺什麼東西找王大珩!”

這就是王大珩所處的地位。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王大珩帶領團隊為原子彈爆炸、導彈發射氫彈試驗、人造衛星上天等,做出了重大貢獻。

剛剛,中國將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一號”!

眾所周知的“863”計劃是王大珩、王淦昌、陳芳允、楊嘉墀這四位德高望重的學部委員建言而形成的。

王大珩將畢生的精力都獻給了祖國的光學事業。

4

“能夠造一輩子中國‘星’,是我人生最大的心願。”

2007年11月5日,遠在38萬公里之外的“嫦娥一號”,成功環繞月球。

在歡呼的人群中,我們看到一位雙鬢斑白的老者,輕輕地轉過身,擦去了臉頰上喜悅的淚水。

剛剛,中國將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一號”!

他,就是孫家棟。

他是共和國勳章獲得者,“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

在他領導下發射的衛星,佔中國航天飛行器的三分之一。

他,親歷、見證、參與了,新中國航天事業的全過程。

他說,“能夠造一輩子中國‘星’,是我人生最大的心願。”

5

書生應懷報國志,此去深藏功與名!

2017年以來,約4500名留美科學家歸國!

這一數字,正在飛速刷新。

近幾年,越來越多的新一輩中國年輕學者,也紛紛毅然歸國!

莊曉瑩、“哈佛八劍客”……涉及到人工智能、材料學等重要領域。

書生應懷報國志,此去深藏功與名!

6

中國人從不缺少飛天夢想

剛剛,中國將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一號”!

剛剛,中國將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一號”!


這,就是中國飛天夢

這,就是中國航天人

眼望蒼穹,心有日月!

航天是一項高風險的事業

每一次成功發射的背後

都凝聚著成千上萬

航天人的心血和汗水

王大珩、王希季、任新民

孫家棟、陳芳允、楊嘉墀

錢學森、趙九章、錢驥、郭永懷

……

(按姓氏筆畫排序)

星空浩瀚無比!

探索永無止境!

今天是第五個“中國航天日”

鍾南山院士也送來了祝福:

疫情擋不住航天豪情!

祝願祖國航天事業蓬勃發展,

蒸蒸日上,突破創新!

這些航天人

是我們真正追的“星”

我!們!的!超!硬!核!偶!像!

讓我們記住這些“追”過的“星”

記住這些造“星”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