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貨知識點:如何解讀“我國每年只能進口34部國外電影”?

對中國進口電影市場稍有了解的朋友可能都知道或者聽說過“進口限額34部電影”的說法。如果按照字面的意思去理解,可能會造成很多的誤解,或者產生很多的疑惑。比如:“每年我看進口影片好像遠遠不止34部啊!”,或者“港澳臺的影片也算嗎?”等等。

為了讓廣大電影愛好者更多瞭解與進口電影政策相關的內容,我專門查閱了一些文獻以及相關資料,並整理出來供大家參考。如果有任何不對或者偏誤的地方歡迎大家斧正。

概念:分賬片與買斷片

首先,為了更好地瞭解電影進口配額政策,需要先了解一下兩個概念:分賬片與買斷片。此概念的意義將在後面的部分有所體現。

乾貨知識點:如何解讀“我國每年只能進口34部國外電影”?

國外知名電影公司

1.分賬片

分賬片,顧名思義,即一部影片在他國上映,電影製片方與他國的電影發行方、影院等機構按比例對票房收入進行分成(分配)。

乾貨知識點:如何解讀“我國每年只能進口34部國外電影”?

環球影視

2.買斷片

買斷片,又稱批片,是指國內發行方以一定價格從國外電影製片商處買斷影片在國內的放映權,後期國外製片商並不參與票房收入分配。

電影進口配額政策演進歷史

我國實行電影進口配額政策是從1994年開始的,中間經過了一系列的政策變化,直到現在。下面我將按照時間發展的順序羅列一下主要的政策演進事件:

1.1994年,廣電總局授權中影公司(國企)每年引進10部以分賬方式發行的影片,影片要求基本反映“世界優秀文化成果和當代電影藝術、技術成就的影片”。

乾貨知識點:如何解讀“我國每年只能進口34部國外電影”?

中影公司Logo

2.2001年,我國加入WTO,並在文化貿易方面做出承諾:在三年內逐步將配額增加到50部,其中以分賬方式銷售的進口影片從10部增加到20部。

3.2003年,為了加強中國與香港的經貿關係,規定:香港電影公司拍攝的華語影片經內地主管部門審核通過後可不受進口配額的限制,香港與內地合作拍攝的電影可以作為國產電影在內地發行。

4.2004年,為了讓國內觀眾能夠欣賞到來自不同國家的優秀電影作品,國電總局規定:每年的20部分賬片必須保證有至少6部非美國影片。

5.2012年,中美雙方簽訂《中美雙方就解決WTO電影相關問題的諒解備忘錄》。內容包括:在20部分賬進口影片的基礎上,再引進14部3D或者IMAX形式的電影,中美合拍形式的電影享受香港同樣的待遇。

6.2013年,對於臺灣生產的電影,廣電總局規定:凡取得《電影片公映許可證》的臺灣電影,作為進口電影在國內發行不受進口配額的限制,大陸與臺灣合作拍攝的電影在國內發行時享受國產電影相關待遇。

2013年之後,在電影產業領域相繼有一些新的政策出臺,比如簡化審批流程。但是出口配額政策目前還沒有重大的調整。

結論:進口只有34部?NO

從以上的政策可以看出2點:

  1. 34部進口影片分為2類,一類是普通影片,另一類是特種影片(3D或IMAX等);
  2. 34部影片都是分賬片,並不包含買斷片,進口買斷片目前每年限額30部。

所以每年進口影片限額是64部,而不是34部。

乾貨知識點:如何解讀“我國每年只能進口34部國外電影”?

配圖

知識點:為什麼分賬片更主流?

分賬片很容易理解,就是按照市場銷量來。諾大的中國市場,每年只有34部分賬片,可想而知,這些選擇出來的分賬片基本上都是好萊塢大片為主,背景是一線電影公司、大明星、大投資等等。這些影片基本上不用太擔心票房的問題,是撈錢的主力軍。

但是買斷片就不一樣了,別稱“批片”,如同批發一樣。一般來說價格較低,也不太會是好萊塢大片,而且大多不是最新影片。

最後,說一點期望

中國在電影產業領域實施的進口配額政策,讓西方國家很是不舒服,特別是美國,這可都是能夠變現的白花花的銀子啊。但是中國加入WTO已經有17個年頭,面臨的國際壓力越來越大,因為加入WTO就必須按部就班地實施市場化政策,國家不可能一直保護這個產業。

可惜的是,國內電影產業的發展步伐依然讓人非常擔憂。無論是電影製作技術、導演、題材、劇本、演員...我們和美國差的不是一點點,此處省略一萬個字。

如何促使我們的電影產業崛起是每一個“電影人”需要思考的問題,當然思考遠遠不夠,還要有辦法和實際行動。加油!

歡迎關注“科林經典電影”,更多電影相關原創作品、片段、資訊即將呈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