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國筆友交流,未謀面互生好感

近代歐洲與中國發生直接聯繫,要從16世紀傳教士的活動說起。當時,耶穌會士把自己的親身感受寫成報告帶回歐洲。當歐洲的知識界接觸到這些報告和著作後,很快就對中國文化產生了強烈的興趣,進而導致了後來長達百年的"中國熱"。而在這一過程中,中國皇帝康熙無疑發揮了重大作用。

兩國筆友交流,未謀面互生好感


1678年,當時正為康熙皇帝效力的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給歐洲耶穌會士們寫了一封信,他在信中說,中國皇帝強烈希望瞭解世界,並且非常喜歡學習西方的科學知識,因此他呼籲歐洲各國能派遣更多的傳教士來華。令人興奮的是,沒過幾年,在歐洲正如日中天的"太陽王"路易十四便派出了好幾位博學的耶穌會士前往中國,從而在兩位帝王之間發生了一次特殊的接觸。

兩國筆友交流,未謀面互生好感


聽說康熙十分喜愛西方科學,路易十四便給中國皇帝準備了豐厚的禮物,包括當時歐洲最先進的天文儀器,如帶測高望遠鏡的四分象限儀、水平儀、天文鐘,還有一些數學儀器等,裝滿了大大小小30個箱子。

兩國筆友交流,未謀面互生好感


對於法國使節的到來,康熙皇帝喜出望外。當他們呈上所攜帶的科學儀器後,皇帝不但慷慨地准許他們在中國自由傳教,還挑選使節中的張誠和白晉留在宮廷中擔任自己的科學顧問。1693年,當康熙身染瘧疾而御醫們束手無策時,正是法國傳教士洪若翰和劉應獻上金雞納霜,才治好了皇帝的病。在中國期間,白晉和張誠與康熙相處融洽,這也使得康熙對歐洲平添了幾分好感。同時,康熙的勤奮好學也使白晉等人極為欽佩。

兩國筆友交流,未謀面互生好感


1693年,康熙又任命白晉為自己的特使動身回法國招募更多的傳教士來華。康熙還讓白晉帶了300多卷中文書,作為贈送給路易十四的禮物。當時在法國總共只有23冊漢文書籍,因此這些精裝漢文書籍令路易十四十分高興。值得一提的是,後來路易十四還曾給康熙寫了一封親筆信,遺憾的是這封信並沒有發出,而是被永遠地保存在了宮廷檔案中。

300多年前,身居凡爾賽宮的"太陽王"路易十四與紫禁城中的康熙皇帝,二人雖然從未謀面,但他們對異域文明的強烈興趣卻開啟了中法兩國交流的大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