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评:《罪与罚》(译)

品评:《罪与罚》(译)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涉猎的知识如此之广且晦涩难懂,以至于在我认真思考之后,对自己写这样一篇综合书评的能力感到了怀疑。(1)

这是一部心理小说,也是一部侦探小说,但没有典型侦探小说中出现的那种盘根错节。在这个故事中,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才智超群的年轻人,他坚信自己注定要为人类做一些崇高而庄严的事情。因此,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被他的信念所困扰。从那个信念诞生了这个故事,它体现了现实主义、非理性、悲情、人生哲学、象征主义、宗教和虚无主义。(2)

对我而言,故事的魅力在于它的主题;不仅它的主题,而且它的风格、语气和结构的完美结合,使这个故事成为一部非同寻常的,可供研究而且富有艺术鉴赏力的书籍。随着小说的展开,读者可以发现情节的统一性:各个部分都为整体服务,但是,在人们理解各部分之前,人们必须先意识到整体。(3)

故事一点一点地展开,揭示了人物的哲学思想和心理思考。他们进行冗长的对话,话题通常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法律和人。在关于善与恶的这个故事中,拉斯科尔尼科夫是个核心人物。根据他的内心表白和他与人的对话,作者通过叙述性的阐述,使社会性主题——马尔梅拉多夫的极端贫困,拉斯科尔尼科夫和他家庭的贫穷,以及圣彼得堡的悲惨和肮脏,大城市里拥挤的贫民窟,酒鬼,罪恶和苦难——成为焦点。(4)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论述双重人格,即,人格分裂。由于他笔下男主角的双重性格,这部小说表现为舍己为人与专权独断、肉体与灵魂、顺从与侵略、善与恶对立两极之间的冲突。为了使这种冲突看起来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给他的男主角赋予了另一个自我,或者说双重人格,每一种人格都呈现出人物内心所包含的个性特征的极端表现。斯维德里盖洛夫是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另一个自我。他是一个这样的人,喜欢满足自己的欲望和贪婪,同时也必须满足自己行善的需求。拉斯柯尔尼科夫是基督的化身,集善恶于一身。这种有意识与下意识的相互抵触致使其自封为人类的恩人;他把自己比作拿破仑,他要攻城略地。拉斯科尔尼科夫表现出离奇的自负、傲慢和对社会的蔑视。实际上,我感受到在他的心中有一个真正的暴君,一个被欲望所驱动,渴望强大到足以在社会上行使自己意志的人。(5)

主人公非常年轻,只有二十三岁,在这样的年龄能够与比他年长,经验比他丰富的人进行如此深刻的对话,这是很不寻常的。拉斯柯尔尼科夫和波菲利在警察局的对话,显现出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思想水准以及他对人民和生命本身根深蒂固的仇恨。他非常蔑视波菲利对他参与谋杀当铺老板阿莱娜·伊万诺娃和她的妹妹莉莎维塔的准确分析。尽管人们会把他的犯罪与精神错乱联系起来,但从他的辩论来看,很难认为这是真的。(6)

由于他的人格,他的利己主义和他的精神抑郁,他的理论没有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这显然与理性人可以遵循的所有合理的价值观背道而驰。在他支持自己理论的辩解中,他驳斥了基督教的道德戒律——牺牲和苦难能够彰显精神之崇高,而且人们自然而然地接受这一戒律,这是上帝的旨意。一句老生常谈激怒了他,把他折磨得痛苦不堪,这正是他的无能。对拉斯科尔尼科夫而言,这个道理太抽象了。不论他看起来怎样,有一件事是肯定的,他有时太理性;从他的观点来看,只有赋有领导才能的人,有声望的人和信念坚定的人,才会不愿意实施谋杀行为;要是通过这种行为,犯下这种罪行的人能让这个世界摆脱无用的“寄生虫”该多好,这些“寄生虫”一无所用,只会带来悲伤和痛苦,只会掠夺穷人以谋取私利。(7)

正是这种内心的斗争,激发了拉斯柯尔尼科夫大量的内心表白;这些内心表白证明,拉斯柯尔尼科夫是一个极端的利己主义者;通过这些内心表白他开始形成自己的理念。在这种状态下,他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这个理念令人厌恶,但理性欣然接纳了这个理念;他试图摆脱新形成的理念却是不能,他绝望了。他变得焦虑不安,情绪非常激动,严重受到暴力情绪的左右,我开始把他看作一个患有严重疾病的人。这种矛盾存在于他对马尔梅拉多夫极度痛苦的感情之中。他有意识的思考,使其在实施一直在脑海中酝酿的行动计划时产生了一种不祥的预感。在他谋杀了这些妇女并将赃物带到埋脏地点之后,他突然在大街上停下来,不由自主地问起自己:“假如这一切都经过深思熟虑,而不是出于一时糊涂;假如我真的有一个明确的目的,那我怎么会连钱包都没瞥上一眼,也不知道钱包里有什么?而且,我为什么要经受这般的苦难,蓄意干这种肮脏而有辱人格的事情呢?”拉斯柯尔尼科夫在这段话中忘记了自己的动机。(8)

从小说的一开始,拉斯柯尔尼科夫就被他的想法搞的心神不宁。他纳闷,他为什么会想到这种行动——想知道他是否真的有能力这么做——太荒谬了。“我是当真的吗?不,我当然不是当真的。是的,也许我只是在玩游戏。”这种想法与他的下意识不期而遇,这种模棱两可与不协调是精神折磨的一个前兆,从他的想法产生之日起,这种折磨就一直困扰着他。(9)

随着他的想法形成理念,进而到公开的行动,撇开哲学和心理学上的细微差别,人们可以理解作者对俄罗斯人民所遭受的社会不公正的指控。他娴熟而有目的地调配他的人物,每个人物都服务于小说的全局。作者也很关注主角,主角与母亲和姐姐的关系,与索尼娅的关系、与索尼娅家人和他的朋友拉祖米钦的关系。在另一方面,主角与警察局长扎梅托夫和检察官的关系,使波菲利对他们充满了近乎恶魔般的仇恨。(10)

陀思妥耶夫斯基以明确的意图利用读者的情感。人们清楚地认识到,斯维吉加洛夫是男主角邪恶本质之所在;索尼娅为男主角的重生提供了精神上的抚慰。正是索尼娅让行尸走肉般的拉斯柯尔尼科夫换发了生机。她的父亲,马梅拉多夫,为他打开了通向心灵和智慧的窗扉——从马梅拉多夫那里,他认识到人类遭受着一种不必要的暴虐生活。他的孤立、自我封闭、逃避生活,或者说由于他的人格分裂,并没有使他丧失人道主义的合理特征。这就是为什么他决心拯救邓尼娅,不让她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献身于鲁津。他母亲的信是他人生的转折点,这促使他采取行动,致使拉斯柯尔尼科夫和其他人同样地分担罪责;人类本就是一个整体。(11)

——over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