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這首《登廬山》詩,是一首七言律詩。該詩最早發表於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12月版《毛主席詩詞》一書。全文如下:
一山飛峙大江邊,
躍上蔥蘢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
熱風吹雨灑江天。
雲橫九派浮黃鶴,
浪下三吳起白煙。
陶令不知何處去,
桃花園裡可耕田?
我們知道,廬山又稱匡廬,匡山,位於江西省北部,東偎婺源鄱陽湖,南靠南昌滕王閣,西鄰京九鐵路,北枕滔滔長江,以雄、奇、險、秀聞名於世,素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譽。
1959年7月,黨中央在廬山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毛主席來到廬山。這首詩就是毛主席來到廬山準備召開黨的八屆八中全會時寫的。
現就這首詩的大意試作一粗淺簡介:
一山飛峙大江邊:我們知道,九江一帶地勢相對平坦,可廬山拔地而起,恰似飛來天外,突然聳立在長江之濱。這句,把靜止的廬山寫活了。
躍山蔥蘢四百旋:廬山的盤山公路沿途樹木蒼翠茂盛,鬱鬱蔥蔥,有約35公里長,將近四百處轉彎。這當然是個概數。
冷眼向洋看世界:這句是說,站在山上遠望,用冷眼向著海洋觀看這世界,(帝國主義和國外反華勢力,究竟在搞什麼名堂。)
熱風吹雨灑江天:6、7月份,正值炎炎夏天,熱風吹來雨滴,從空中灑到江面。(這既是眼前景,也是說中國人民進行偉大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滿腔熱情和衝山幹勁。)
雲橫九派浮黃鶴:從廬山之巔溯江西望,隱約可見武漢三鎮,悠悠縹緲的白雲之中,似有黃鶴在其間翱翔。九派,這裡指武漢一帶。
浪下三吳起白煙:再轉而東望長江下游,“水流白煙起”,茫茫如霧靄。三吳,古時稱蘇州為東吳,常州為中吳,湖州為西吳。
陶令不知何處去:做過彭澤縣令、後辭官躬耕柴桑的陶淵明(其做官之地和躬耕之所都在廬山附近)去哪裡了呢?(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可是充滿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而我們現在的祖國,日新月異,欣欣向榮,已經變成了社會主義幸福桃花源了。)
桃花園裡可耕田:那麼,陶淵明你可以來桃花源裡耕田了吧?
毛主席此詩成稿後,曾在廬山會議開始時傳誦。朱老總看了此詩後,曾作和詩,其中有云:“廬山挺秀大江邊,牯嶺乾坤看旋轉。細雨和風經白鹿,撥開雲霧見青天。”牯嶺在廬山上,白鹿洞書院在廬山下,兩處都在廬山中。
毛主席在去廬山前,曾於1959年6月25日,回到闊別已久的故鄉湖南湘潭韶山沖住了兩天。其後,主席從湖南來江西廬山時,有湖南省委第一書記周小舟陪同。
在廬山,毛主席賦詩《登廬山》時,曾在詩前作一小序,序雲:“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九日登廬山,望鄱陽湖、揚子江,千巒競秀,萬壑爭流,紅日方升,成詩八句。”
周小舟看了此詩後,建議刪去小序。毛主席採納了他的建議。這一記載見之於《毛澤東詩詞鑑賞·新詩改罷自長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