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瓜霜黴病的病因及防治,殺菌劑這麼用錢才不會白花

  • 霜黴病是黃瓜上最具破壞性的葉面病害之一


  • 霜黴病會對黃瓜田間和保護地種植造成重大損失

  • 霜黴病需要對栽培、抗性和農藥進行綜合管理

症狀

霜黴病會影響植物的各個生長階段,許多種植地區出現於生長季節的後期。感染主要限於葉片,但由此造成的光合面積減少會導致植物發育遲緩,產量降低、果實日灼病和落葉。

最初的症狀是葉片上部的黃化斑點,通常在老葉上首先發展(下圖)。

黃瓜霜黴病的病因及防治,殺菌劑這麼用錢才不會白花

葉片上部霜黴病的症狀

以葉脈為界,病變處擴大並呈現多角型病斑。被感染的組織最終會壞死,導致葉片死亡和落葉。

葉片背面是灰色到紫色的黴菌(下圖)

黃瓜霜黴病的病因及防治,殺菌劑這麼用錢才不會白花

葉片背面霜黴病的症狀

發病原因及規律

黃瓜霜黴病病原體為鞭毛菌亞門假霜黴屬古巴假霜黴菌,病原體為活體專性寄生真菌,寄生在葫蘆科植物上,主要靠氣流轉播。病原體通常不在植物殘骸上越冬,而是在冬季氣候溫和的地區或在保護地的葫蘆科植物上越冬。病原體孢子囊通過氣流傳播傳播,在48小時即可傳播900公里。

在適宜的溫度下,霜黴病傳染和發病迅速。在15-20℃以及涼爽的夜晚,感染和發病最快。高溫(> 35°℃)會延緩病害的發展,而霧、雨和頻繁的露水則有利於孢子囊的形成和病原的萌發、侵入。

霜黴病的防治

黃瓜霜黴病需要綜合防治。比如降低葉面溼度、苗期病害防治、抗病品種的選用以及殺菌劑的應用。由於病原在許多種植地區不越冬,而是從南部地區經空氣傳播而來,霜黴病害的發生不受輪作或收穫後環境的影響。

加強大棚或溫室通風,採用滴灌澆水、地膜覆蓋等措施,均能降低棚室內的溼度,減輕發病。適當降低黃瓜植株的種植密度,及時疏除下部的老葉和病葉,也有利於棚室通風透光,減輕發病。高溫悶棚也可減輕發病。

採用抗病品種並結合殺真菌劑防治是最有效的抗病措施。

化學防治。防治霜黴病的殺菌劑可分為保護性殺菌劑和剷除性殺菌劑,包括百菌清、銅製劑和代森錳鋅在內的保護性殺菌劑可在侵染前或孢子囊釋放前使用,預防發病,且殺菌譜廣不易誘發病菌產生抗藥性。發病較重時,就需要具有內吸功能的殺菌劑剷除病菌。

抗性管理

霜黴病菌能很快發展出對殺菌劑的抗藥性,很多種植戶發現幾年前防治效果良好的產品已不再像之前那樣有效了,比如含有精甲霜靈(4%精甲霜靈+64%代森錳鋅)的殺真菌劑,以及QoI類殺菌劑(嘧菌酯,肟菌酯,吡唑醚菌酯,吡唑醚菌酯+啶酰菌胺和咪唑菌酮)。這些殺菌劑不再推薦用於控制大部分地區的霜黴病。殺菌劑如氟吡菌胺、霜黴威、雙炔酰菌胺、霜脲氰、噁唑菌酮+霜脲氰的效果也不如以前,但仍然可以控制病害發展。

截至2016年,最有效的產品是含有氟吡菌胺、噁唑菌酮+霜脲氰、氰霜唑和苯酰菌胺的殺菌劑。

為了防止或延遲新的耐藥菌株的發展,建議具有剷除作用的殺真菌劑與保護性殺真菌劑桶混,將具有不同作用方式的殺菌劑的交替使用。

歡迎關注大農場,瞭解更多國內外農業新科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