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茶擔舞

文/程白弟


上世紀八十年,江南初春,宋裡浦鎮水潭婁村的沈阿寶,在村裡,鄉下六十多歲的老年人,早已被人們淡忘。他搬了一個小矮凳子,坐在自家客堂外,嘴上刁著“勞動”牌香菸,閒著搓起了草繩,過著鄉下人無憂無慮的生活。

宋裡浦鎮上文化站水源站長帶著幾個人,悄然來到了沈阿寶家裡。沈阿寶很驚訝,用異樣的目光,看了這幾個人,不知是什麼風把這些人吹來了。水源穿著普通的藍色中山裝,一條灰色的卡其褲,一雙解放鞋,拎著一個粗布包,很樸素的人。沈阿寶再瞧了瞧其他人的模樣,陌生。

水源站長笑著,遞一支“大前門”煙,說:“老沈,閒著做家務。”

沈阿寶接了煙,微笑的說:“搓草繩,搭瓜棚用。”

站長又對一起來的客人,悄悄的說:“老沈,是我們宋裡浦茶擔舞的最後一個手藝人。”然後,站長又指了指,這幾人一起來的目的,對沈阿寶說:“找你想了解一些茶擔舞情況。”

“多少年不跳了,早就忘記得一乾二淨。”沈阿寶吸了一口煙,嘆了一口氣說。

沈阿寶是宋裡浦鎮見證“茶擔舞”的鄉間藝人。水潭婁村上的一些村民也來到沈阿寶家看熱鬧,你一言他一語的說了一些相傳的“茶擔舞”有關細節。水源站長和幾個來訪人員,邊聽邊記著一些有價值的文化素材。其實,村民說的都是沈阿寶曾經講過早前的事情,他們對“茶擔舞”含糊不清,都是道聽途說。只有沈阿寶曾經親自跳過這樣的“茶擔舞”,有一定的權威。




宋裡浦,是一個悠久的古鎮,水鄉風俗風情誕生的“茶擔舞”,是為當地結婚增添一點喜慶。

清末民初,社會動盪年代,但對江南盛行的“茶擔舞”行當,並不受影響,確實有一段美好的時光。那時,江南水鄉小鎮較多,農村的婚慶喜事時,最熱鬧的是“茶擔舞”的民俗婚禮慶賀。

沈阿寶童年的時候,跟著爺爺常去江南小鎮上,做茶擔生意,學著“茶擔舞”的活兒。以宋裡浦古鎮為中心的周邊小鎮,在吳淞江一帶有胡家橋、尚家橋、陸浜橋、歇驢橋、尚書浦、尚亮甸、慈洋潭、張海、溪志、蕭菉等一些小鎮上,沈阿寶是爺爺選中的傳藝人。所以童年時,爺爺經常沈阿寶跟在身邊,走村串戶的跑碼頭,替爺爺看好茶擔。

深秋的一天,爺爺接了一個生意,在歇驢橋小鎮上,張家大戶的兒子結婚。這張家是小鎮上很大的家族,可有半條街之稱,爺爺當然不敢馬虎,特別講究“茶擔舞”的行當,也不是一個人在做,而是有當地的茶擔、絲竹、鼓手等一幫人在配合著做。沈阿寶還在睡夢中,一早被爺爺叫醒,就起床了。穿了一件褐色長衫,就地上拖著走,急奔奔的跟著爺爺上路了。他專為爺爺拎好一隻旱菸槍,屁顛屁顛跟爺爺走了20裡地,到了歇驢橋小鎮上,很累了,想歇下來。爺爺卻忙了起來,找一個安靜的地方,放下茶擔,開始生煤爐,洗茶具。沈阿寶坐在一旁,手托腮,眼睛瞪了圓圓的,看著爺爺一個一個動作的做事。爺爺叫他扇風,煤爐火頭旺一點。他拿了一把破扇子,輕輕的搖擺,一些白色的煙飄到他的鼻吼裡,嗆得他咳嗽流淚,爺爺在一邊吸著旱菸,哈哈一笑。




時辰不早了,張家來問阿寶爺爺準備得怎麼了,爺爺摸了一下山羊鬍,說:“放心,擔誤不了。一切就緒。”張家遞了一個根菸給爺爺,就走開了。



沈阿寶聽到了那些與他一樣大的孩子,歡樂的跑到鎮的小河邊上,說新娘子的船來了,還會唱著那些童謠,崩崩跳跳快樂的樣兒,沈阿寶也想和他們一樣的,快樂起來。

可是,爺爺要把茶擔傳給沈阿寶,他不敢在爺爺面前放肆,只能乖乖聽爺爺指揮。一本正經的做爺爺的下手活。

他爺爺拿出二隻托盤,盤中放著二隻茶杯。放了一點茶葉,然後,泡上開水。不一會,爺爺跟著張東家,輕步喜迎船客,一邊走到河邊的船上,一邊輕步跳動著優美的姿態。當踏到船上時,沈阿寶瞎擔心的為爺爺捏了一把汗。每當看到爺爺那彎腰的動作,走到船頭的跳板上,船開始搖晃,整個船體也會晃動起來,這時,爺爺非常自然的舞動,“茶擔舞”在跳板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沈阿寶不想學這樣的“茶擔舞”,不想做這三百六十行的一行,當什麼狀元。

江南水鄉婚俗,美好的時刻,最精彩的熱鬧,是“茶擔舞”的魅力。喜迎新娘的看客越多,“茶擔舞”也會越熱鬧來勁。沈阿寶的爺爺託在手中的茶盤,上下翻旋,左右轉動,升高落低,一會兒託舉到頭頂,一會兒彎下跨腋跳上串下,在跳板上已經上演了精彩的雜技,茶杯中的水,滴水不漏的絕活,不下十年功夫不能練成的。要知道“茶擔舞”是怎麼練成的,沈阿寶看得目不暇接,更是目瞪口呆。“茶擔舞”在船上沒有半小時,新郎新娘不會上岸的。

然後,等待著張東家的婆婆,拉著新娘的手,從船艙裡走出來時,沈阿寶的爺爺更加起勁的跳前跳後,在江南絲竹聲、蕭菉鎮的鼓手演奏音中,默契的聽節拍與曲調一步步走上了岸。這時,沈阿寶的爺爺的二隻茶盤子,才能輕放到客堂裡的八仙桌上。等待一會兒,遞上熱毛巾給新郎與新娘,還有客人,在毛巾裡獲得一個小紅包,才能算是完成了這天活動的禮儀任務。

爺爺總算歇下來坐一會兒,狠命的吧嗒吧嗒吸上旱菸。旱菸,是爺爺生命中一大嗜好,更是爺爺生活中必須隨身帶的物品,比茶擔一樣重要。沈阿寶看著爺爺做了這些動作,就覺得,怎麼能學會這樣的茶擔呢?在跳板上的真功夫。



沈阿寶跟爺爺靠月亮和微弱的馬燈走夜路到家裡,已經是半夜時分的。

沈阿寶問了爺爺,這樣的“茶擔舞”,阿有什麼價值,可不可以進行改革的。

爺爺摸了一把三羊胡,哈哈一笑,這有什麼好改革的。就是在跳板上的穩穩為客人送茶迎接,跳出一些送茶的花樣來,能讓東家看得滿意,讓客人開心,看出“茶擔舞”的本事。

有沒有一套規定的動作。


「小說」茶擔舞


爺爺一笑,當然有的啊,是根據人家的要求和條件,才能要跳出一些規範舞蹈。還能要與絲竹、鼓手等班子人員,默契的配合,舞茶的搭檔。爺爺的茶擔每去一個東家,就得和他們討論好絲竹曲子,鼓手曲牌,讓他們拉著曲,敲著鼓,跟著音,跳動舞。沈阿寶聽得稀裡糊塗,心想還是一目不識丁。

沈阿寶到了十五歲的時候,爺爺第一次讓沈阿寶上船跳“茶擔舞”送茶迎客人。

這戶人家是在慈洋潭鎮上,是爺爺的遠表親戚,有一點兒親情關係,故說好不收費用。

爺爺讓沈阿寶試一下,反正就是不收錢的活兒,看沈阿寶這幾年中跟了爺爺,到底學到了“茶擔舞”一些什麼動作。

那天,沈阿寶又一大早跟爺爺來到了慈洋潭鎮上,這個小鎮離宋裡浦較遠,但尚亮甸小鎮不遠。那是這幾個小鎮的婚禮風俗,跟其他小鎮有所不同和區別。這地方的人,在清朝末期階段,兵荒馬亂的歲月裡,大多數的村民是逃荒過來,並不瞭解當地的風俗緣由。外地村民就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跟著當地的民風村情一樣,隨村入俗,跟著當地村民也做婚禮上的風情。好比是人家有“茶擔舞”的禮數,他們也跟著要請的茶擔來熱鬧一下。所以這次來到慈洋潭鎮上,沈阿寶知道了爺爺的用意,跳好跳壞,一般人都是外行,可以說人們是看不懂這其中的要素,加上東家不付費的,也不會有說好壞的“茶擔舞”。

沈阿寶穿了青色的長衫衣,腰束一根紅絲帶,手袖寬鬆的翩翩起舞。爺爺耐心的手幫手,教的時候,沈阿寶心已經跳得很快,整個身子也在抖動。爺爺鼓勵沈阿寶,定神,穩步,輕彈,耳聽曲拍、腳上跳躍,舉盤平衡。沈阿寶跟著那個東家一步步走上船板時,卻是手忙腳亂的搖晃起來。就是爺爺在後面不斷傳教他相關動作,步子穩,手要轉,腰彎軟,眼盯前……沈阿寶一個回合的“茶擔舞”已經是大汗淋漓。還好,沒出多大的尷尬。爺爺最後分析了他的三個缺點,膽不大,心不細,腳不穩。

沈阿寶聽得句句說中了要害。就這天起,沈阿寶按照爺爺的說法,一行一行的克服掉,他認識到那些是不該發生的錯。真正要跳好這個“茶擔舞”的功夫,可在跳板上不是一朝一夕能解決的,因船在水中晃動的,是活體,而是要一定的功夫,錘練的深到鐵棒磨成針。

民國後期,沈阿寶的爺爺過世,沈阿寶的“茶擔舞”行當可以獨擋一面。在民國年間與解放初期,“茶擔舞”在當地小鎮上,比較盛行的婚禮活動,沈阿寶的生意很吃香的,帶出了幾個徒弟。可是,若干年後,沈阿寶萬萬沒有想到那歲月裡,在文革的破“四舊”中,以勤儉節約為由,嚴厲的取消了“茶擔舞”民俗風情,一時再也沒人會想到了“茶擔舞”的這鄉鎮中的文化產物。

從此,沈阿寶只好隱居在水潭婁村中,當了普通農民的生活。當地江南的“茶擔舞”成為了遺風。



改革開放後,農村的文化活動又飛躍起來。按照上級文化部門要求,在鄉村中調查歷史文化傳承下來的經典瑰寶。水源在查閱有關資料中,發現宋裡浦鎮的“茶擔舞”文化遺產,曾經是活躍在農村婚禮風俗上的一道風景,誕生和價值,是農村中人們喜歡的傳統民間舞蹈,懷舊的時光。

今天,他們找了沈阿寶時,很多年,他對“茶擔舞”的舞蹈,沒有興趣和回憶,這樣的茶舞功夫,在跳板上再也沒有那麼好的功力,展示不出那些成熟的舞蹈,站在那塊跳板上已經很費力了,更別想說在跳板上舞動優雅的姿態。宋裡浦鎮周圍地區也不可能找到茶擔舞的第二個傳人,那些茶擔舞的藝人,都已經離開人間,就沈阿寶一人了。遺憾,真的是遺憾。

為了挽救這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水源站長多次召開涉及有關文化單位的座談會,邀請一些市級文化專家及相關人士,進行了搶救性挖掘“茶擔舞”文化寶貝。水源站長精心組織站內骨幹舞蹈人員,邀請唯一在世的沈阿寶當顧問,傳授經驗。文化站全心投入到學好一些“茶擔舞”的相關動作。沈阿寶說過,“茶擔舞”一般是二個人的伴舞,簡單、簡潔、簡練的有效方法。通過鎮文化部門的努力,在上級文化單位的支持,精選人員,全面開始排練了一臺大型“茶擔舞”的舞蹈。

宋裡浦的“茶擔舞”舞蹈,已經跳出了新的成功經驗,就成當地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響噹噹的專利。

後來,多年的排演,演員們一茬接一茬更新,進行反覆的改版“茶擔舞”舞蹈,由“茶擔”起步,後稱為“跳板茶”舞,又改為“茶盤舞,”再成為“跳板茶”舞的多樣性舞蹈。都是由多名女性人員,穿上統一的舞蹈裝飾,江南絲竹韻律,歡樂喜慶節奏,跳的民族風情,地方特色的茶盤舞蹈。那年“跳板茶”,走到了地級市的舞臺,參加非物質遺產文化的展示中,一炮打紅,最後成為宋裡浦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品牌。曾把“茶盤舞”的魅力上演到北京。

進入新世紀,水源站長過世了,可沈阿寶已有八十多歲了,他還在為“跳板茶”舞傳承著一片心血。但宋裡浦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茶擔舞”,在各級文化部門的重視下。不斷進行了完善“跳板茶”的舞蹈,及體現出當地民族傳統文化的風情和傳承的價值意義。做得更加完美。

作者簡介:程白弟,男,1963年7月生,高中文化。從事新聞工作13年,地方誌編纂8年,江蘇蘇州崑山市千燈鎮文聯工作。江蘇省散文學會會員,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2013年出版散文集《古韻風霜話千燈》。作品散見於當地的《蘇州日報》《姑蘇晚報》《城市商報》。江蘇《繁榮》《名鎮世界》《連雲港文學》《翠苑》,上海《文學報》《故事會》,山西《黃河之聲》,山東《家鄉》《齊魯文學》,湖南《作家園地》,《人民日報》美洲海外版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