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之魔童降世》:認命或不認命,是你與自己的一場角逐

“命”是逃不掉的,但“不認命”是你能夠向夢想靠近的唯一辦法。

2019年夏天,國產動畫電影界發生了一件“里程碑”事件---《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簡稱《哪吒》)自7月26日上映以來,實現了口碑、票房雙豐收:貓眼平臺上,近700萬觀眾綜合評分9.7。截止年底,國內累積票房50.1億,位居中國影史第2位;累計1.34億人次觀影,位居2019全球單市場單片人次第一,備受國內外業界關注。

《哪吒》改編自中國古典神話”哪吒鬧海”。影片由霍爾果斯彩條屋影業有限公司出品,餃子導演指導,66次改稿,歷時3年製作而成。本片講述的是,陰差陽錯,在出生時命運就被調換的哪吒和敖丙,二人與命運抗爭的故事。


《哪吒之魔童降世》:認命或不認命,是你與自己的一場角逐


故事雖然集中在哪吒和敖丙兩人之間,但卻折射了我們普通大眾在個人成長道路上也會遇到的問題,由此引發了大眾關於命運、成長的深思:面對不如意的命運,是認命還是改寫?處於自暴自棄的邊緣,是毀滅還是拯救?當父輩的期望與個人的想法相違背時,選擇順從,還是堅持自我?

下面我就從心理學的角度,借剖析電影《哪吒》,來和你聊一聊上述三個問題,希望能給你一點啟發。

01

命運沒得選, 但認不認命卻由你決定


本片能夠引發強烈反響,毫無疑問,最重要的是哪吒的不認命的精神。他在與敖丙大戰陳塘關時說的幾句話,成為本片最燃最炸的催淚點,發人深思:

  • 別人的看法都是狗屁,你是誰只有你自己說了才算,這是爹教我的道理。”
    “去他個鳥命!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決定!”
    “若命運不公,便和它鬥到底。”

影片中,龍族、申公豹、李靖等人都想改命。而《哪吒》最大的壓力並非來自所謂的天命,而是來自社會,甚至親友。身份的排斥,群眾的仇恨,才是哪吒、敖丙、申公豹心中最深的痛。

申公豹說,“人心中的成見是一座大山,任你再怎麼努力也休想搬動。”

這句話直指問題來源,讓無數觀眾唏噓不已。

一個人的嘴能用來幹什麼?說話、吃飯。一群人的嘴呢?答案是殺人。

申公豹因為是師門中唯一的異類,為了得到師傅及眾人的認可,他走上歪路;敖丙因為百姓和天庭的成見,為保住家族,下狠心水淹陳塘關。


《哪吒之魔童降世》:認命或不認命,是你與自己的一場角逐


再反觀我們的現實生活,成見帶給人的壓力,誰又不是感同身受呢?

  • 我們單位不招35歲以上的人;
  • 從武漢來的,我們不要;
  • 她相貌平平,又憑什麼拿下那筆訂單?
  • 。。。

我們想擺脫命運的束縛,但又被現實壓得喘不過氣;我們自認為只要勤勉刻苦,就能條條大道通羅馬,但有人一出生就在羅馬。人與生存的矛盾無不時刻存在,這也是人性的本質矛盾。

當身處不利境地時,如何扭轉局面,逆風翻盤,是普通人非常關心的話題。

得到專欄作者萬維鋼曾分享過兩個故事,給我們指明瞭方向。

一個故事是關於199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該獎項的獲獎論文發表於1985年,由華裔物理學家朱棣文和導師阿瑟·阿什金(Arthur Ashkin)合作完成。當時阿什金在領域內的聲望很高,如果在那時候用預測算法,阿什金應該拿走79%的功勞,而作為新人的朱棣文,只能拿到功勞5%。


但是朱棣文接下來在這個領域繼續研究,又發表了很多論文,而阿什金沒再繼續下去。結果才過了十幾年,業界已經只認朱棣文。最終的獎項也頒發給了他。


美國物理學家巴拉巴西自己的經歷也是這樣。他曾有位女學生,在他手下做出了一個了不起的工作。後來這個學生離開他,擁有了自己的研究組,又在這個領域接二連三地發表了論文,現在已經成了這個方向的擁有者。那篇論文以前屬於巴拉巴西,現在則屬於這位女士。

華盛頓州前州長駱家輝說,州長宅邸,距離當年他祖父初次到美國刷盤子的地方只有1英里。就是這一英里,他們家族花了100年才走完。

由此你看,成見、固有印象並非一成不變,持續做正確的事情,堅持下去就可以扭轉。

知乎上曾有提問:命運是什麼?

一個作者(@鄧亞聖)的回覆深受廣大網友認同:命是弱者藉口,運乃強者謙辭。

所以遭遇不公時,不妥協,不抱怨,下功夫提高自己,命運會朝著你努力的方向發展。

02

自暴自棄如何化解?巧用羅森塔爾效應,助你一臂之力


我們聽過一句話,你越相信什麼,便會得到什麼。在心理學上,這個現象叫“羅森塔爾效應”,也叫“皮格馬利翁效應”,即如果你對某個人賦予強烈的期待,這份期待大概率上會奏效。

心理學家武志紅老師說,對我們每個人而言,最原始,也最重要的權威,來自父母。所以,父母對孩子的期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孩子,作用甚至可以達到皮格馬利翁的神話級。

影片中,哪吒因是魔丸託生,村民便認為他是禍害。哪怕他再斬妖除魔,也得不到村民的理解。失落的哪吒產生了自暴自棄的心理,“他們把我當妖怪,我就當妖怪給他們瞧瞧。”幸運的是,他的父母始終相信他,並循循善誘。母親開導,“父母都是人,怎麼可能生出妖怪?”。父親編造了“你是靈珠轉世”的謊言。在得知天劫咒無解, 但可以通過替命符轉移時,他毅然選擇了犧牲自己,保全哪吒。

與其說是平安符扭轉了局面,倒不如說是父母的愛挽救了正處在十字路口的哪吒。它不僅促成了哪吒的自我覺醒,同時引發了連鎖反應,將故事推向高潮,不斷昇華故事主題:你是誰,只有你自己說了算。

在敖丙冰砸陳塘關時,哪吒挺身而出,解救了父母和曾經誤解他的百姓。在本可以殺死敖丙時,哪吒選擇了放棄。”你是我唯一的朋友“。在哪吒剛經歷天劫時,原本可以置身事外的敖丙,拿出了寄託著龍族希望的萬龍甲,豁出性命,與哪吒一起遭受天劫。敖丙與哪吒的反抗行為觸動了太乙真人,關鍵時刻,他抄著師尊贈送的寶器,衝上天去,助二人一臂之力。


《哪吒之魔童降世》:認命或不認命,是你與自己的一場角逐

哪吒和敖丙攜手,共同面對天劫


常言道,學好三年,學壞三天。倘若沒有李靖夫婦的期望和正確引導,對一個年僅三歲又飽受誤解的小孩來說,要控制好自己,其難度堪比登天。一旦沒有哪吒內心世界的突破,也就不會有後面的劇情反轉? “不認命”這一主題也就難以昇華。而這這一切的源頭是從李靖的態度開始。

生活中也是這樣,一旦有父母、師長、領導的期待,我們做起事來也會信心倍增,充滿幹勁。

著名商業顧問劉潤曾分享過自己寫好文章的經驗,他上初中時,因為一次作文寫得不錯,被老師點名在班上朗讀。備受鼓舞的他自從筆耕不輟,文章也越寫越好。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過,“教育意味著, 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 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 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無聲但有力。

  • 開始早起,很可能是受了舍友的影響;
  • 重拾閱讀,很可能是看到身邊某個朋友也在做;
  • 參與圈子,很可能是源於某個熟人也在裡面等等。

所以你看,巧用羅森塔爾效應,可以幫助我們走出信心受挫,狀態不佳的泥潭。


03

父母將願望強加給孩子,是一場放棄自我成長,以及子女人生不幸的開始


不同於哪吒在父母和師傅的關愛下長大,備受呵護, 敖丙絲毫沒有小孩的天性和歡樂,眼神憂鬱,周身帶著超越同齡小孩的老成穩重。他的“懂事”讓人心疼。

早在出生之時,他已被父親龍王和師傅申公豹設定了人生軌跡:

他需要在哪吒禍害人間之時,像救世主一般出現,“拯救萬民於水火之中“。

由此,龍族可以擺脫在海底煉獄鎮壓妖怪的命運,申公豹可以在師尊面前邀功,“得道成仙”。

自此,敖丙就成了族人和申公豹各自利益的馬前卒。

他被教導不能有私人感情,更不能和哪吒成為朋友。

和師傅僅有的交流,也僅僅限於每天的功課修煉的如何。

他去陳塘關之前,全體族人忍痛扯下自己最堅硬的龍鱗,鑄造成無堅不摧的萬龍甲送給他。

可這份寄託,對於一個只有三歲的孩子來說,未免過於沉重----他被至親之人強加了“使命”,如果完不成,他就不是好孩子。


《哪吒之魔童降世》:認命或不認命,是你與自己的一場角逐


影片中,敖丙的族人被困於“龍宮”,無法脫身,龍族復興的希望只能寄託於敖丙,尚能理解。然而,生活中幾乎我們所有都是自由人,卻有不少人扮演著“敖丙”或“龍王”,深受其傷:

  • 分明很想要某個玩具,可顧及父母的感受,假裝不在意的說不要。
  • 想學某專業,但聽從了父母的“建議”選擇了一個自己不喜歡的;
  • 僅有的一點好吃的,好玩的,也要留給客人,美其名曰要懂禮貌;

。。。

雖然收穫了所謂的“誇獎”,但卻喪失了同齡孩子該有的任性和童真。

小小年紀,開始學習成人世界的潛規則:察言觀色、投他人所好,他們哪裡有時間做小孩呢?

他們需要抑制自己的感情,犧牲自己的利益,默默承受不為人知的委屈、無助和壓力。

而這一切的根源,很大程度上在於,父母自己不思進取,卻以所謂的“功名標準“,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下一代,美其名曰“我是為了你好”:

  • 你現在不好好讀書,將來就要像我們一樣下苦力。
  • 我這麼辛苦是為了啥?還不是為了你將來考個好大學,出人頭地?

。。。

小說《無聲告白》中說,“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約翰·納什一生都在與精神分裂症對抗。研究中他發現,和普通人群相比,“聰明人”最大的差異體現在心境障礙和焦慮障礙方面。而這也會成為孩子一輩子難以擺脫的枷鎖,如影隨形。

父母不是孩子的前傳,孩子也不是父母的續集。相識一場,互不牽絆,各自精彩就好。

一方面,對父母而言,有什麼夢想就自己去實現,別道德綁架孩子。一切都還來得及。

姜淑梅奶奶60歲開始認字,到82歲已經寫了60萬字,出版了5本小說,同時她還在學習畫畫和書法。

2019年的諾貝爾化學獎的獲獎者之一,是97歲高齡的“鋰電池之父”約翰·古迪納夫。而他開始研究電池時,已經57歲了。

所以你看,年過半百的人尚且不服輸,自己年紀輕輕不努力卻寄厚望給孩子,沒有比這更扯的了。

另一方面,作為孩子一方,要敢於表達,勇於爭取。

著名個人成長教練古典認為,為別人活,是一場永無寧日,毫無勝算的自我恐怖主義。

重建心理邊界能幫你清爽地拒絕別人,真實地表現自己,體驗強大的自信。

《哪吒之魔童降世》:認命或不認命,是你與自己的一場角逐


04 結語


影片末尾,在天劫來臨之際,哪吒撕毀了替命符,準備獨自面對;敖丙舍棄個人安危,放下復興龍族的使命,而與哪吒一起抵禦天雷,此時敖丙反倒成為了不認命的主力。在天雷要將二人吞噬時,哪吒痛苦地喊,“吞不下啦,身體快炸了”,敖丙回應,“吞不下就還給它”。看到了敖丙從“別掙扎了,這是命中註定”到予以反擊的心路成長。以及此前坐以待斃的太乙真人,此刻違背天命,衝上去幫助二人,儘管篇幅較少,但我們已經從中感受到了人性上的轉變,以及被救贖的欣慰。


一個人成長中的矛盾,不外乎與社會、父母,以及自己的鬥爭與糾結。生而為人,又處在社會各種複雜關係的網絡之中,既然我們無法擺脫這些矛盾,就需要學會與它們共存,用積極的態度看待自己,用勤奮努力,一心向善去打破成見,努力成為期望中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