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觀 | 故宮觀展記

博觀 | 故宮觀展記

最近,《千古風流人物——故宮博物院藏蘇軾主題書畫特展》開展,從開展前一週,自媒體公號就開始造勢,人物生平、展品目錄、作品解讀不一而足。再幾天,各大媒體預熱報道出來了。開展當天,主流媒體、自媒體紛紛關注。之後是微博、微信上達人們的觀展體驗,甚至還有現場直播。翻翻朋友圈,一看九宮格圖片出來好幾版,原來身邊愛藝術的人這麼多。網上一票難求,排大隊的傳聞也不可少。展覽結束,還要有一波“沒時間”“人太多”“沒看上”遺憾遺憾的慨嘆。至此,一個夠意思的展覽才算圓滿。最近幾年,幾乎所有重要的藝術展覽都在不斷循環著上述流程。如果缺了哪一環,展覽舉辦者恐怕都會覺得差點什麼。

博觀 | 故宮觀展記

我是故宮展覽的老觀眾,每年總要到故宮裡去幾次。這個習慣的養成,只因為從十來年前開始,故宮每年都要辦上幾次《故宮藏曆代書畫作品展》。由於書畫顏料和紙張、絹帛的特殊性,古代書畫作品都不耐久展,許多珍貴作品展出一兩個月就要有至少5年的休息期。天津博物館鎮館之寶宋范寬的《雪景寒林圖》最近一次展覽,與上一次間隔了6年,而且只展出了12天。故宮眾多珍貴書畫作品,只能通過分批次的方式呈現出來。

2015年上半年,《歷代書畫作品展》已經進入第三輪第一期。這個展覽看的人不多,大部分是藝術行業相關人士,看得都很細,放大鏡、高倍放大鏡,一寸寸看。我這樣的愛好者也有些。因為展館不在故宮中路主參觀區,不是特意看展,隨便走到西路武英殿的遊客不多,就算信步溜達進來,多是望一望便出去。使我沒想到的是,不過半年之後,我在《歷代書畫作品展》上正著看、反著看、來回看,想怎麼看怎麼看的作品,一下火到想擠上去看一眼都難的地步。

2015年下半年,故宮博物院慶祝建院九十年,搞了《石渠寶笈特展》。《石渠寶笈》是乾隆朝編訂的書畫目錄,為人所熟悉的古代書畫作品大半收錄其中。這次故宮也是拿出家底,好東西一股腦上,特別是久未露面的《清明上河圖》也在其中。一時間,觀眾的熱情被點燃了,故宮竟出現一票難求的情況,為看展排隊五六個小時的大有人在。頂著開門進宮的人,拿開門當發令槍,在故宮裡搞起賽跑,成了最熱新聞。2004年《清明上河圖》上一次展出時,可沒有這般盛況。筆者自不甘落後,也加入賽跑隊伍,等衝進展館,只因後面排隊人催促特甚,與《清明上河圖》的會面,不免顯得太過倉促。

熱情的閘門打開就關不上。“四王”“四僧”、趙孟頫、董其昌這些略顯生疏的名字都能引來一波熱潮。卡塔爾王子的收藏,摩納哥王妃的衣服,也都必須看看。《千里江山圖》現身《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天才少年唯一傳世大作更是熱上加熱。好在故宮吸取《石渠寶笈》的經驗,加之這些年每年都要見識幾次觀眾的熱情,變換展出場地、分時段觀看、控制參觀時長,各種手段一起上,果然觀展體驗有所改善。筆者又能再次目睹《千里江山圖》真容,可這次,後面的人連同服務人員一起催著你趕緊看,重逢是短暫又短暫。只有直不起的腰告訴我,為幾分鐘的觀看,還是排了快兩個小時隊,不禁有些懷念看《歷代書畫作品展》時期的從容。

博觀 | 故宮觀展記

當然,更多公眾對藝術有熱情,是絕好的事情,不可倒退。不僅故宮,中國美術館辦館藏精品展,門外也排起長隊;國家博物館《迴歸之路》館外沒排隊,館裡面排隊的人可真不少。陝西曆史博物館更是長年人頭攢動、一票難求。公眾對文化的熱情是像按電門一樣,一下子就來了?《石渠寶笈》還沒這麼大魔力。

大約從2008年公立博物館免費開始,公眾對博物館的熱情已經逐漸升溫,2011年國家博物館免費對外開放,門前長長的隊伍也很能說明問題。當熱情到了一定高度,就會出現一個標誌性節點,《石渠寶笈特展》則更像是這個節點。

原本故宮大熱的書畫展都在西路武英殿,看完展覽許多人選擇從東華門出宮,路上經過東路文華殿,這是瓷器館,故宮歷代名瓷都在這兒。每回看完畫出東華門,我都往文華殿望望,每次都看不到多少人參觀。也許是常設展覽,不需要跟畫一起看,更多是雖然一館好東西,卻沒搞幾個引發公眾熱情的爆點,也便識者寡了。去年開始,書畫展覽和瓷器展覽地點掉了個,書畫展搬到了文華殿,出宮更是連瓷器館都不路過了。

現在有更多人願意走進博物館,但不可迴避,很大一部分人都是在追熱點。當然追熱點不是壞事,但熱點不是時時有,沒有熱點時博物館還要不要去?同樣不可迴避。不少人觀展的首要目的是填滿手機內存,是朋友圈的九宮格。希望這次蘇東坡展,有更多人在咔咔照相之餘,關注展品本身和展品所呈現的蘇東坡這個人,以及以他為例所展現的藝術流變。如果看完畫,能向西拐個彎兒,去看看瓷器就更好了。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出品

作者:辛酉生

編輯:蘆猛

責任編輯:姜蕾 齊徵

博觀 | 故宮觀展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