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教育系列 | 中國高校100年:鉅變、求生、浪潮、重啟

本文經星球研究所公眾號授權轉載

允中編輯部編輯、修訂、發佈


大學教育系列 | 中國高校100年:鉅變、求生、浪潮、重啟

致敬一百多年來
數千所高校的創立者、建設者
以及全體師生

2020年夏天

874萬高校畢業生

還沒來得及感受畢業季的歡笑與眼淚

便在一場場“雲畢業”典禮中

匆匆告別校園


1071萬高考考生

完成了他們姍姍來遲的高考


(2020年7月7日,南京九中考點走出考場的考生們,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大學教育系列 | 中國高校100年:鉅變、求生、浪潮、重啟

這些考生中將有超過80%的人

進入全國各地2688所高等院校

成為3000多萬在校生中的一員

成為當今世界上

最大規模高等教育中的一員


(上文中的高等院校包括普通本、專科院校,未包括成人高等學校;其中普通本科院校在本文中統稱為“大學”,但需注意的是,嚴格意義上的“大學”和“學院”在師生規模、專業設置等方面有一定區別;下圖為2019年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畢業典禮,攝影師@彭昊山)

大學教育系列 | 中國高校100年:鉅變、求生、浪潮、重啟

是的

這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

它從100多年前

最坎坷動盪的時代走來

不僅改變了

一個個普普通通中國人的命運

也改變了

一個古老國家再次崛起的歷程


1

屈辱


然而中國的高等教育

卻是在屈辱中開始的


當清政府引以為傲的北洋水師

在黃海之上全軍覆沒

人們逐漸意識到

僅僅學習西方的工業技術

早已不足以挽狂瀾於既倒

落後的政治、經濟、教育制度

亟待全面變革


於是

為了效仿成功崛起的日本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新學制問世

近代高等教育的變革之路

也就此開啟


可是在當時

全國上下符合該標準的“大學堂”

有且僅有3所

天津的

北洋大學堂

北京的京師大學堂

以及太原的山西大學堂


(今天津大學內的北洋紀念亭,北洋大學堂舊址位於河北工業大學校內,攝影師@楊耀興;注:該新學制發佈於1904年,也稱“癸卯學制”,其中各地“高等學堂”被歸為大學堂預科)

大學教育系列 | 中國高校100年:鉅變、求生、浪潮、重啟

相較之下

眾多教會大學卻成了當時

中國高等教育的中堅力量


它們最早實行

西方學位制度

可以進行研究生培養


(上海聖約翰大學舊址,位於華東政法大學長寧校區,1907年首次授予學士學位,攝影師@陳航)


大學教育系列 | 中國高校100年:鉅變、求生、浪潮、重啟

它們最早設立

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學科

是名副其實的“綜合性大學”


(東吳大學舊址,位於蘇州大學,曾設有中國最先進、完善的生物實驗室,攝影師@劉劍偉)

大學教育系列 | 中國高校100年:鉅變、求生、浪潮、重啟

它們最早傳授西方現代醫學

今日家喻戶曉的

北京協和醫學院

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


(華西協合大學舊址,位於四川大學華西校區,攝影師@沈軍)

大學教育系列 | 中國高校100年:鉅變、求生、浪潮、重啟

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

山東大學齊魯醫學院等

均起源於教會學校


(此處的教會學校包括大學和專門學院;下圖為齊魯大學舊址,位於山東大學趵突泉校區,攝影師@田春雨)

大學教育系列 | 中國高校100年:鉅變、求生、浪潮、重啟

然而

這些教會大學的出現

並非為了中華崛起

傳教士們深知


無論哪個社會,凡是受過舊式精英教育的人都是有地位的人,他們會影響社會的情感和意見。(引自美國傳教士狄考文,山東登州文會館創始人之一)


為此

列強們也先後退還戰爭賠款

轉而開辦留學預備學校

以吸納大量中國學生赴外留學

培植認同西方價值的知識分子

可是教會也好、列強也罷

都遠遠低估了中國人

報國的渴望和救國的決心


20歲的孫文

先後進入教會設立的

廣州博濟醫學堂

香港華人西醫書院學習

可他沒有成為一名忠誠的傳教士

反而堅定了對科學和革命的信仰

此後更在日本建立革命組織

化名“中山樵”

人稱“孫中山”


(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前身為博濟醫學堂,攝影師@盧文)

大學教育系列 | 中國高校100年:鉅變、求生、浪潮、重啟

25歲的吳玉章

20歲的梅貽琦

20歲的竺可楨

19歲的胡適

……

和數萬名留學生一樣

在國家危急存亡之秋

毅然決然漂洋過海、奔赴異國

拼命努力學習西方


(引自吳玉章,1903年赴日留學,後擔任中國人民大學校長)

東亞風雲大陸沉,浮槎東渡起雄心

為求富國強兵策,強忍拋妻別子情


65歲的馬相伯

曾是一名天主教神父

為堅持震旦學院學生自治

抗議教會的干預

甚至率所有中國教員集體辭職

重建“復旦公學


相關閱讀:大學教育系列 | 復旦大學創始人馬相伯先生:若世間無炬火,我便是炬火

(復旦大學校史館,前身為復旦公學,攝影師@陳航)

大學教育系列 | 中國高校100年:鉅變、求生、浪潮、重啟

也正是這些“先驅者”們

將在接下來的數十年裡

帶來一次又一次變革

儘管當時並沒人知道

究竟路在何方


2

鉅變


清政府的新學制

最終沒能拯救衰敗的王朝

持續2000餘年的封建統治轟然倒塌

中國人“學而優則仕”的價值觀

也開始土崩瓦解


蔡元培等人的主導下

新政府師法德國

以基礎科學研究為大學目標

開始了中國高等教育的

第二次變革


尤其在當時的北京大學

作為校長的蔡元培

不僅主張

以基礎科學研究為重

還主張

“學術自由、兼容幷包”


(引自蔡元培,1917年北京大學開學典禮就職演說)

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


這令北大逐漸成為

一個停辦商科、工科

以文科、理科為主的“研究型大學”


一個無論是

信奉馬列思想的陳獨秀、李大釗

提倡新文化的魯迅、胡適

還是堅定保皇的辜鴻銘

或是支持復辟的劉師培

都能並坐討論的大學


(北京大學舊址,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注:1912-1913年,南京臨時政府改革學制,頒佈“壬子癸丑學制”)

大學教育系列 | 中國高校100年:鉅變、求生、浪潮、重啟

然而

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

中國的山東被日本人無端佔領

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隨之爆發

師法日德的教育模式

霎時淪為眾矢之的


也正是這個時期

大量留美學生相繼學成歸來

在他們的推動下

中國高等教育開始學習美國

以服務社會為大學使命

開始了第三次變革


因此和北大不同

國立東南大學

校長郭秉文

堅持基礎學科和應用學科並重

因而開設

文、理、教育、農、工、商

六大學科

科目之全居全國之首


(今東南大學四牌樓校區,圖中大禮堂為後期1931年建成,攝影師@潘銳之)

大學教育系列 | 中國高校100年:鉅變、求生、浪潮、重啟

私立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

同樣主張

“文以治國、理以強國、商以富國”

設備、教員、教材、學制

均採用美國模式


相關閱讀:大學教育系列 |“南開之父”張伯苓:教育“在造就完全的人格”


(今南開大學八里臺校區,圖中主樓為後期1963年建成,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大學教育系列 | 中國高校100年:鉅變、求生、浪潮、重啟

在美國“實用主義”的思潮下

師範、交通、醫科、法科等專門大學

也首次登上歷史舞臺

全國大學的數量開始迅速攀升


(1912-1927年大學數量變化,製圖@王申雯/星球研究所;注:1922年,北洋政府參照美國教育模式改革學制,頒佈“壬戌學制”)

大學教育系列 | 中國高校100年:鉅變、求生、浪潮、重啟

然而

“欣欣向榮”的表象背後

卻是軍閥混戰、權力爭奪不斷

動盪之下、漩渦之中

眾多大學的辦學經費常年青黃不接

甚至“風雲飄搖、幾瀕破產”


(北洋政府時期教育經費支出情況,與軍費支出等差異明顯,製圖@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大學教育系列 | 中國高校100年:鉅變、求生、浪潮、重啟

一時間

“教育獨立”

成了人們孜孜以求的期盼

教育界希望模仿法國

建立“大學區”制

每一學區內

行政、人事、經費

均獨立於地方政府

從而實現學術與政治的徹底分離


但事與願違

弱小的學界、分裂的政府

都無力推動這項龐大的改革

反而令經費、權力的爭奪愈演愈烈

僅僅一年時間

改革便化為了泡影


(“大學區”制下,國立中山大學改稱為國立第一中山大學,改革失敗後恢復原名,下圖為今中山大學南校區,攝影師@盧文)

大學教育系列 | 中國高校100年:鉅變、求生、浪潮、重啟

至此

從清政府的新學制問世

到“大學區”理想的流產

短短24年間

中國高等教育已如疾風驟雨般

產生了4次變革

卻仍未擺脫移植西方模式的困局


於是

國立武漢大學校長王星拱

呼籲在大學中培養專業技術人才

而非盲目模仿西方建設專門學校


(今武漢大學,攝影師@田春雨)

大學教育系列 | 中國高校100年:鉅變、求生、浪潮、重啟

私立廈門大學校長林文慶

更主張用國文編纂教科書

以擺脫對西方書籍的依賴


(今廈門大學,是中國近代第一所由華僑創辦的大學,下圖為建南大禮堂,攝影師@枉言)

大學教育系列 | 中國高校100年:鉅變、求生、浪潮、重啟

但無論如何

隨著國民政府建立

軍閥混戰逐漸平息

中國的高等教育

終於在此後的十年裡

迎來了一段短暫的繁榮


眾多蜚聲中外的學校

被轉為國立大學統一管理

包括曾經的私立大學


(同濟大學,1927年改為國立大學;下圖為國立柱,攝影師@謝禹涵)

大學教育系列 | 中國高校100年:鉅變、求生、浪潮、重啟

華僑大學


(暨南大學,1927年改為國立大學,是當時唯一供華僑學生求學的大學,原址位於南京,攝影師@周文懷)

大學教育系列 | 中國高校100年:鉅變、求生、浪潮、重啟

以及留學預備學校


(清華大學,1928年改為國立大學,下圖為大禮堂,攝影師@孫霖)

大學教育系列 | 中國高校100年:鉅變、求生、浪潮、重啟

這是中華民國時期

經濟發展的“黃金十年”

也是高等教育的“黃金十年”

只是好景不長

當侵略者的鐵蹄再次踐踏華夏大地

稍有起色的中國高等教育

又再次跌入一片黑暗


3

求生


“九·一八事變”後僅僅三月

東三省幾乎全境淪陷

東北大學為首

眾多師生被迫一路南遷


然而沒過多久

日本侵略者再次策動華北自治

華北五省岌岌可危

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東北大學

燕京大學、南開大學、北平師大等

眾多大學甚至中學的愛國師生

紛紛上街遊行請願

振臂疾呼

“停止內戰、一致對外”

“一二·九運動”爆發


(引自《清華大學救國會告全國民眾書》)

華北之大,已經安放不得一張平靜的書桌了!


可是

群起響應的“一二·九運動”

也無力阻止侵略者的進犯

“七·七事變”一年後

全國91所高校相繼遭到戰爭破壞

其中25所更是被迫停辦


而倖存下來的高校

則不得不在連天的炮火中

紛紛向西部遷移

尋求一線生機


國立中央大學全體師生

沿長江西遷重慶

由於準備充分

1900多箱圖書、儀器、設備

三個月內便被安全轉運


(上文數據來源劉少雪等《中國大學教育史》,下圖為國立中央大學大禮堂,位於今東南大學四牌樓校區,攝影師@李勖晟)

大學教育系列 | 中國高校100年:鉅變、求生、浪潮、重啟

而更多高校

如浙江大學、同濟大學等

則在2-3年中輾轉多地

跋涉2000多公里

才終於恢復課業


(浙江大學玉泉校區,是浙大歷史最久的校區,攝影師@拾城 陳中秋;另:為便於觀看,後文國立大學名稱省略“國立”二字)

大學教育系列 | 中國高校100年:鉅變、求生、浪潮、重啟

還有的高校

則在遷移中不斷整合

北平大學、北平師範、北洋工學院

遷至陝西

成立“西北聯合大學”


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

先至長沙、又至昆明

成立“西南聯合大學”


(西南聯大舊址,位於雲南師範大學,攝影師@萬瑞)

大學教育系列 | 中國高校100年:鉅變、求生、浪潮、重啟

顛沛流離後

全國師生數量銳減超過1/4

金陵大學損失了95%的圖書資料

三校合併的西南聯大

也僅剩2000餘冊圖書

中國高校數十年來積累的“家底”

幾乎一夜之間化為烏有


然而

面對風雨飄搖的國家

高校師生們卻深知


(引自國立東南大學校長郭秉文)

不發揚民族精神,無以救亡圖存

非振興科學,不足以安邦立國


因此

儘管校舍簡陋、資源匱乏

卻是大師雲集、人才輩出

堪稱中國大學史上的一段傳奇

也是名副其實的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相關閱讀:大學教育系列|他文憑低不愛講話,卻成了中國最高學府清華的校長

(上文引自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1931年就職演說;下圖為西南聯大部分教授,其中在多個領域獲得成就的學者,僅標註了其中之一,製圖@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大學教育系列 | 中國高校100年:鉅變、求生、浪潮、重啟

讀到這裡,小編和夥伴們發現竟然沒有經學家、美學家、藝術學家?


1937至1939年間

全國內遷的高校達69所之多

僅有部分教會大學倖免於難

它們或遷入租界


(上文數據來源劉少雪等《中國大學教育史》;下圖為上海沐恩堂,原名慕爾堂,1937年東吳大學法學院遷至此處上課,攝影師@吳朝娜)

大學教育系列 | 中國高校100年:鉅變、求生、浪潮、重啟

或留守敵佔區

守護著中國高等教育的火種


(輔仁大學舊址,位於北京師範大學北校區,由於德國教會背景,輔仁大學在華北淪陷後仍獨立辦學,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大學教育系列 | 中國高校100年:鉅變、求生、浪潮、重啟

更為腥風血雨中的普通百姓

提供了庇護


(金陵女子大學舊址,現南京師範大學隨園;南京大屠殺期間,留守的代理院長魏特琳利用校園保護了眾多中國難民,攝影師@田春雨)

大學教育系列 | 中國高校100年:鉅變、求生、浪潮、重啟

黑暗動盪的年代中

散落各地的高校

如同頑強燃燒的星星之火

到抗日戰爭結束後

國立大學數量達到31所

師生規模甚至超過了戰前水平


(1947年時已建立的國立大學分佈,校名中的“國立”二字省略,製圖@陳思琦/星球研究所)

大學教育系列 | 中國高校100年:鉅變、求生、浪潮、重啟

4

浪潮


1949年10月1日

新中國宣告成立

燃燒了近百年的戰火終於平息

但此時的華夏大地

卻已是滿目瘡痍、百廢待興

興國安邦

成了中國高等教育新的使命


然而

此時中國高校的在校生

僅有不到12萬人

為數不多的工科院校

更是在整個“一五計劃”中

僅能輸送不到5萬名畢業生

尚不足國家工業建設所需的1/4


人才不足、學科不均

成為了人們眼前亟待解決的

第一大難題

內外交困的新中國

只能學習蘇聯

迎來又一次

規模空前的變革浪潮

一方面

新的高校拔地而起

以蘇聯模式

培養財經、外交、政治人才


(中國人民大學,1950年組建,蘇聯模式試點學校之一,也是新中國建立的第一所新式大學,圖片來源@人民視覺)

大學教育系列 | 中國高校100年:鉅變、求生、浪潮、重啟

以及培養專業技術人才


(哈爾濱工業大學,蘇聯模式試點學校之一,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大學教育系列 | 中國高校100年:鉅變、求生、浪潮、重啟

另一方面

眾多綜合性大學的院系

被重新組合


有的如中央大學、北京大學

工、農、教育、醫學等

應用學科被劃出

成為僅保留文理學院的

“綜合大學”


(中央大學經院系調整後,文理學院等主體部分改為南京大學,遷入金陵大學舊址,下圖為南京大學鼓樓校區,攝影師@潘銳之)

大學教育系列 | 中國高校100年:鉅變、求生、浪潮、重啟

有的則如清華大學

文、理、法等學科被劃出

成為一所龐大的工科院校


(清華大學主樓,1965年竣工,仿蘇聯莫斯科大學主樓造型,攝影師@李召麒)

大學教育系列 | 中國高校100年:鉅變、求生、浪潮、重啟

而那些被劃出的院系

則紛紛成立專門學院

名噪一時的“四大工學院”

北京學院路“八大學院”等

也由此應運而生


(“八大學院”校址分佈,製圖@陳思琦/星球研究所)

大學教育系列 | 中國高校100年:鉅變、求生、浪潮、重啟

此外

教會學校被全面接管

其院系也被相繼拆分

併入其他各類高校


例如體量龐大的燕京大學

民族學、社會學、歷史系等

併入今中央民族大學

醫學系併入今北京協和醫學院

經濟學系併入今中央財經大學

法學院併入今中國政法大學

工學院併入清華大學

文理學院則在原址併入北京大學


(燕京大學舊址,現為北京大學燕園,攝影師@Sulamutag)

大學教育系列 | 中國高校100年:鉅變、求生、浪潮、重啟

而選擇離開內地的高校師生

則遷至臺灣省覆校

或在香港建立聯合書院


(13所基督教大學遷至香港後組建崇基學院,是今香港中文大學的前身之一,攝影師@張愷鑫)

大學教育系列 | 中國高校100年:鉅變、求生、浪潮、重啟

至此

經過一番浩大的

院系重組、強強聯合

中國高校終於建成了囊括

航空、機械、電機、土木、化工、地質勘探等

科目齊全的工科體系


(院系調整後高校專業數量,製圖@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大學教育系列 | 中國高校100年:鉅變、求生、浪潮、重啟

但人們還面臨著

第二個難題

此時大多數高校均集中於

沿海地區和大型城市

地域分佈極不平衡


於是

為了支援國家中西部建設

眾多高校師生浩浩蕩蕩奔赴內地

交通大學

將大部分師生從上海遷往西安

成為今西安交通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留在上海部分則成立上海交通大學,攝影師@韓飛)

大學教育系列 | 中國高校100年:鉅變、求生、浪潮、重啟

復旦、南京、南開、山東大學等

眾多著名的教授前往蘭州

支援蘭州大學


(蘭州大學,2001年新建成的榆中校區,攝影師@仇夢晗)

大學教育系列 | 中國高校100年:鉅變、求生、浪潮、重啟

同濟大學醫學院遷至武漢

支援中南地區

南京工學院、華南工學院等

多個高校的電子信息類學科

則遷至成都

支援西南地區


(上文兩工學院分別為今東南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前身,下圖為它們參與組建的今電子科技大學,攝影師@謝禹涵)

大學教育系列 | 中國高校100年:鉅變、求生、浪潮、重啟

經過近六年的院系調整

重文輕工、地域不均等問題

逐漸得到緩解

中國高校也逐漸成為

國家工業化浪潮下的中堅力量


即便此後失去蘇聯的援助

在國家最艱難困苦的時期

高校師生依然“真刀真槍”地

創造了大量建設成就


(北京密雲水庫,1960年建成,由清華大學水利系設計,攝影師@魏建國)

大學教育系列 | 中國高校100年:鉅變、求生、浪潮、重啟

然而

隨著文化大革命爆發

各高校的文科專業首當其衝

遭受到全面的“批判”

基礎科學研究也基本停滯

中國高校篳路藍縷17年的成果

幾乎被全盤否定

正如1977年文革平息時

鄧小平的感嘆

現在看來,同發達國家相比,我們的科學技術和教育整整落後了20年。


究竟在何方?


5

重啟


當浪潮褪去、風波平息

人們逐漸在反思中意識到

中國高等教育又走向了

“另一個極端”


此時

工科、師範等專業

學生人數佔比已超過60%

而政法、財經等文科專業

學生人數則一落千丈

佔比僅有不到3%


因此隨著高考恢復

最先重啟的便是一眾政法大學


(西北政法大學,攝影師@田春雨)

大學教育系列 | 中國高校100年:鉅變、求生、浪潮、重啟

財經院校


(中央財經大學,攝影師@陳航)

大學教育系列 | 中國高校100年:鉅變、求生、浪潮、重啟

以及藝術學院等


(中央音樂學院75週年慶音樂會,攝影師@羽塵VISION)

大學教育系列 | 中國高校100年:鉅變、求生、浪潮、重啟

而隨著改革開放的大幕徐徐拉開

現代化、全球化的浪潮洶湧而至

中國高校又必須同時肩負起

培養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

的時代使命

正如時任清華大學校長的

蔣南翔所說


清華大學的作用不在於每年能為國家生產50輛或300輛至500輛汽車,而在於為我國汽車工業以至全國工業的現代化,為我國科學技術趕超世界先進水平,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尤其到1992年後

為了在市場經濟中

提高人才、技術的競爭力

“科教興國”

成為大勢所趨


於是

眾多曾經“分崩離析”的院校

被重新合併

那些僅剩文理學院的高校

再次成為院系齊全的

綜合型、研究型大學


例如三校合併的

重慶大學、山東大學等


(山東大學中心校區,攝影師@田春雨)

大學教育系列 | 中國高校100年:鉅變、求生、浪潮、重啟

四校合併的

浙江大學、武漢大學等


(浙江大學之江校區,原之江大學舊址,攝影師@楊虎)

大學教育系列 | 中國高校100年:鉅變、求生、浪潮、重啟

甚至六校合併的

吉林大學等


(今吉林大學校區分佈,除前衛校區外,其他5個校區均為參與合併的高校校址,製圖@陳思琦/星球研究所)

大學教育系列 | 中國高校100年:鉅變、求生、浪潮、重啟

高校的管理

也重新優化調整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哈爾濱工業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南京理工大學

以及西北工業大學等七所高校

被統一納入國防科工委管理

時稱“國防七子”


(西北工業大學長安校區圖書館,攝影師@謝元昊(Steve X))

大學教育系列 | 中國高校100年:鉅變、求生、浪潮、重啟

數百所高校

或與地方政府或企業開展共建

實際推動產業、行業發展


(華北電力大學,2003年起由教育部和國家電網等七大電力央企共建,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大學教育系列 | 中國高校100年:鉅變、求生、浪潮、重啟

或與國內外其他高校

進行合作辦學


(西交利物浦大學中心樓,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大學教育系列 | 中國高校100年:鉅變、求生、浪潮、重啟

此外

相繼實施的

“211工程”“985工程”

更是遴選出一批重點大學

它們將作為

中國高等教育的領軍者

率先提升科研實力和國際影響力


當然這還不夠

隨著經濟發展突飛猛進

全國上下迫切地需要更多高素質人才

高等教育的大眾化應運而興

於是自1999年起

高校招生規模開始與日俱增


(1997年後全國普通高校招生情況變化,製圖@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大學教育系列 | 中國高校100年:鉅變、求生、浪潮、重啟

而為了容納

迅速擴張的學生規模

一個個嶄新的大學校區拔地而起

眾多“大學城”也隨之誕生


(東南大學九龍湖校區,位於南京市江寧區,攝影師@李勖晟)

大學教育系列 | 中國高校100年:鉅變、求生、浪潮、重啟

在黑暗中摸索百餘年

屬於中國高等教育的方向

似乎終於清晰可見

未來的路

會是一片光明坦途嗎?


6

未來


2010年

中國正式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隨後國家教育經費支出

也首次突破GDP的4%


(教育經費佔GDP比例變化,製圖@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大學教育系列 | 中國高校100年:鉅變、求生、浪潮、重啟

加之校辦企業的發展

以及社會力量的長期捐助

中國高校逐漸告別了

辦學經費捉襟見肘的歷史


(武漢大學人文館,由香港實業家邵逸夫部分捐資修建,攝影師@田春雨)

大學教育系列 | 中國高校100年:鉅變、求生、浪潮、重啟

至2019年

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

已達到51.6%

這意味著

全國超過一半的適齡青年

都有機會進入高校校園

而在新中國伊始之時

這個比例僅有0.26%


(蘭州大學榆中校區宿舍,攝影師@仇夢晗)

大學教育系列 | 中國高校100年:鉅變、求生、浪潮、重啟

各大高校更以不到全國

10%的研發人員、8%的研發經費

建設了60%的國家重點實驗室

承擔了60%以上的

基礎研究和重大科研任務


(上文數據來源教育部網站,轉引自中國教育報;下圖為天河二號,由國防科技大學研製,曾是世界上最快的超級計算機,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大學教育系列 | 中國高校100年:鉅變、求生、浪潮、重啟

可是

新的矛盾也日益尖銳

為了競爭資源和生源

“211”“985”的標籤

逐漸成為高校間競相爭取的對象

可最終卻是

“千校一面、大而不強”


即便全國技術技能型人才

缺口已達到2200-3300萬人

但地方高校的學生就業難度

卻仍在日益加劇


(上文為2015年數據;下圖為2018年昆明高校招聘會,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大學教育系列 | 中國高校100年:鉅變、求生、浪潮、重啟

在這樣的背景下

“985”“211”等終身制標籤

已逐漸無法滿足

新時代對高等教育的要求

取而代之的

是需要持續“競爭上榜”的

“雙一流”建設


這意味著

此後的中國高等教育

不僅要建設

世界一流的綜合性大學


(“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分佈,2019年名錄,製圖@陳思琦/星球研究所)

大學教育系列 | 中國高校100年:鉅變、求生、浪潮、重啟

更要突出不同高校的學科特色

打造世界一流的專業


(入選“世界一流學科”次數最多的10個學科,基礎科學居多,製圖@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大學教育系列 | 中國高校100年:鉅變、求生、浪潮、重啟

與此同時

300所地方大學

將逐漸嚮應用型高校轉型

為各領域產業發展

提供大量技術技能型人才


中國高等教育的新格局

已悄然展開

它是否真的能扛起新時代下

強國富民的重任?

值得我們拭目以待


風風雨雨百餘年

中國高等教育

經歷過

屈辱、戰火、動亂

模仿過

日本、德國、美國、法國、蘇聯


終於在一片黑暗混沌中

摸索到屬於自己的道路

肩負起

救國、興國、強國的使命


(2019年10月17日,南開大學迎來100週年校慶,攝影師@紀睿泓)

大學教育系列 | 中國高校100年:鉅變、求生、浪潮、重啟

這是中國高等教育崛起的百年

也是中華民族命運轉折的百年


希望謹以此文

致曾在校園中揮灑青春的我們

願我們永遠銘記這段風雲往事

正是它在告訴我們


“大學”之道(大人君子之學)

“為天地立心”


“為生民立命”


“為往聖繼絕學”


更是

“為萬世開太平”


(“繼往開來”,拍攝於2013年1月浙江大學畢業典禮,攝影師@拾城 陳中秋)

大學教育系列 | 中國高校100年:鉅變、求生、浪潮、重啟

為此

每一位懷抱著高等教育理想的有識之士

都任重而道遠


創作團隊

撰文:楨公子

編輯:黃超

圖片:餘寬、謝禹涵、任炳旭

設計:王申雯

地圖:陳思琦

審校:擼書貓、黃超

封面圖片:清華大學二校門,攝影師@於海童


【參考文獻】

[1] 茹寧. 中國大學百年:模式轉換與文化衝突[M]. 知識產權出版社, 2012.
[2] 劉少雪. 中國大學教育史[M]. 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7.
[3] 方曉東.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史綱[M]. 海南出版社, 2002.
[4] 周德昌, 陳漢才. 中國教育史綱[M]. 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5] 賀祖斌. 中國大學這五年:高等教育年度十大事件評析(2006-2010)[M]. 廣西人民出版社, 2011.

END


大學教育系列 | 中國高校100年:鉅變、求生、浪潮、重啟

文章轉自星球研究所

允中編輯部編輯、修訂、發佈


大學教育系列 | 中國高校100年:鉅變、求生、浪潮、重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