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祕史」楊貴妃的悲劇

曾經跟一個朋友聊到歷史這個話題,我說歷史太詭異,撲朔迷離,太複雜。朋友說,錯,歷史從來都是最有規律的事,最簡單不過,週而復始罷了。複雜的是人心,是人性,是人的慾望才把歷史變得醜陋而複雜。我說這樣聊歷史太沉重,也讓主宰這個地球的人類毫無趣味可言。

和朋友聊這個的時候我正在看唐史,看唐玄宗與楊貴妃的那段纏綿悱惻的所謂愛情。我之所以加上所謂二字,實話說我不太認可後世大肆宣揚的李楊之戀,儘管有唐代當時的一些文人騷客以及後世無數藝術加工,均把李楊之間的那點事宣揚得可歌可泣,悽美動人,那不過是人性對美好愛情的渴望罷了,從某種意義上美化提純了李楊之間的感情。

唐明皇李隆基與楊玉環的故事,從來就是老百姓茶餘飯後經久不衰的話題,婦孺皆知。對李楊二人的情事,老百姓的態度是複雜的,有人將楊玉環歸為如同蘇妲己一般的紅顏禍水,認為她是安史之亂的罪魁禍首。

更有不少人對二人的感情持同情惋惜的態度,雖然不恥二人最初的亂倫,但又認可和羨慕之後二人的琴瑟和鳴,故而對最後的生離死別唏噓嘆息。因此,很多人覺得楊玉環是受害者,認為是李隆基強行拆散了壽王李瑁和楊玉環的婚姻才導致楊玉環最後的慘死。

然而,真正的歷史又是如何呢?楊玉環真的那麼無辜麼?無辜不無辜我們不好評斷,但楊玉環是個徹頭徹尾的悲劇人物這是肯定的。我們不妨一起回顧下那段歷史,走近這個驚豔了一千多年的女子身邊,感受下她的喜怒哀樂,也許才能夠了理解到她悲劇人生的無奈。

楊玉環出生於官宦之家,父親楊琰曾擔任過蜀州司戶。史書對楊玉環的評價是“資質豐豔,善歌舞,通音律,智算過人”,“善歌舞,邃曉音律,且智算警穎,迎意輒悟”,“妒悍不遜”。從這些史書的評價我們不難得知,楊玉環絕對是個多才多藝的絕色美女,在音樂和舞蹈的造詣是無可置疑的,另外楊玉環的情商也應該很高,“智算警穎,迎意輒悟”足以證明。這些姑且算是歷史對楊玉環的正面肯定,但是“妒悍不遜”就耐人尋味了,這在中國人的思維裡,絕對不是誇獎人的話。

都知道楊玉環在被李隆基納為寵妃之前,本是李隆基的第十八子李瑁的妃子,又因李瑁被封為壽王,故稱楊玉環為壽王妃。從壽王妃是如何過度到貴妃的,這過程一直被後人猜測,多數人認為是在李隆基的寵妃武惠妃死後,李隆基一度狀態低迷,後宮三千佳麗竟沒有一個能入其法眼,於是善解君意的高力士便向李隆基推薦了楊玉環,李見之後驚為天人,便不顧道德倫理強納入自己後宮。

事實上這個論斷有些牽強,楊玉環之所以跟李隆基產生不該有的感情,這中間應該有高力士的作用,更是李隆基的意思,但楊玉環本人的態度也應該是少不了的,她應該並沒有後人所說的那麼無辜。

和李瑁成親到進入李隆基的後宮,這個時間是五年,在這五年裡,史書中沒有提到楊玉環與李瑁的夫妻感情如何,但根據二人的性格分析,夫妻二人感情應該並不怎麼和諧。性格外向的楊玉環對於性情溫雅的李瑁並不滿意,楊玉環有野心,一個作為女人嚮往更好更高地位的野心,尤其是在武惠妃死後,皇后的位子尚空缺,對於楊玉環來說是極具誘惑力的。

因此我分析,楊玉環之所以能走近李隆基身邊,固然有李隆基好色不顧倫理之結果,但也少不了楊玉環本人有意創造機會引起了李隆基的注意,進而讓善解君意的高力士做了個順手人情,極力湊成了這樁千古戀情。

雖然郞有情,妾有意,但畢竟不合人倫,作為一國之君的李隆基還是要顧下臉面的。為了抱得美人歸,李隆基以盡孝的名義令楊玉環出家為道,這實際上相當於做了塊遮醜布。有了這塊遮醜布,二人之後的一切也就徹底放開了。只是苦了那個冤大頭李瑁,難以想象,當自己的老婆一躍成為小媽之後,這個男人的心裡是如何的酸楚,這些暫不談。

還是來說李楊的愛情。楊玉環和李隆基結合之時,李隆基已步入老年,正值唐朝進入最繁華平安的盛世,李隆基的思想和狀態都與執政初期的勵精圖治截然不同,如今的他只想好好過著他至尊的享樂日子,縱情聲色之中。而身邊有個香豔四射,又懂得獻媚且與自己有著共同愛好的楊玉環相伴,無疑讓李隆基的晚年帝王生活增添不少色彩和滋味。

不少史書和文學作品描寫了李隆基和楊玉環的極度奢侈的生活,其賜浴、飲宴、歌舞、遊玩、華服、美食等等,各方面的奢華程度讓人咋舌。據史書記載,當時僅僅織繡院為楊玉環一人制作華服的工人就有700多人,這些人沒有別的工作可幹,每天就是根據楊玉環的氣質身段,專門研製各種精美華服。這僅僅是穿,吃的方面,“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也是最好的證明,至於其他方面,不說也罷,總之,看似浪漫無比的生活背後不知流淌著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

據史書記載,在李隆基與楊玉環共同生活的十多年間,二人也並非天天如膠似漆,他們同無數普通夫妻一樣,也曾伴過嘴,吵過架,而且李隆基還先後兩次將楊玉環趕回了孃家。“五載七月,貴妃以微譴送歸楊銛宅。”“天寶九載,貴妃復忤旨,送歸外第。”

對於楊玉環兩次被李隆基趕回孃家,後人有很多猜測,有說是楊玉環與寧王李憲有不清白關係,又有說是楊玉環與梅妃爭風吃醋的。事實上,與這兩個人都扯不上關係,因為李憲那時早已去世,而梅妃根本就是後人杜撰,子烏虛有的一個人物。之所以趕楊玉環出宮,這都與李隆基的風流本性,及楊玉環嬌橫善妒的性格有關。

李隆基本就是風流天子一個,雖然楊玉環姿容絕代,但畢竟後宮還有佳麗三千,那些女子之中肯定也不乏有突出者。讓風流成性的李隆基吊死在一棵樹上,怎麼可能?他肯定還是會偶爾去別的後宮走走的。在李隆基看來,這很正常,但是在楊玉環看來,卻不能接受。想獨享丈夫的愛,是每個女子本能的反應,何況是“妒悍不遜”的楊玉環,於是,憑藉皇帝對她的寵幸,偶爾使使小性子是在所難免的。

然而,李隆基卻並不允許,他雖然對楊玉環百般寵幸,但是卻並不對她言從計聽,他始終有自己的原則和底線,這從寵幸楊玉環十多年都不肯將其立為皇后一事即可看出。李隆基有著絕對的權威,絕不允許任何人干涉他的行為,更何況是一個妃子。

據說楊玉環第二次被攆出宮,李隆基表現得很絕情,急壞了楊家所有人。彼時,楊玉環已經成為楊家的一棵大樹,大樹倒了,樹下乘涼的人怎麼辦?自然有人要想辦法。楊玉環的大哥連忙找中間人吉溫去向皇帝求情,吉溫也是用了點手段才勸說李隆基回心轉意的。

楊玉環兩次攆出宮,這不過如平常的夫妻拌架一樣,吵過之後,日子依然繼續,有可能感情還會升溫。楊玉環與李隆基就是如此,史書記載,楊玉環回宮後,李隆基對其“寵待益深”。

正如我朋友所說一樣,其實歷史很簡單,最有規律不過。自楊玉環得寵之後,如無數宮廷故事一樣,一人得道,雞犬升天,自此,楊氏一門盡享殊恩,出現外戚亂政之局面,尤其是楊國忠,更是仰仗楊玉環,爬上了宰相之位,從此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做出許多損公肥私之事。這些在白居易和詩史杜甫及其他無數文人的作品中可見一斑。

對於李楊二人來說,日子若是長久如此該有多好,實在是浪漫至極。然而,常言道“盛極必衰”“樂極生悲”,“喜榮華正好,恨無常又到”。對,無常,無情的無常又來了,它才不管你是貴為一國之君還是一國之母,在無常面前,人皆平等,只要是無常看上的,誰也逃不過。

就在李隆基與楊玉環醉生夢死之際,大唐的氣數正在悄然改變,一場滅頂之災正在向著貌似太平天國的大唐悄無聲息地走來,也正向著正沉浸在紙醉金迷的李隆基與楊玉環走來。

安史之亂,盛唐無法繞過的一段屈辱,也正是這一場歷經八年的戰亂,使得盛極一時的大唐帝國開始走向衰亡。而這一切卻與李隆基與楊玉環的奢靡生活不無關係,所以後人說楊玉環是紅顏禍水,看似牽強,但從某種意義上說也並非完全沒有道理。

安祿山,一個胡人,也是個超級野心家,他的故事於中國老百姓來說並不陌生,尤其是他與李隆基楊玉環之間的那點荒唐事。一個45歲的肥碩漢子管一個僅29歲的女子叫媽,還在其生日時洗三,實在是荒唐至極。人說“水至清則無魚,人至踐則無敵”,確實如此,一個人做到這個份上,實在讓人不好評價。

然而,對於安祿山而言,他所做的這一切都是有目的的,那就是爭取李隆基絕對的信任,為自己理想的實現打下堅實的基礎。只要理想能實現,受點委屈又算什麼?

安史之亂的慘狀,在詩史杜甫的作品中比比皆是,這裡就不再贅述。總之,野心家安祿山騙得李隆基信任後,將平安了百餘年的大唐帝國再次帶入戰亂之中,將大唐的老百姓也帶入了水深火熱之中。當然,作為一國之君的李隆基是絕對的責任者,然而,他卻負不起這個責任,歷史的浪潮也將他無情拍死在沙灘上,他,和他的愛妃楊玉環一起註定被歷史的沙塵埋沒。

為了躲避安史之亂,無可奈何的李隆基帶著皇親國戚,帶著他的愛妃楊玉環深夜逃出長安城,奔往蜀中。途經馬嵬坡時,在太子的授意下,陳玄禮發動禁軍兵變。

又疲又餓的禁軍在處死楊國忠後又強行要求處死楊玉環洩憤,禁軍的呼聲高漲,被在軍營之中的楊玉環聽得一清二楚,她花容失色,趕緊跑出來乞求李隆基的保護。然而,此時的李隆基卻已江河日下,不是當初那個端坐於朝堂之上,手握天下人性命的一國之君了,此時,他雖然還是皇帝,卻如喪家之犬,不要說楊玉環的命運由不得他裁奪,他自己的性命同樣由不得自己掌控了。

而對禁軍的逼進,李隆基小心翼翼地為楊玉環求情,卻遭到所有人的無情拒絕。萬般無奈之下,他淚流滿面,只得用一句“愛妃啊,朕不能保護你了,你走好吧!”將二人的恩情統統割斷。

而此時的楊玉環呢?所有的繁華瞬間變成了過眼雲煙,十多年的恩寵,十多年的你儂我儂,十多年的朝夕相處,在此刻都變成了笑話。曾經富貴至極又如何,曾經寵冠後宮又怎樣,在生死麵前,那個曾經給過她天,給過她一切的男人卻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她被人推向無盡的死亡深淵。在生命關頭,她曾奉為天地的靠山卻不能讓她躲避風雨,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卻拋棄了她……

楊玉環跪倒在李隆基的腳下,任憑淚水如雨傾灑,她知道一切都已無法挽回,一切都要結束了。她正了正身子,向著李隆基最後一次跪拜:“臣妾走了,願陛下洪福齊天!”

拜別唐玄宗之後,一代美人縊於馬嵬坡的佛堂前,時年僅三十八歲。

這一幕,無數影視作品進行過渲染,真可謂纏綿至極,悽婉至極。也正是這些作品的成功塑造,使得李楊之間的愛情更具感染力,楊玉環的命運也更被人同情。也正因為同情,不少人說楊玉環其實沒死的,甚至有說秘密逃亡到日本的,那不過都是後人一廂情願的想像罷了。

好了,楊玉環的一生就此結束,一代美得讓花兒都自慚形穢的女子就這樣退出歷史舞臺,留下的不過是老百姓茶餘飯後的談資罷了。

楊玉環,曾經多麼耀眼的一顆明星,多少人對其阿諛逢迎;曾經她一呼百應,高高在上;曾經,為了心中那個最高的目標,為了榮華富貴,也為了楊家所有人的命運,她丟棄人倫廉恥,竭盡全力去博得皇帝的恩寵,表面上她達到自己的目地,貴不可言,但又有多少人知道她那些小丑般的行徑讓多少人背後忍禁不住?有多少人知道她內心的酸楚呢?

縱觀楊玉環的一生,實際上她不過是位普通小女子的心性,她嚮往皇后那個位置,不過是想滿足一個女人的虛榮心罷了。她的眼裡只看重榮華富貴,只想著自己的榮華富貴能天長地久,因此,她的善妒,她的嬌橫也都是可以理解的。她不像武則天與太平公主她們一樣,在政治上表現出過高的熱情,她也沒有在國家大事上指手畫腳,甚至做出禍國殃民之事。說簡單點,楊玉環不過是一個虛榮愛享樂的小女人。

對於大唐帝國而言,對於李隆基而言,楊玉環又是什麼呢?她不過是一樣寵物,供人取樂的道具罷了。不少後人描寫楊玉環死後李隆基對其的深情懷念,然而事實上,李隆基真的對楊玉環又有幾分真感情,安史之亂後李隆基的落魄,與其說是對楊玉環的懷念,還不如說是失去皇位,失去權利後的失落來得準確。當然,我們不否認李隆基對楊玉環的死心懷愧疚,但那又怎樣,在楊玉環生命的最後關頭,他拋棄了她就說明了一切問題。李隆基愧疚的恐怕不僅僅是楊玉環的生命,更多的是為自己作為一個皇帝卻保護不了自己女人生命的尷尬吧。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我說楊玉環事實上是個徹頭徹尾的悲劇人物。

這樣看來,人生實在無趣得很,富貴又如何?美貌又如何?權利又如何?在時間這個怪物的洗禮之下,在無常的蹂躪下,一切都不過是泡影,雖然或許有過煙花般的絢爛,但又能絢爛多久,最終不過都是過眼雲煙,都將化為灰燼,消散在歷史的塵霾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