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戴眼鏡,古人也戴眼鏡 中國人是什麼時候開始戴眼鏡的?


現代人戴眼鏡,古人也戴眼鏡 中國人是什麼時候開始戴眼鏡的?

眼鏡:現代人戴眼鏡,古人也戴眼鏡。《世界之最》有一種說法:“在公元前2283年,中國皇帝就通過透鏡米觀察星星。眼鏡是中國傳到外國的。”這種論斷極其符合中國人口味,就像中國人靠人海戰術贏得各種世界之最的記錄,大抵上是同一種心理。其實,中國人能戴上眼鏡,真的不是最應該感謝祖宗,而是洋人。

■文|孔如也

說起戴眼鏡,很多人都深有同感,「鄙人近視,10米外六親不認,50米外雌雄同體,100米外人畜不分」,這說的都是客氣的。我一個朋友,早年寒窗苦讀熬出了八百度近視,戴眼鏡戴成了習慣,後來跟我說和女朋友接吻時覺得眼鏡礙事,隨手把眼鏡摘了,這邊剛要步入正題,「等下,有點彆扭,我戴眼鏡。」滾燙的熱水撤了火。

當然,後來的事情就不便多說了,我雖然沒到那種地步,但也是個名副其實的睜眼瞎,前兩天等一個朋友的時候還把Tom N Toms Coffee看做了星巴克,倆人的標都有白色和綠色……我在裡邊坐了半天,最後定位的時候湊近了商標一看,咦,這個錘子是什麼鬼?

現代人戴眼鏡,古人也戴眼鏡。那中國人是什麼時候開始戴眼鏡的?

網上有一種說法,據《世界之最》介紹:「在公元前2283年,中國皇帝就通過透鏡米觀察星星。眼鏡是中國傳到外國的。」

我很佩服《世界之最》的性子,能把眼鏡的歷史考究到四千多年前,還能把眼鏡的老祖宗歸功於我們勞苦功高的祖輩——我們是有多愛高帽子?

這明顯不符合現代意義的矯正用眼鏡,甚至連望遠鏡也算不上,充其量,這是皇帝觀星的放大鏡。況且,公元前2283年,比之夏朝還要久遠。這段歷史可不可靠還是另一碼事。

這顯然不大靠譜,維基百科關於眼鏡的發明者也給了一個模稜兩可的答案:「符合現代定義的矯正用眼鏡的發明者眾說紛紜。1268年,羅吉爾·培根最早記錄了用於光學目的的透鏡,然而,與此同時,將裝入框中的放大鏡用於閱讀已經在歐洲出現了(和中國皇帝通過放大鏡看星星如出一轍)。在歐洲,最早的眼鏡出現在13世紀的意大利。」

眼鏡乃中國人發明的相關佐證,還指向了意大利人馬可·波羅。這一點與維基百科給出的「最早的眼鏡出現在13世紀的意大利」不謀而合。

根據馬可·波羅的生平事蹟:「在西方國家,眼鏡的最早出現是在13世紀末葉。當時有個意大利人,名叫馬可·波羅,他曾旅居小國十七年,為元朝宮庭辦事,跑遍中國各地,當時他見到元朝宮庭裡有人戴眼鏡,對此他很感興趣,在他回國時就把眼鏡傳到了西方,所以在西方最早製造眼鏡的地方,則是馬可波羅的故鄉威尼斯。」

馬可·波羅大約在1260年記載:「中國的老年人看小字時戴著眼鏡。」

眼鏡最早出現在中國的元朝宮廷?我未找到相關資料能佐證馬可·波羅與元宮廷的眼鏡有過一面之緣的其他證據,這一段暫且拋開不談。

我國最早有論及眼鏡的記載在明萬曆年間,田藝蘅《留青日札》卷二:「提學副使湖陽林公有二物,如大錢形,質薄而透明,每看文章,目力昏倦,不辨細書,以此掩目,精神不散,筆畫倍明,中用綾絹聯之,縛於腦後,名曰靉靆(àidài)。」

靉靆一詞,被認為是中國早期的眼鏡。萬曆年間,田藝蘅的《留青日扎·靉靆》對早期的眼鏡——靉靆的樣子作了大概介紹:「以此掩目,精神不散,筆畫信明。中用綾絹聯之,縛於腦後。人皆不識,舉以問餘。餘日:此靉靆也。」明末張自烈的《正字通》很直白地給出了靉靆的解釋:「靉靆即眼鏡」。

明萬曆年中國人已經戴上了眼鏡,這種說法除了文字資料,在明代永曆年間仇英(1494—1552)所作的《南都繁會圖景物圖卷》,也可印證。

現代人戴眼鏡,古人也戴眼鏡 中國人是什麼時候開始戴眼鏡的?

《南都繁會圖景物圖卷》(局部)

在《南都繁會圖景物圖卷》描繪的南京秦淮兩岸的市井圖中,有很多細節表明了明人戴眼鏡的情形,比如上圖右下角「兌換金珠」旁有個戴黑邊眼鏡的老大爺。

當然,這也極有可能是個老花鏡。

明代之前,未有對於眼鏡的記載,倒是對近視,有過述說。

早在隋朝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對近視作了一定的認知和闡述:「中醫近視症狀」、「目不能遠視」。近視作為一種當時可能被認定為疾病的症狀,不過近視眼在中國古代算是一種富貴病。

能在後天得近視眼的人,一般家境都不錯,聯想到用眼過度的情景,大致只有讀書,所以古時候符合這種條件的一般都是讀書人,且讀了很多年。

南宋大文豪歐陽修可能患有眼疾,根據葉夢得在《石林燕話》卷十中的記載:「歐陽文忠近視,常時讀書甚艱,惟使人讀而聽之。」

得了近視,且沒有眼鏡,怎麼辦?有錢人家自有辦法,歐陽修的應對措施就很好,找一個書童,讓他念給你聽呀!

即便是富豪,也拿近視沒有太好的辦法,若是找個醫生,讓他為你治近視,不排除醫生瞎治最後把眼疾治成眼瞎,瞎了也就不用治了。

當然,大概率是即便感到很多東西看不清,古人也有可能不當做一回事,這種富家子弟才能患上的毛病,一個書童解決問題——沒瞎就能活下去。

明代陸噓雲的《世事通考‧病症》直接將近視定義為:「瞎眼,近覷。」

我國古無眼鏡。有關眼鏡乃中國人發明的論調,在清朝時可不盛行。比如清代趙翼在《陔餘叢考》中就說:「古未有眼鏡,至有明始有之,本來自西洋。」再比如為後世所傳頌的「高產皇帝」乾隆曾寫過一首「拒絕眼睛詩」,詩中有一句:「眼鏡不見古,來自洋船徑。」

清宮廷皇帝對眼鏡由來的看法,也算明瞭。所以,那些以「眼鏡中國造」引以為豪的人,基本上可以歇歇了。

蒐集古代眼鏡可考的歷史,清朝這一段頗值得玩味。比如清朝宮廷對近視的態度,從滿清條例中可以窺知一二。

按《根本與世僕: 清朝旗人的法律地位》一書中,對滿清旗人參與科舉明面上不僅沒有諸多保障,還設了一些障礙(這裡拋開清政府特意為旗人設置的其他科舉後門而言),比如說,在康熙二十八年(1698),規定旗人參加鄉試、會試前,必須先檢驗馬、步射箭,通過者才准予入場考試,連八旗童生歲考也是如此。

「能射者,準其移送順天府入場鄉試。」

這樣做的一方面是安撫漢人情緒,另一方面則是考量到不願意見到旗人太過於沉溺科舉而喪失尚武精神。在《清聖祖仁皇帝實錄》中,康熙二十八年三月丁亥條例中,指出:「滿洲以騎射為本,學習騎射,原不妨礙讀書。」

這段話翻譯給漢人的意思,是滿人原本就是馬背上的民族,學習騎射乃不忘本的表現,不要心生嫉妒,且這樣做還是給你們更多學子出仕的機會,但翻譯給滿人的話,則是,學什麼學,給老子上馬射箭去,知不知道什麼是「百無一用是書生」?

當然,也有清朝官員認為此舉對滿人不公,比如雍正年間,有人大膽提出了自己的建議,為寒窗苦讀的滿人打抱不平:「數年苦讀不得入場,才莫能展似屬可惜。」

雍正擺擺手,此事暫且不提,沒有應允,制度上也未做什麼調整,滿人依舊要勤學騎射。

這些律令跟近視有什麼關係?當然有關係。

所謂騎射,拿射箭來說,一來考校臂力,二來考校眼力,近視眼看不清靶子射什麼?戴眼鏡啊。

明朝時期,眼鏡屬於奢侈品,比如清趙翼《陔餘叢考》還有一段記載:「此物在前明極為貴重。或頒自內府,或購自賈胡,非有力者不能得。」及至雍正時,眼鏡的價格已經很接地氣了。清初葉夢珠《閱世編·食貨六》載,眼鏡「順治以後價漸賤,每副值銀不過五六錢。近來蘇杭人多製造之,遍地販賣,人人可得,每副值銀最貴者不過七八分,甚而四五分,直有二三分一副者,皆堪明目,一般用也。」

乾隆四年,滿人科舉開始與近視有聯繫,這一年,乾隆下發紅頭文件:「此後凡是近視或手有殘疾者,佐領出具書面證明,即可免騎射。」

這一新規的施行對滿人來說,可謂是得人心,各種騎射不精的學子拖關係、送禮,只為求一張蓋了章了「近視鑑定書」。一時間,科舉滿堂彩。

不久後,乾隆皇帝怒了:「今考試者一百二十餘人,說自己近視的,竟有七十餘人之多。」

言下之意,這你們特麼太過分了呀。乾隆一怒之下,改新規,新規最後修正為:「患有手疾者可免於騎射,其餘近視或殘疾者均不得參與科舉。」罷武之風不可猖獗。

其實,根據當時的眼鏡價格行情,患有近視未必不能戴著眼鏡去射箭,唯能解釋為何給近視眼開後門,而後又將近視跟殘疾人掛鉤的依據可能是:近視=不健康,當然,乾隆本身也是抵制眼鏡的,認為這種西洋之物「用眼鏡,則不可舍,將被彼操其權也。」

意思是,戴上西洋人的眼鏡,這一輩子就要被鼻子上這個玩意奴役了,想討聖上歡心的讀書人,基本上不會選擇戴眼鏡。

若是手有殘疾或者看不清東西,就不必參加科舉了,踏踏實實在家務農即可。這條修正之後的律令大體也能看出,清朝近視的人,真的不是特別多。姑且大膽猜測,讀書人近視的比例可能很低,但當時肯定有一定比例的讀書人近視,這是毋庸置疑的。

儘管清宮廷尚武,但讀書的風行還是社會的主流。

比如在《東西文物趣談》中述說,就有很多紈絝子弟以眼鏡來辨識有沒有文化、是不是讀書人,清人方朔有一首《圓光鏡詩》說:「圓光大鏡裝近視,教人知是大偉人」;清人楊靜亭的《時尚門》中也有一首《眼鏡》:「眼鏡戴來裝近視,教人知是讀書人。」

又是大偉人又是讀書人的,這些戴眼鏡的公子哥們的榜樣肯定是存在的,即那些近視的讀書人。

以上兩首詩句都是寫的北京的公子哥,晚清黃鼎銘《望江南百調》裡,有一首詞,說的是揚州的紈絝子弟戴眼鏡學時髦:「揚州好,服飾競時髦,鐵卡皮鞋聲橐橐(tuó),銀絲眼鏡戴高高,雙鬢刷蘭膏。」

現代人戴眼鏡,古人也戴眼鏡 中國人是什麼時候開始戴眼鏡的?

關於眼鏡的詩句,都不免有些譏誚,好端端的,鼻樑上架個玩意,你難不難受?近視眼歷來被瞧不起,明代馮夢龍的《廣笑府》中有一則笑話寓言,裡邊的打油詩有一句笑話近視眼的:「笑君雙眼太稀奇,子立身旁問誰是?」後來即便是在清朝貴族圈普遍認可戴眼鏡是一種時髦的前提下,依然受到很多陰陽怪氣的批判。像這首《一至七字詠眼鏡寶塔詩》,就是個例子:「咦,晶片(說的是眼鏡),玳瑁邊,兩片連牽,鼻上豎齊匾,耳朵背上拉線,遮了一層倒看見。」

所以,從這些戴著有色眼鏡的人創作的打油詩中,可以看出,就像今天很多人把眼鏡的“最初製造地”落實在中國一樣,清朝也還是有很多戴著平光鏡的「近視眼」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