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和佛法其實並無不同,只是人們讀書的時候喜歡從字面上去理解經文,所以產生了種種分歧,以至於許多基督徒和佛教徒為維護本教義的正確性而產生爭執,其實並無必要,佛經和《聖經》都是靈性的書籍,要站在靈性的角度去領悟其字面下的真正含義。
為什麼說聖經和佛法本質上並無不同,在探討這個問題前先理解兩個宗教以下這些名詞的含義。
佛法
1. 阿賴耶識.萬有的本體,不生不滅又能生萬物,是一切的本體,是萬有之母。
2. 無明.所謂“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二元對立的大千世界是因為一念不覺無明妄動而產生的。無明想在這個二元對立的世界找到永生(通過我執、法執);無明想通過自己去了解認知世界得到阿賴耶識般的智慧(通過我見、法見);從此末那識就帶著阿賴耶識在三界裡輪迴流轉。阿賴耶識雖然收集種子默默觀察但不發表意見,卻也從未放棄過末那識,希望有一天末那識能覺悟從新迴歸真理(真心、佛性、菩提心、佛國)。
3. 執著分別心. 世界化為二元對立,從此人心有了善與惡,長與短,美與醜等等差別相,喜歡這個討厭那個,並追逐自己喜歡的排斥自己討厭的。所以就有了貪(喜歡)嗔(不喜歡),痴(真妄顛倒、執著假象、不信因果)
4. 有. 既佛法裡“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裡的“相”,凡我們能見的能感知的都為“有”(相),這種“有”是生滅無常虛妄不實的,所以稱為幻象。
5. 空. 和“有”對立,分為“真空”和“頑空”,頑空就我們所認為的“什麼都沒有”。其實“什麼都沒有”也是一種“相”,只有超越了“空有”才是契入“真空”的境界。
6.惡.因執著幻世為實有而產生,起貪嗔痴等煩惱,做殺盜淫等惡事。
7.善.因覺悟世間萬相為“空”而不再執著,熄滅貪嗔痴等煩惱,不做殺盜淫等事。更因了知眾生皆苦而起慈悲心。
《聖經》
上帝.造物主,萬有之父,愛世人。伊甸園.歡樂、平等,充滿愛的樂園。善惡果.吃了後能心眼明亮、分別善惡、得到智慧。亞當和夏娃吃善惡果後墮落代表有了分別心後而墮落。羞恥心.亞當和夏娃沒吃善惡果前赤身裸體並不覺得羞恥,吃了後覺得羞恥代表有了強烈的自我意識。該隱.亞當和夏娃的第一個兒子,翻譯過來叫“得到”。亞伯.亞當和夏娃的第二個兒子,翻譯過來叫“虛空”。塞特.該隱殺亞伯後,上帝賜給亞當用來代替亞伯的第三個兒子,塞特和亞當長得相似,翻譯過來叫“新苗”。拉麥.該隱族系裡的拉麥惡到極致;塞特族系裡的拉麥卻生了挪亞——使人類血脈和萬物得以延續的第一個救世主。
綜上所述,現在探討下為什麼說《聖經》和佛法並無不同。
你看,佛法裡無明妄動產生二元對立的世界,併產生了分別心、我法執、我法見,這和夏娃聽了蛇的誘惑而動念吃善惡果、從而墮落被趕出伊甸園、以及在詛咒地生兒育女所發生的故事過程是一樣的。
上帝和無染阿賴耶識都是最終真相。
1.亞當和夏娃吃了善惡果後心眼就明亮了,能分別善惡,這表明他們產生了“分別心、法見”。同時他們有了羞恥感代表有了自我意識也就是“我見”。這個時候用佛法講是最初的起心動念,還未造善造惡。
2.亞當和夏娃生了他們第一個兒子該隱,該隱翻譯過來就是“得到”,該隱是種地的,而“土地”在《聖經》裡的靈性解讀為“被慾望控制的肉體”,因為上帝給代表邪惡慾望的蛇定罪時就是要蛇“終身吃土”(創世紀3:14),所以該隱代表“惡”。在佛法裡“執為實有”就是惡,因為執為實有所以才有想得到和排斥的念頭,才會有貪嗔痴等煩惱,才會做出殺盜淫等惡事。亞當和夏娃生第一個兒子該隱(得到),從靈性和佛法方面解讀,代表從起心動念開始向造惡業發展了。這裡還有個關於“有”的巧合——該隱的後代都是各類造作的祖師,包括畜牧業、音樂、鐵匠。
3.亞當和夏娃生了他們第二個兒子亞伯,亞伯翻譯過來就是“虛空”,亞伯是牧羊的,而“羊”在《聖經》裡代表善良也預表耶穌。在佛教裡能“空”(也就是不執著能放下)就是善,但要注意的是執著頑空也會出問題,比如一個人喜歡寧靜喜歡無為,若別人破壞了他的寧靜和無為他就生氣——這就叫著了頑空了,同樣會起貪嗔痴等煩惱心而不善。執著“空”就是把“空”也當成一種“相”就還是“著相”了。(著相就是執著、黏著外在幻象的意思)
4.該隱和亞伯去給上帝獻貢品,上帝喜歡亞伯的貢品,代表神喜愛善良;上帝不接受該隱的貢品代表神不喜愛邪惡。這和佛法的教義也是一樣的,佛法也是要世人斷惡修善。在這裡插一段:佛法和《聖經》裡關於罪性的描述都是一樣的,在《聖經》裡上帝對因貢品不被上帝所喜悅而發怒的該隱說:“你若行得好,豈不蒙悅納?你若行得不好,罪就伏在門前;它必戀慕你,你卻要制伏它”(創世紀4:6);《佛說四十二章經》裡所說:人有眾過, 而不自悔, 頓息其心。罪來赴身,如水歸海, 漸成深廣。說的都是人做錯了事,罪性就會自動找上門來如影隨形,如江河入海越積累越深廣,讓人身心不安,想要剋制卻徒勞無功。。
5.該隱(得到)殺亞伯(虛空),代表惡戰勝了善,“有”戰勝了“空”。可見在亞當時代的人,遠遠比現代更注重物質,貪嗔痴等煩惱、殺盜淫等惡事也遠遠比現在多。這裡還有個表徵:佛家說“寧可執有如須彌山,不可執空如介 子許。”,說的就是寧願去執著“有”也不要去執著“空”(這裡的空指的是虛空、頑空,並不是是真如真空),執著了空的人會更為邪惡和瘋狂。所以該隱(有)就殺掉了亞伯(空)。當然,無論如何,能看破願意空的人終歸比過分執著的人善良,只要不過分執著頑空就好了。
6.上帝放逐該隱,代表真理不喜歡執著和邪惡;上帝給該隱做記號不讓他被人殺,代表上帝要保留“有”和“惡”,深意在於讓世人在兩種選擇中做出發自真心的選擇,能真正成為愛而得到救贖。若上帝直接去掉邪惡給世人植入愛與良善的話,那世人將變成機器人和傀儡,如此是不能真正有靈性和成為愛的——這是上帝的苦心。
7.亞伯被該隱殺死,以上帝的大能完全可以將亞伯救活,然而上帝沒有。這表明上帝也不願意世人執著“空”,但上帝是憐憫喜愛亞伯的,說明無論如何能看到“空”這個真相併學會不執著和放下,和“執著有”相比終歸還是能得到神的相對肯定的。這裡再強調一下,萬不可著空——著“頑空”的結果比著“有”還嚴重。
8.上帝賜予亞當第三個兒子塞特用來代替亞伯,塞特和亞當最相似,表徵上帝想要重新塑造人心。塞特翻譯過來的詞義叫“新苗”,這裡的新苗代表的是“既不著有也不著空、超越空有後才能見到的那個隱藏的佛性。”、“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裡的道心”、“《聖經》裡的餘剩,神性。”
9.以上的6到8,講訴的是一個“不執著有——不執著空——空有兩邊都不執著最終見性”的過程。
10.從該隱生各種孩子(畜牧業、音樂、鐵匠祖師)到拉麥說狂話——殺拉麥的遭七十七倍報應,代表的是一個不斷執著“有”而最終瘋狂的過程,至此亞當時代更為邪惡了。
後來上帝見罪惡充滿大地(如前所述,在《聖經》裡“地”表被慾望控制的肉體),人們每思每想無不是邪惡,於是發動大洪水滅世,但留下了塞特(新苗)的後人挪亞一家。挪亞方舟和大洪水是否存在我們無法肯定,但如果用靈性去解讀大洪水事件,這可能是一個發生在靈性世界的事件,在靈界曾發生過一次精神意識上的大清洗,清洗過後只留下了新苗(神性、道心)的後代,這並不是指在肉體上人類曾經如此慘絕人寰地被大洪水消滅過一次,而是指精神上的洗禮(在《聖經》裡,洗去罪惡是用和水相關的洗禮來表徵的)。在佛法裡,講白了修行也是一種精神上的洗禮,只是用熄滅妄心(八識心王)來形容,一個叫熄滅一個叫清洗,都是用清除的方式證悟那個本有的本體。
所以你看,《聖經》和佛法真有所不同嗎?其實傳遞的神諭是沒有什麼不同的。只所以認為有所不同,主要是人們在讀聖經的時候從字面上去理解《聖經》了。再次強調《聖經》是一本靈性的書籍,要去看這本書背後隱藏的秘密而不是依文解義。
佛家禪宗偈語“不思善,不思惡,正恁麼時,那個是明上座的本來面目?”,亞當和夏娃就是因有了善惡分別所以才失去了明上座本來面目。但是,可以不思但不能不懂,善惡不分也是不行的,無染阿賴耶識(如來藏)也是不“思”的,當其能當下照見了知善惡。
關於善與惡、思與不思是一個“覺悟、大愛”和“思想,推度”誰是第一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