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醫藥的前世今生

蒙古醫學是蒙古族勞動人民在與疾病的長期鬥爭過程中積累的經驗總結,是祖國醫學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東方醫學的組成部分。

蒙古族自古以來以遊牧為主,世代居住在高原寒冷乾燥的自然環境中,生理體質基本適應了其所處的自然地理環境,同時也罹患各種寒性疾病。他們在生產、生活實踐中積累了大量適應本民族的生活習俗和醫療保健知識,並逐步形成民族醫學體系。

第一屆國醫大師蘇榮扎布

【歷史沿革】

蒙醫藥的前世今生

12世紀以前的蒙古族,以遊牧為主,狩獵為副,兼營原始手工業。居住分散,社會發展極不平衡,其醫藥也處於萌芽狀態,是蒙醫蒙藥知識的積累階段。蒙古族先民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逐漸積累了適應當地風俗習慣、氣候條件、地理環境的醫藥衛生及保健知識。蒙古人非常講究環境衛生的同時也特別注意飲食起居。如適當食用奶食、肉食、肉湯之類便可以起到滋補、防病、治病作用;倒垃圾有指定地點;嚴禁在水井、擠奶場、羊圈附近大小便;出門在外,只用自己攜帶的碗、筷和刀具,以防止疾病的傳染。蒙古族人相信火能淨化萬物,感覺不潔時便用火加以消毒。蒙古族人還喜歡燃燒香料來對其住宅加以消毒

在醫療技術與醫療器材方面。從一些被發現的石針及青銅針來推斷,蒙古高原上的先民們很早就學會了針刺療法。據中醫學經典《內經·異法方宜論》及《四部醫典·本續》等文獻相關記載,蒙醫灸療法也是在這個時期被蒙古人所利用。

蒙古人利用植物治療疾病,具有最初的方藥知識。有關古典著作中記載了蒙古地區的特產藥用寄生植物——肉蓯蓉。拉施特的《史籍》中記載居住在鄂畢河上游森林中的“兀刺速惕、帖良古惕和客思的迷,這些部落熟悉蒙古藥劑,以蒙古方法很好地治療疾病而聞名於世”。唐朝醫學家孫思邈的《千金要方》記載了匈奴人用的祛寒丸,這種丸是由桂心、乾薑等四味藥配製的蜜丸 ,叫“匈奴露宿丸”,反映了蒙古及蒙古地區的古代北方民族很早就有了相當先進的方劑知識。這個時期的醫藥學知識,成為後來蒙古醫學形成和發展的起源。

13至16世紀隨著蒙古汗國的建立和擴張,蒙醫也有了很大的發展,其臨床經驗也進一步豐富。蒙古醫學的核心學說寒熱對立統一的辨證學說產生,形成了初步的醫療理論及古代蒙醫學。早期的針刺療法、灸療法、骨科和外傷治療、飲食療法、酸馬奶療法以及藥物學知識,都有了新的發展。而且這個時期開始有了屍體解剖方面的研究,開始使用皮療術、蒙古正腦術等特色療法,並有飲食營養學專著問世。1330年元朝太醫忽思慧用漢文編寫了《飲膳正要》,這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較完整的營養學著作。

蒙醫藥的前世今生

蒙醫治療器具灸炷模

藥物方劑方面。據史書記載,1226年蒙古軍隊中瘟疫流行,曾用大黃治癒。13世紀開始,隨著蒙古族同國內各民族和阿拉伯、中亞及歐洲各國的交往及通商,內地和國外的一些藥物進入蒙古地區。蒙古高原的特產肉蓯蓉等藥物也輸送到內地和國外。在元代,有大量的藥材從波斯和中亞入蒙古大國。1292年,在上都成立了“回回藥物院”,其專用的“回回藥方”一書共34卷,編入大量的阿拉伯藥方和醫療經驗。後來蒙古醫學家官布扎布著《藥方》一書,收載了印度、西藏、回回、漢醫藥物和驗方。說明當時蒙古醫藥學在國內外的交流中得到了豐富和發展。除此之外,受蒙古人從事的畜牧業和狩獵業的影響,積累了豐富的正骨術、推拿術及酸馬奶療法等技術。

在這個時期,蒙醫藥吸收了印度醫學理論。14世紀的著名翻譯家希拉布僧格,曾將印度經典《金光經》譯成蒙文,傳播於蒙古地區。該書第二十四章是阿尤吠陀醫學理論指導——四大元素(土、水、火、風)及氣、膽、痰學說的簡要論述,這對蒙醫理論的發展帶來了一定的影響。這個時期,隨著蒙古汗國及元朝同歐洲各國之間的交往,阿拉伯醫學、意大利的醫療經驗,也開始傳入蒙古地區,蒙古醫學從中吸取了適合本民族和本地區特點的醫療經驗,豐富了其內容。12世紀時,蒙古族醫學也曾受到畏吾醫學的影響(回鶡在蒙元朝成為畏吾或畏吾兒)。與此同時,蒙醫骨傷科、蒙古灸等醫療經驗也傳入中原地區和西藏、新疆等地。成吉思汗規定的“扎撒”(法令)裡有“免除醫生賦稅”的條目。1206年前後,蒙古軍中設有軍醫,專門負責戰傷外科。由此可見,當時的蒙醫不僅在數量上增多了,而且有了很高的社會地位。在這個時期,蒙古族醫學成為具有初步醫療理論,具有豐富醫療經驗的古代傳統蒙醫學。

16世紀以後,蒙古族經歷了明末到清朝的封建社會和1840年以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蒙古地區在經濟方面形成了以牧為主,半農半牧並有適當手工業的多種經濟的地區。文化方面也由於同許多民族的交流,其文化也稱多元性質。古代蒙醫學在這個階段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在大量吸收印度醫學和藏漢等兄弟民族的醫學理論和經驗後,發展成為具有系統理論、豐富經驗的獨具特色的近代醫學。

16世紀末以來,以四大元素(土、水、火、風)學說為指導,氣、膽、痰理論為核心的印度醫學專著《醫經八支》和藏醫《四部醫典》傳入蒙古地區後,蒙古醫學得到豐富和提高。在蒙醫學發展到現代的過程中,出現了不同的學術派別,各派著術立說進行學術爭鳴,湧現出一大批著名的蒙醫學家。從學派來講,主要形成了傳統蒙醫學派、藏醫學派及近代蒙醫學派等三個派系。這個時期是蒙醫藥學發展史上的極盛時期。醫學教育在家傳和師承傳授方式的同時,也有了專門的蒙醫學校和蒙醫學院。這些蒙醫教學機構大都存在於較大規模的寺院中,通稱為“滿巴拉倉”。蒙醫學在原有的古代傳統蒙醫初步理論的基礎上,吸收了陰陽學、五大元素(土、水、火、風、空間)學以及印度和藏醫理論精華,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不斷整理提高,形成了以“氣、膽、痰”學說為主要內容的理論體系。有陰陽、五大元素學說、寒熱對立統一學說、三素七穢學說、六因辨證學說、臟腑經絡學說等內容。其中的六因辨證學說是根據病因進行辨證分析的理論;臟腑經絡學說是按病位做辨證的理論;而寒熱對立統一學說是辨證總綱。這些學說不僅是辨證論治的理論基礎,也是解釋人體生理功能的理論基礎。

近代蒙醫理論體系的形成和臨床經驗的總結提高,促進了臨床基礎分科及專科研究。近代蒙醫學的臨床分科為內科、骨傷科、瘟病、傳染病、婦科、兒科、皮膚科、五種療法、五官科等。基礎分科為理論基礎(包括診斷)、藥理、方劑學等,各科專著也陸續出現。16世紀以後的400餘年的歷史時期,蒙古醫學在古代蒙醫傳統醫學的基礎上吸收了漢、印、藏等兄弟民族醫學精華,並在實踐中不斷整理提高,發展成為具有系統理論和豐富民族特色的近代蒙醫學。

【理論體系】

蒙醫藥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形成了獨特的理論體系、治療方法和用藥理論,並積累了大量的文獻資料,這為蒙醫藥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蒙醫藥學以自然哲學觀點解釋人體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係,以統一、整體、辨證的觀點來認識機體生理、病理過程。其理論基礎為三根、五元、七素及六基症學說。

蒙醫藥學認為,三根七素是人體進行生命活動的能量與物質基礎,並且也是產生一切疾病的根本因素。人體只要使三根七素保持相對平衡狀態,就能進行正常的功能活動,如果三根出現偏盛、偏衰等反常狀態而失去平衡,機體就會產生疾病。為了保持這種平衡,平時就必須注意合理調配飲食、起居。因此,蒙醫把飲食和起居也列入治療疾病的四施(即飲食、起居、藥物、外治)內容。

【優勢病種】

蒙醫藥學優勢病種主要有:腦血管病疾病(如薩病)、血液病、骨傷疾病、腦震盪、婦科疾病、失眠症、慢性疲勞綜合徵、軟組織損傷、消化系統疾病、心血管系統疾病等。

【特色技術】

蒙醫藥學治療強調“求本”“扶正祛邪”“調理三根”和“因人、因時、因地制宜”等治療

【藥物特點】

蒙古草原上和森林中生長著豐富多樣的藥用植物,蒙古族人民在同大自然和疾病的鬥爭中,用這些藥用植物來治療內科疾病和骨折、外傷,積累了不少的藥物學方面的知識。

蒙藥種類繁多,資源豐富,分佈廣。其主要來源於自然界的植物、動物和礦物,且以植物藥為主。目前蒙藥的品種已多達2200餘種,較為常用的藥為1300餘種。其中可分為植物種子、果實類、花類、根及根莖類、全草類、莖葉類、皮類,其他動物類及礦石類等種類。據有關文獻統計,目前較為常用的蒙藥中,蒙醫常用藥有450餘種,蒙醫專用260餘種,內蒙古自治區自產藥材佔30%,以清熱藥、祛巴達幹藥、抑赫依藥、祛黃海水藥物為主。還有驅蟲藥、促使熱疾成型的藥物、粘藥、利尿逐水益腎藥、破痞去滯藥、止咳化痰藥、瀉下藥、止瀉藥、滋補強壯藥等17類。其中植物藥佔313種,動物藥佔66種,礦物藥48種,其他23種。這些藥物中有些是動植物的全體,如方海、扁蕾、香青蘭;有些只是動植物體的一部分,如狐肺、草烏葉;也有些是動植物分泌或滲出的物質,如牛乳、珊瑚、黑雲香;有些是經過加工製得的物質,如灰鹽(草木灰水浸汁經過濾蒸發所得結晶物)、馬奶酒(鮮馬奶經過發酵而釀成);礦物藥中有些是天然礦石,如禹糧土(一種含鐵黏土)、青金石等軸晶系或如紅銅炭之類的加工品,有的則是諸如龍骨、石燕等動物骨化石。

特色蒙藥材肉蓯蓉

在眾多的蒙藥中有不少種藥材是蒙藥專用品種(即只有蒙醫習慣使用的藥物),在常用蒙藥中約有140種。如:廣棗,蒙醫用於心悸、心絞痛心臟病;沙棘,蒙醫用來止咳去痰、活血化瘀;藍盆花,蒙醫用於清肺熱和治療肝熱病;文冠木,蒙醫用於清熱燥溼,治療風溼、痺症。現代有關科學研究都證實了它們的藥效確切,療效可靠。蒙成藥劑型有10種。即湯劑(煮散)、散劑、丸劑、膏劑、酒劑、油劑、灰劑、攪合劑、草藥劑及金石合劑。

【發展概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在黨和政府的親切關懷和大力支持下蒙醫藥學得到了應有的地位和重視,1958年在內蒙古醫學院中醫系開設了蒙醫專業。20世紀80年代以來,蒙醫有了正式的學術刊物和學術組織,發表了很多有關蒙醫藥學術論文和出版了多部專著,也組織力量撰寫了25門蒙醫學科的統編教材。踏入新世紀以來,蒙醫學百科全書編委會組織蒙醫藥學專家學者編寫出版了《蒙醫學百科全書·醫學卷》鉅著, 組織編寫了《蒙醫基礎理論》《蒙醫史》《蒙藥學》《蒙醫內科學》《蒙醫外科學》(正在陸續出版)27門學科的21世紀全國高等醫藥院校蒙醫藥(本科)專業教材,使教材建設步入了科學化、規範化、現代化的軌道。此外,蒙醫科研水平也得到進一步提升。到目前為止,全區有內蒙古醫科大學、內蒙古民族大學等五所培養蒙醫藥人才的院校。培養層次有蒙醫高職班(專科)、本科(包括蒙醫、蒙藥、護理)、碩士及博士研究生,已成為完整的蒙醫藥教學體系。現在在全國各地蒙古族聚居地區都相繼建立了蒙醫研究機構或蒙醫醫院,使整個蒙醫藥學產生了很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新中國的蒙醫藥學已經進入了嶄新的發展時期。(責任編輯:高繼明)

原則,採取以藥物、外治、飲食起居等多種療法相結合的綜合性治療手段。除藥物治療以外,蒙醫技術還有灸療、放血、針刺、正骨、震腦、冷熱敷、蒙藥浴、馬奶酒療法、天然溫泉療法等。

蒙醫溫針療法

蒙醫藥學對疾病進行治療的方法大約可分為三種,即營養方法、削弱方法和手技方法。所謂“營養法”,就是通過飲食調節,增強病人的體質,使失衡的三根,重新得以平衡的一種治療方法。所謂“削弱法”,就是通過服用瀉下、催吐等藥物,削弱希拉,使赫依相對得到滋補,從而重建體內三根平衡的一種治療方所謂“手技法”,其實就是用手法技巧治療器官移位,肢體挫傷和斷裂等的一種外治療法。飲食、藥物、外治,再加上起居,這四個方面的治療方法,在傳統蒙醫學著作中又被稱為“臨床對治四施”。

【藥物特點】

蒙古草原上和森林中生長著豐富多樣的藥用植物,蒙古族人民在同大自然和疾病的鬥爭中,用這些藥用植物來治療內科疾病和骨折、外傷,積累了不少的藥物學方面的知識。蒙藥種類繁多,資源豐富,分佈廣。其主要來源於自然界的植物、動物和礦物,且以植物藥為主。目前蒙藥的品種已多達2200餘種,較為常用的藥為1300餘種。其中可分為植物種子、果實類、花類、根及根莖類、全草類、莖葉類、皮類,其他動物類及礦石類等種類。據有關文獻統計,目前較為常用的蒙藥中,蒙醫常用藥有450餘種,蒙醫專用260餘種,內蒙古自治區自產藥材佔30%,以清熱藥、祛巴達幹藥、抑赫依藥、祛黃海水藥物為主。還有驅蟲藥、促使熱疾成型的藥物、粘藥、利尿逐水益腎藥、破痞去滯藥、止咳化痰藥、瀉下藥、止瀉藥、滋補強壯藥等17類。其中植物藥佔313種,動物藥佔66種,礦物藥48種,其他23種。這些藥物中有些是動植物的全體,如方海、扁蕾、香青蘭;有些只是動植物體的一部分,如狐肺、草烏葉;也有些是動植物分泌或滲出的物質,如牛乳、珊瑚、黑雲香;有些是經過加工製得的物質,如灰鹽(草木灰水浸汁經過濾蒸發所得結晶物)、馬奶酒(鮮馬奶經過發酵而釀成);礦物藥中有些是天然礦石,如禹糧土(一種含鐵黏土)、青金石等軸晶系或如紅銅炭之類的加工品,有的則是諸如龍骨、石燕等動物骨化石。

特色蒙藥材肉蓯蓉

蒙醫藥的前世今生

在眾多的蒙藥中有不少種藥材是蒙藥專用品種(即只有蒙醫習慣使用的藥物),在常用蒙藥中約有140種。如:廣棗,蒙醫用於心悸、心絞痛心臟病;沙棘,蒙醫用來止咳去痰、活血化瘀;藍盆花,蒙醫用於清肺熱和治療肝熱病;文冠木,蒙醫用於清熱燥溼,治療風溼、痺症。現代有關科學研究都證實了它們的藥效確切,療效可靠。

蒙成藥劑型有10種。即湯劑(煮散)、散劑、丸劑、膏劑、酒劑、油劑、灰劑、攪合劑、草藥劑及金石合劑。

【發展概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在黨和政府的親切關懷和大力支持下蒙醫藥學得到了應有的地位和重視,1958年在內蒙古醫學院中醫系開設了蒙醫專業。20世紀80年代以來,蒙醫有了正式的學術刊物和學術組織,發表了很多有關蒙醫藥學術論文和出版了多部專著,也組織力量撰寫了25門蒙醫學科的統編教材。踏入新世紀以來,蒙醫學百科全書編委會組織蒙醫藥學專家學者編寫出版了《蒙醫學百科全書·醫學卷》鉅著, 組織編寫了《蒙醫基礎理論》《蒙醫史》《蒙藥學》《蒙醫內科學》《蒙醫外科學》(正在陸續出版)27門學科的21世紀全國高等醫藥院校蒙醫藥(本科)專業教材,使教材建設步入了科學化、規範化、現代化的軌道。此外,蒙醫科研水平也得到進一步提升。

到目前為止,全區有內蒙古醫科大學、內蒙古民族大學等五所培養蒙醫藥人才的院校。培養層次有蒙醫高職班(專科)、本科(包括蒙醫、蒙藥、護理)、碩士及博士研究生,已成為完整的蒙醫藥教學體系。現在在全國各地蒙古族聚居地區都相繼建立了蒙醫研究機構或蒙醫醫院,使整個蒙醫藥學產生了很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新中國的蒙醫藥學已經進入了嶄新的發展時期。現在在全國各地蒙古族聚居地區都相繼建立了蒙醫研究機構或蒙醫醫院,使整個蒙醫藥學產生了很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新中國的蒙醫藥學已經進入了嶄新的發展時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