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地扶貧搬遷,沒有活幹。農村房拆了又回不去。該怎麼辦?

幸福148115621


“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是易地扶貧搬遷的政策出發點。這幾年,在國家實行脫貧攻堅的政策背景下,很多以前生活在生態條件惡劣的農村貧困人口,享受到了政策紅利,實現了易地安置,生活條件得到了較大改善。

搬遷後,老房子肯定是拆除了,但我很奇怪,是沒有活幹,還是自己不願意幹?下面,我談點認識,和大家交流。

首先,心懷感激

咱們同時農村出生的大部分人,半輩子辛辛苦苦就建了一幢新房,沒有得到一分錢的政策補助,還不是要繼續生活下去。

何況做為貧困地區的貧困戶,多少都有補助,我知道的,有的貧困戶由於家庭人口的關係,基本上自己沒出多少錢就住上了新房,不能“得了便宜還賣乖”。

如果說把這樣的“包”都甩給政府,真讓其他的非貧困戶,尤其是處於貧困邊緣的家庭“情以何堪”。


其次,相信自己

“故土難離”,大部人對自己從小生長的地方,確有感情,尤其是中年人,對房前屋後的一草一木都非常熟悉。

而今,要面對一個新的外部環境,想要一時接受,確是難以做到,但搬遷點的選址,都有科學依據,不要怨天尤人。

“老婆孩子熱炕頭”確是好,但與“溫水煮青蛙”無異。把希望寄託在別人,乃至於政府身上,總不是好辦法。“與其求人,不如求己”,每個人都不易,別人能出去打工,為什麼自己不能?別人能養活自己及家人,為什麼自己不能?



再次,利用政策

如果把“搬得出”理解成“扶上馬”的話,那麼“穩得住、能致富”就是“送一程”,政府的“脫貧不脫政策”就是最好的承諾,也是他的職責所在。

我的老家,每年都會有政府組織的用工接洽,只要你願意,都可以參加,雖然工資不算高,但能保障你的權益吧。

另外,政府的資源實在太多,可以在農產品市場上的信息、技術,乃至資金上都會給予支持和扶助,只看你要不要,接不接受。同樣,本地也會提供一些公益性崗位,只要不眼高手低,就能優先得到機會,未嘗不可呢?


總之,易地扶貧搬遷後的生活,主要還得靠自己。想要大富大貴,那需要機遇和能力,如果是追求大多普通農村人的日子,自己的雙手最可靠。



暗是倒過來的光993


是真的找不到活,還是說找不到自己想幹的活?既然已經異地搬遷了,那如果農村房子沒拆,且沒有因為扶貧而搬遷,在農村自己就能找到活了麼?

說實話,我就是農村出來的,對於農村的生活環境、用工環境也還算了解,尤其是一些貧困山區的農村,在農村生活除卻自家園子能出產一些菜食用外,大多數經濟收入都靠跑山採摘些山貨和種地。

當異地扶貧搬遷後,一般原有的耕地會在搬遷地再次分配,或者按照標準給予一定的補貼,也就是說,實際上異地扶貧搬遷,最終損失的也只是房屋。可能有些地區扶貧搬遷給予的補助相較於城裡少很多,但如果按照建築成本來說,其實也接近成本水平了。

那問題來了,既然按照相關的補貼給予補助了,因為搬遷造成的損失也都給補償了,那麼到了一個新的地方生活,就真的找不到工作了?如果之前在農村找不到工作, 那換了一個環境就意味著變數,如果自己用心找,肯定是能找到的,可能找到的工作不是自己想幹的,但對於現實和生存來說,能找到活幹就是一件幸運的事了。

而據我對農村的瞭解,大多數人想要找到活,除卻在附近的城鎮幹小工、散工、零工之外,大多數農民想要找到工作,都會選擇背井離鄉外出打工,如果自己有這樣的朋友和親戚,不妨讓他們幫你介紹下。只要自己智力正常、四肢健全、沒有什麼大毛病,隨便找個開工的工地,活有的是。但身為被扶貧對象,可能也有自己的難處,如果是這樣的話,不管是異地搬遷,還是在原有農村,生活上、工作上肯定多有不便,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也只能向政府尋求幫助了。


新農志


異地扶貧搬遷,沒有活幹,農村房子又拆了回不去,該怎麼辦。這是較多扶貧搬農戶中的首要問題,由於農村的農民大多數都是無技術,無文化,無資金,大量的下山脫貧,異地搬遷的農戶,從農村搬到集鎮或縣城,他在當地又沒土地,有些地方工業又不發達,高科技方面的就業,這些農民又幹不了,使一些農民無法就業,失去了土地就等於失業。那麼如何尋找出路呢,只有找資金從小做起,向居住地的周邊租點土地種菜養植等做起,我地大多數農戶是幾戶拼起來,租下大片地土,田頭建起簡易房,做起袋料香菇,做多做少根據自己的經濟能力而定,有一部分是由原來有打工經歷的人,他有打工的門道跟他一起去打工,也可以返鄉重建簡易房,把荒費了的土地承包回來,重操舊業,搞農業開發,種上一些農作物和藥材等,也是一條可行的路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