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漢堂:保就業、救中小企業,數字技術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小企業——全球經濟和就業的基石,它們佔全球公司數量90%以上,帶來一半以上的就業崗位。隨著COVID19疫情席捲全球,資金鍊薄弱、融資能力差的中小企業成為最脆弱的群體。如何在遏制疫情傳播的前提下,儘量拯救中小企業和保就業,成為各國政府在抗擊病毒中必須解決的經濟難題。

北京時間 4月26日21時,羅漢堂“議世堂”關於疫情影響的第五場跨國對話,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倫敦政經學院教授克里斯托弗·皮薩里德斯,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前IMF副總裁朱民,與羅漢堂秘書長陳龍就如何挽救中小企業、保障就業穩定等話題展開討論。

皮薩里德斯建議,中小企業加入大的平臺比如阿里巴巴,來成功地度過危機。朱民高度評論了網商銀行這樣的數字化銀行,把貸款精準地投放給中小企業。他也推崇各地發放電子消費券,可以創造新的需求。陳龍舉了支付寶消費券的乘數效應例子,認為中小企業是這種數字化創新手段的直接受益者。

羅漢堂:保就業、救中小企業,數字技術發揮了重要作用


拯救中小企業就是拯救國民經濟

陳龍表示,要戰勝疫情,各國不得不通過封城和嚴格的出行控制和社交隔離讓經濟活動進入停滯狀態。當經濟陷入冬眠,它的末端組織——中小企業就會逐漸壞死,而壞死率超過一定的閾值,經濟就會因此受到長期性破壞。

中小企業關係到國民經濟良性發展、就業和社會穩定等問題,拯救中小企業就是拯救國民經濟。與歷史上數次經濟危機不同,本次疫情對經濟各個部門均帶來巨大沖擊,特別是迫使經濟從“接觸經濟”轉向“距離經濟”,這對中小企業會帶來三個方面的挑戰:第一,很多中小企業從事的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和“觸達型”服務業,在生產運營中難以保持社交距離。

其次,中小企業現金流薄弱。經濟陷入停滯後,很多中小企業收入基本歸零。以美國為例,大多數企業的現金流只能維持7個月左右,而中小企業更是平均只能維持20多天。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救助,長期隔離會導致大量中小企業倒閉。第三,儘管多國政府已出臺紓困政策,但與大企業相比,政策如何向小企業有效傳導一直是讓各國政策制定者頭痛的難題。

應該如何拯救中小企業?皮薩里德斯介紹了英國的做法:目前主要有兩個措施,首先是政府負擔企業最高80%的人力成本,其次是為企業提供利息極低的貸款。當然他表示在正常的經濟環境下,中小企業成立和破產的循環也在不停發生,因此在資助中小企業時,應儘可能精準滴灌那些能在災後回覆運營的企業。

另一個問題是,疫情過後這些中小企業將面臨嚴重的債務問題,皮薩里德斯表示政府應該免去部分或全部因疫情產生的債務。納稅人不得不為此買單,但這是公平的。就像很多人在疫情之中坐在家裡依然領到全額工資,而一些企業和勞動者還在堅持在一線工作,例如醫療工作者或超市營業員,他們非常辛苦地工作,並且甘冒感染的風險。即便災後向一部分人徵稅,從而減少一些企業的負擔,讓他們恢復競爭力也在情理之中。

朱民指出中國的救助政策分為三個層次,第一是央行的貨幣政策,例如減低準備金利率。其次是財政政策,主要是減輕企業的稅負和運營成本。最後是地方政府推出的一些消費刺激政策。但他也表示這些政策的前提是中小企業還能運營,然而疫情讓需求側受到嚴重打擊,很多企業根本沒有訂單和客戶。因此政府的另一個當務之急是刺激社會總需求。

數字技術讓救助觸達中小企業

在談到如何讓政府的政策傳導給中小企業,三位學者均認同數字技術將發揮重大作用。

陳龍表示,數字技術天生克服了距離的障礙,已經在傳播信息、追蹤疫情等領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救助政策觸達中小企業方面,數字技術更大有所為。網商銀行為湖北的商家提供了100億元為期12個月的特別扶助貸款,還與25家金融機構合作為850萬家中小企業提供了低息貸款。

在需求側,支付寶已經幫助政府在50個以上的城市中發放消費券,通過數字技術精準拉動線下實體消費,讓政策更聰明。以鄭州為例,支付寶協助了發放了7500萬元的消費券,通過乘數效應,帶動超過5.5億元的消費。

朱民認為,一方面螞蟻金服等企業運用數字技術幫助央行和商業銀行觸達中小企業。另一方面,平臺型企業也發揮重要作用,在疫情中為中小企業提供信息、物流、雲計算、直到遠程會議、辦公等服務,這對中小企業是很大的支持。

以中小企業為代表的脆弱群體歷來難以得到金融服務,在疫情之下需要突破傳統的創新。朱民說,央行數字貨幣是建立全新傳導機制的機遇,它可以直接為個人和企業提供信用擔保、流動性和現金。此次疫情可能會激勵央行加快行動。

皮薩里德斯認為,中國在應用數字技術上已經領先世界,特別是數字金融領域。沒有強大的傳統金融服務阻礙創新是原因之一。當數字金融機構誕生時,它們立刻獲得了很高的滲透率,遠超歐美。

疫情將對西方經濟體產生深遠的影響。過去歐洲人對用數字手段做生意是抗拒的。一個多月的大隔離強迫人們做出改變,加速企業的數字轉型。過去歐洲行動速度很慢,遠遠落後於競爭對手,喪失不少市場份額,疫情終於讓歐洲人醒了過來。

在談及中小企業未來的競爭力,皮薩里德斯認為情況並非想象中悲觀,儘管過去數字化讓很多大企業受益,但本地經濟,特別是對個性化服務需求仍將存在下去。

陳龍認為,距離經濟是一次重大的結構轉型,將爆發大量新的機會,遠程醫療、遠程教育、在線娛樂和健身等都是等待創業企業開拓的藍海。歷史告訴我們,危機中蘊含著系統性風險,也讓一些具有韌性的企業從中崛起,例如非典讓電子商務加速發展,成就了今天的阿里巴巴。

維持就業穩定性至關重要

皮薩里德斯因研究就業市場搜尋和匹配理論獲得了20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也許沒有人比他更適合評論疫情下的就業環境。對此他表示,就業恢復的速度比就業損失的速度慢很多,這是因為就業市場的不對稱性。在正常的環境下,市場中存在著大量失業者同時存在著大量的職位空缺,這是由於就業市場中存在著摩擦。一旦企業因疫情裁員,他們之後需要很長時間找到合適的員工。

一旦出現大量失業,就業市場將發生堵塞,人們不得不花費更長的時間尋找工作。因此與其讓大量員工失業,政府在事後提供就業支持,不如現在就提供經濟援助,保證就業穩定。這也是歐洲多個國家政府願意負擔80%的人力成本的原因,維持就業穩定對經濟能否快速恢復至關重要。

朱民對此表示認同,我們必須儘可能地保證人們在就業狀態中。德國一項研究顯示,如果卡車司機失業超過六個月,他們很難從事原來的工作。他認為,政府在就業中扮演關鍵角色,建議在疫情期間提供培訓項目,進一步提高全社會的總人力資本存量,為中國產業結構轉型提供支持,特別是增加AI和物聯網等領域的人才供給。

皮薩里徳斯認為,政府應該做的是向大學畢業生提供就業信息,包括經濟發展和主要競爭經濟體的信息,幫助他們在社會中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減少就業摩擦。

今年新畢業的大學生面對這樣慘淡的就業市場該怎麼辦?皮薩里德斯表示,其實大家不妨回顧一下,在金融危機期間,金融專業的畢業生面臨更慘淡的就業市場。目前所有專業的畢業生們共同面臨這樣的疫情衝擊,他們需要更加耐心和樂觀。一是耐心等待經濟復甦,這個疫情衝擊是暫時的,疫情平緩後經濟復甦時就業市場也會轉晴。二是,具備不錯的數字技術相關技能的畢業生可以更樂觀一些,他們依然可以找到合適的工作。與此同時,學校也應該開始前瞻性地思考向市場需求的方向來培養學生。

對於就業結構的長期影響,技術和自動化是否會讓更多人失業,陳龍表示樂觀,他總結道:技術的發展史就是一部焦慮史,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技術革命是改變人類命運最根本的力量。第二,人類一直都缺乏想象力,不知道技術會如何改變自己。第三,人類因此一直處於對技術改變自己的焦慮之中。以史為鑑,技術進步不會減少就業崗位,但會帶來結構性的就業摩擦,我們需要做的是幫助那些受到影響的群體,讓他們更快地獲得新的勞動技能,從而減少失業帶來的陣痛。

關於羅漢議世堂:

羅漢議世堂是羅漢堂一檔高端談話欄目,我們邀請包括諾獎學者在內的全球頂尖學者,共同討論當下最重要的問題和趨勢,為全人類的未來思考。羅漢堂是一家以研究數字經濟為主的全球開放型研究機構,於2018年6月26日在杭州成立,由阿里巴巴倡議,並由社會科學領域全球頂尖學者共同發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