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挫敗感讓我很無力,”家長做到這三點,培養孩子自信心

隨著社會不斷髮展,我們會看到越來越多的非常6+1式的家庭。在全家人的目光都投向孩子的時候,我們也會發現這樣一個現象:越來越多的家長會跟我們反饋說孩子沒有自信,做什麼都害怕失敗,不敢去面對,受挫能力特別差。

“孩子的挫敗感讓我很無力,”家長做到這三點,培養孩子自信心

那我們就會感覺有點奇怪了,這麼多家裡人都圍繞著一個孩子,全家人的呵護和關愛,難道這個孩子還缺保護,缺愛護嗎?那為什麼我的孩子會不能面對困難,受挫能力太差呢?

這就不得不說一下,現代的一些家庭裡的家庭教育理念對於孩子人格形成的阻礙了。全家人是愛孩子,可是他們卻都不會愛孩子。走進了愛孩子的誤區:

“孩子的挫敗感讓我很無力,”家長做到這三點,培養孩子自信心

誤區一:他們以為對孩子的愛就是保護孩子不受任何的傷害。

於是,我們會看到,很多家長不會讓孩子受委屈,受累。他們幾乎包辦了孩子所有可以自己去完成的事。比如,上學爺爺奶奶幫著孩子背書包,孩子只用大搖大擺的吃著好吃的走在前面。比如孩子從來不知道家務是何許事物,連力所能及的事家裡人也都給包圓兒了。

從小到大,在家裡幾乎所有的事都不用自己做就能有一個很好的結果呈現在他面前。即使是情緒方面,也沒有人會讓他不舒服,只要他高興,家裡人都會哄著他。

可是,到了孩子要接觸家庭以外的關係時,他會發現,一切都跟以前不一樣了。很多需要合作完成的事情他沒有能力,所有需要單獨完成的事情他不知道怎麼處理。外界的一切讓他充滿挫敗感,讓他覺得自己什麼都不會,什麼都不行。

所以也會出現,很多孩子在家是老虎,出門是小兔的情況。

“孩子的挫敗感讓我很無力,”家長做到這三點,培養孩子自信心

誤區二,面對孩子受挫的情緒,家長不能接受時會產生指責的言語和行為。

家長會以為,在家不都挺行的嗎?為什麼出門就慫了?有本事你去外面橫呀!卻從來沒有意識到,他們從來就沒有培養過孩子應對外界所有的能力,一邊一味的用自己以為愛的方式,保護孩子不受傷害。一邊不成熟的以為隨著孩子長大,這些能力就自然而然的有了。當他們把孩子培養成什麼都不會的狀態時,又反過來指責孩子,長這麼大了還什麼也不會。這種自相矛盾的方法暴露出現在很多家庭存在的現象。用自以為愛的方式對孩子造成傷害。

“孩子的挫敗感讓我很無力,”家長做到這三點,培養孩子自信心

誤區三,在孩子遇到挫折時,沒有考慮到孩子的需要,而站在自我感覺的立場繼續打擊和傷害。

孩子遇到挫折會習慣性選擇放棄,那家長需要去了解和尋找背後的原因。他會選擇放棄,那他肯定會害怕,害怕自己做不好,害怕自己做錯了受懲罰。內在沒有自信心,是源自於他確實沒有這個能力?還是源自於他有這個能力,只是怕受打壓。找到原因,才是幫助孩子慢慢走過挫折的最佳途徑。

“孩子的挫敗感讓我很無力,”家長做到這三點,培養孩子自信心

如果您是有以上困擾的家長,接下來這麼做,讓您帶著孩子走出挫敗感的困境。

1.接納孩子的情緒。

瞭解了以上原因,我們就需要覺察到為什麼孩子面對挫折會有這樣的情緒。接納他情緒的存在,引導他表達。當孩子的情緒得到釋放,接下來的溝通也會更加順暢。

2.幫助孩子找回自信。

如果是孩子能力比目標強一些,家長可以跟孩子一起回憶他曾經做到的事情,喚醒他的成功體驗感。

如果是孩子能力比目標弱一些,家長可以從現在起多給孩子體驗成功的機會。可以從簡單易操作,他可以完成的事情開始,不斷給孩子體驗成功的機會。

3.引導分析受挫事件本身。

有哪些地方是沒有完成的部分,針對這些部分,家長可以協助孩子做怎樣的努力做調整,而不是緊盯著要達成的目標。比如,孩子學習成績不好,我們去協助孩子找到哪些地方出現了哪些問題,而不是這次考了多少分,下次可以提高多少分。

“孩子的挫敗感讓我很無力,”家長做到這三點,培養孩子自信心

做好這三點,相信假以時日,孩子的各種狀態就會有所改善。孩子的行為模式不是一天兩天形成,那麼我們在陪伴孩子調整的路上也需要家長循序漸進的引導和陪伴。

願孩子們都能自信滿滿的面對未來一切的挑戰。

文/曉斐

~end~

(圖片來自網絡,原創者可以自行撤回或聯繫刪除,感謝,感謝,再感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