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女儿的17封信(动乱阿富汗)


给女儿的17封信(动乱阿富汗)


本书作者法齐娅·库菲是阿富汗第一位女议长,有两个女儿。阿富汗常年战乱,作为极少数从政的女性,法齐娅·库菲每天都充满危险。她在出门前用写信的方式告诉女儿,如果她不在了,女儿们要如何面对生活。

这本书就是以给女儿的17封告别信为引子,描述了阿富汗的动荡生活。

给女儿的17封信(动乱阿富汗)

库菲的爸爸是阿富汗的国会议长,在当地很有威望。当时阿富汗实行一夫多妻制,库菲是23个孩子中的第19个。阿富汗极度重男轻女,1975年库菲出生时,被扔在门外大太阳底下晒着。后来想起她来的时候,还没晒死,大家觉得这孩子命大,就捡回来了(这个传统和我们差不多嘛)。

库菲四岁的时候,父亲被阿富汗游击队杀死,一家人东躲西藏,逃脱了游击队的追捕,投奔了亲戚(一夫多妻的大家族,生这么多孩子,一方面死亡率高,一方面也是希望在危难时刻,亲戚间可以互相帮助吧)。

库菲的母亲是一个有远见的人,知道教育的重要性。生活一稳定,就让孩子们开始上学。

夜里,我和哥哥穆基姆睡在母亲的床上,我们的日常生活都差不多:母亲每天都会问我们学了什么,我们把学到的一一说给她听,还背诵《古兰经》给她听,不对的地方她都会一一纠正。这是她间接体验我们的教育的方式,而她对此也是乐此不疲。等我去法扎巴德第一高中——帕米尔高中就读的时候,我已经是一个自信的女孩。

1989年,苏联从阿富汗撤军,游击队掌握了政权。游击队内部不同派系之间开始了延续十几年的内战。

1994年塔利班兴起,1996年在阿富汗掌权,以严厉且落后的"伊斯兰教法"统治阿富汗。

塔利班挨家挨户搜查,要求居民交出武器,他们不相信喀布尔会有人不藏武器,根本不会把“没有”当作回答。如果谁不交出武器,或者真的没有武器可交,就会被拘捕,关进监狱。有些家庭只好出去买武器,交给塔利班,为的是让他们释放被关押的亲人。

几个月前,以穿着最时尚的服饰拿着书本上大学为荣的女性现在却遭到不洗澡不识字的文盲的审判。

乱世中,人命如草芥,自古如此。

总之,阿富汗一直是战乱状态。库菲在这样的情况下还坚持学英语,学医,后来不得不放弃学业,四处逃亡。

给女儿的17封信(动乱阿富汗)

库菲结婚了。新婚没几天,丈夫就被塔利班抓走,库菲四处奔走营救丈夫。在塔利班的折磨下,丈夫患上肺炎,身体一直不好。在第二个女儿出生后不久,丈夫就去世了。

2001年911事件发生,美国率领"北约"入侵阿富汗,塔利班伊斯兰政权被推翻。此后塔利班分子以"游击队"的形式分散在阿富汗。

由于库菲懂英语,得到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工作的机会。

2005年,库菲当选阿富汗国会议长,进入政界。她大力提倡女性受教育的权利,致力于儿童保护工作。

由于社会观念落后,她出门工作的时候,经常遭遇暗杀事件,虽然几次都转危为安,但她每次出门都要给女儿留一封信,以防万一。

2011年,本书出版,库菲谈到出书目的:“我出这本书,一方面是为了我女儿:万一我不在了,我要留下清楚的讯息给她们;另一方面,我要让世界认识阿富汗女性的坚强。这个世界通常只知道阿富汗女性的贫穷、文盲,我却要显出她们另一面:在这一切的艰困之下,阿富汗女性依旧坚强。”

给女儿的17封信(动乱阿富汗)


读完这本书,给我很大的冲击。

一方面为自己生活在安全的国度而庆幸,另一方面也对阿富汗这个国家印象深刻。现在还经常有战乱的新闻。希望他们能尽早实现和平。

要珍惜我们现在的和平生活,重视女性的教育,建设一个强大的国家。这不是空喊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感受。毕竟我们的和平来之不易,也就最近这几十年过得还比较舒服。

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