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東打好“三大戰役”守護水生態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近年來,海東市堅決打好碧水保衛戰、人居環境整治攻堅戰、工農業生產清潔戰“三大戰役”,堅定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持續加碼加力,使全面推進河湖長制工作提檔升級,區域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為確保“一河清水出城出省”提供了堅強保證。

海東市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全市共落實河長1758名、湖長469名、巡河保潔員2000餘名,堅守黃河、湟水河、大通河3條幹流、137條支流,95座湖泊、8處縣城水源地,認真履職盡責,做到了“空間覆蓋無空白、職責落實無盲點、監督管理無縫隙”。深入紮實開展河湖“清四亂”專項整治活動,2019年全市共累計查出河湖“四亂”問題188項,針對問題第一時間下發《海東市總河湖長督辦令》6次,完成問題整改138項,使全市河湖“四亂”問題得到有效整治。同時,規範了24家小水電站的管理,建成樂都區工業園等11個汙水處理設施,建成投運城鄉生活垃圾填埋廠36個,使河湖問題從源頭得到有效治理。2019年全市共投入943萬元,補充和完善了全市各級河湖長制信息平臺基礎數據,建立了“河長制”可視化監控系統,加強對湟水河、黃河、大通河水質實時監控,2019年全市重要水功能區7個,達標率達100%。黃河全年達到Ⅱ類水質目標,大通河全年達到Ⅲ類水質目標,湟水河全年達到Ⅳ類水質目標。地表水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到92.2%,全市河湖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為提升人居水環境質量,海東市聚焦“四清一改治十亂”的人居環境綜合整治目標,集中整治“大棚房”、違法廣告、廢棄廠房、私搭亂建等突出問題,進一步完善優化畜禽養殖禁養區劃定,使農村面源汙染得到有效治理,湟水河主河道兩側500米以內永久復耕復綠。同時,深入開展湟水河流域和平安區白沈溝、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巴州河、樂都區引勝河、互助土族自治縣塘川河、循化撒拉族自治縣清水河等重要支流汙染防治與生態修復工程,農村水環境質量明顯改善。開展植樹造林活動,強化水源涵養,先後組織開展了6次春秋季義務植樹造林“大會戰”,以年均植樹450多萬株的速度,使15.7萬多公頃黃土地換了綠裝,有效防治了水土流失,強化了水源涵養。

此外,打好工農業生產清潔戰,徹底解決全市鐵合金碳化硅企業澆築環節煙氣無組織排放頑疾。全市20家鐵合金企業分別投入資金8137.5萬元,全部建成運行澆鑄環節煙氣回收裝置。9家碳化硅企業3家轉產、2家停產,共淘汰7條1.25萬KVA碳化硅生產線,4家新建了煙氣收集處理設施,有效防止了面上水體汙染;大力推廣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全市採購及供應有機肥9.02萬噸,供應率達85%,農戶施用農家肥160方,建成綠色防控基地3.59萬公頃,回收殘膜603萬公斤,農田殘膜回收率達到87%以上,有效防止了農村地下水汙染;引導和鼓勵社會公眾參與河湖治理,提高群眾對河湖長制的認知,把維護身邊美麗河湖作為每個人的自覺行動,形成社會各方廣泛參與的治水格局,推動河湖長制落地生根、取得實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