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只有兩種人——認為世界是確定的和認為世界是VUCA的

美國冷戰時期曾經對當時的世界有一個定性的判斷,這個判斷總結成一句話就是:“真是一團糟。”

冷戰秩序崩塌之後,新興技術崛起。

世界變得前所未有的多變。

這對於中國人來說,可能更加印象深刻。從前那種一進工廠就學一門手藝,仔仔細細做個工匠就能安心做三十年打工人的生活,一去不復返了。

而今的打工人,莫不是七巧玲瓏心,整日靠雞血度日。

即使天天嗨營養快線,也不足以滿足老資本家的要求。


難道中國社會真是進入了內卷化了麼?

筆者看來,無論內卷還是花捲,都只是描述競爭的激烈程度。但說到競爭,印度才是內卷之王。大量的低收入、低教育程度的印度底層,爭奪本來就不多的底層崗位。

我們充其量只能說是內卷的beta測試版--對於內卷的焦慮大於內卷的事實。

但是比內卷更加可怕的是,世界正在進入VUCA常態。這種狀態瘋子哲學家尼采早就有過論述--上帝已經死了。

這裡要簡單介紹下VUCA是什麼。

vuca是volatility(易變性),uncertainty(不確定性),complexity(複雜性),ambiguity(模糊性)的縮寫。

很多人即使看完VUCA的定義之後,也並沒有什麼感覺。只當這是上海外企小資用來糊弄山東鄉鎮夾皮包的企業家慣用的英語名詞。

正如筆者第一次看VUCA的時候,也覺得除了裝十三之外,再也不知道拿它來做什麼。

看到一群某站UP主煞有介事的介紹自己在VUCA中的頓悟以後,筆者突然生出一種“你們為啥這麼會演”的嫉妒感。

刷了一堆視頻,又看了一堆VUCA的書之後。好像我也開始獲得這種認知幻想。

世界上只有兩種人——認為世界是確定的和認為世界是VUCA的

要想弄明白VUCA,應該先搞清楚另外一本書《黑天鵝》

這本書更是神奇,堪稱2016年裝x青年不得不看之"南波灣"。我曾詢問了很多看過這本書的讀者,他們紛紛表示這是一本神書。但當我繼續問神在哪裡的時候。他們又紛紛表示自己要去輔導孩子功課或者接老婆下班。

這種“不要問,要問就是先撤了”的求學精神,讓我突然不知所措。

於是在四年之後,我又以三十多歲的高齡去重讀這本奇書。果然,“天增歲月人增重”的今年,感覺尤為不同。

總結起來,這本書通篇陳述了很多的事實。正當我想進一步看如何應對這些事實的時候,作者又戛然而止。並不對事實發表自己的相關建議。

說來說去,只有一句話我覺得是獲益的--在非對稱結果中尋找收益率更大的結果。

但這本書對我來說,最大的貢獻是讓我弄明白了一個道理--這個世界是沒有道理的。

多麼矛盾的讀後感啊。

獲得道理是一回事,讓自己篤信這個道理,又是另外一回事。

結合VUCA的邏輯。我突然明白,人不過是習慣在無序的世界中尋找確定性。無論宗教裡的神仙或者“好人有好報”這些邏輯,都是人對於自然的主觀解讀。

這些解讀是不是正確的呢?恐怕也未必。

尼采說上帝死了。就是在說世界本來就是無序的。是我們思維的侷限性,讓我們智能接受有序的世界。

“我們的頭腦是一臺非常了不起的解釋機器,能夠從幾乎所有事物中分析出道理,能夠對各種各樣的現象羅列出各種解釋,並且通常不能接受某件事不可預測的想法。”

VUCA這個理論,恰恰是我們在對“有序”的認知和無序的事實中尋找的妥協。

為了應對這些無序,人們應該更多的去思考概率問題

  • 即我所做的事情,應當有巨大的容錯性,應當不斷根據現狀調整,應當在非對稱結果中尋找更有利於自己的結果。
  • 而不是瞄著一個簡單的目標前進。
  • 修正目標應該是一種常態。
  • 學習能力,或者說潛力,成為一個人真正的核心能力。而潛力則包括好奇心、洞見、參與和決心。
  • 工作法而不是工作流程,應該更加被企業所重視。
  • Plan B 應該總是被準備。

VUCA 2.0--更有指導性的VUCA

經過若干年對於VUCA定義的迷惘,世界迭代出了更有行動指導價值的VUCA2.0。

  • Vision 願景
  • Understanding 理解
  • Courage 勇氣
  • Adaptability 適應

不同於第一代VUCA的“不明覺厲”,第二代VUCA則更傾向於告訴人們應當如何去做。簡單說來,這一代對打工人的要求,又上升了一個層級。

看到第一條願景,洗腦大神資本家已經躍躍欲試了。

對於現在的職場,除了福報996之外,越來越多的成功資本家,掌握了一項核心能力--洗腦大法。

但是洗腦真的就是簡單的洗腦麼?

這其中的關鍵在於,有人可以提供一個偉大的想法,並根據這個偉大想法,構造許多故事。

有人說,別傻了,我們怎麼會信呢。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篤信的故事,比如老年人的磁療鞋墊,中年人的枸杞,青年的喜茶。

比如我媳婦某天突然心血來潮買了一家H開頭出品的包。因為商家會通過無數的故事告訴你:沒有這樣一個包,女人的世界就不夠精緻,你永遠是那個卑微的窮苦小女孩云云。我媳婦被收割之後,還不忘天天跟我說:真的是好。

與其在物質主義中被收割智商稅,不如為資本家的夢想添磚加瓦。

因為為資本家舔磚,還能多少獲得一些福報。並且在搬磚的同時,練就了自己勤勞的雙手。

世界上只有兩種人——認為世界是確定的和認為世界是VUCA的

對於VUCA時代來說,第一個簡單的思維模型就是--永遠不要專業化

前段時間,突然全國都在呼喚工匠精神。根據定律,呼喚什麼,就是缺什麼。

如果工匠真是一份高收益的工作,以精緻的利己主義為人生準則的知名大學畢業生們,怎麼會不去做呢?

正是因為工匠的年化收益太低,十年磨一劍,如果風口來了,才能上天;但如果風口沒來,只能等下一個十年。

仔細研究不難發現,工匠精神喊得最響亮的羅老師,已經在幾年間換了好幾份工作了。

當然你也可以說,要的是精神,而非真正的去做。我還是精神上的天龍人呢,吃烤冷麵一定要頂配才能配得上我的精神身份。羅老師雖然工作換的勤,但是工匠精神卻貫徹的很好,至少工匠那種什麼細節都要扣,扣不出來還要到處罵手下的臭脾氣,羅老師是真的有。

所以精神是要有的,但是真當工匠,就是傻了。

世界上只有兩種人——認為世界是確定的和認為世界是VUCA的

什麼都做,就代表你能解決複雜難題,應對多變的局面


但這並不是讓你簡單的去從事各種各樣的工作。反而是要你在一份工作中,思考每個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繫。找到事情的普遍規律,並總結成思維模型。

因為你的思維模型越多,解決問題的能力就越強。

這樣就會催生自我迭代和進化。

這真是,舊社會把人變成鬼,新社會把人逼的進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