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皮書》:60年代美國黑人的宿命與抗爭


葡萄看電影 |《綠皮書》:60年代美國黑人的宿命與抗爭

《綠皮書》電影由彼得·法雷利執導,最早於2018年9月在加拿大首映,2019年獲得了兩座奧斯卡小金人,其中就有當年的最佳影片獎項。

葡萄看電影 |《綠皮書》:60年代美國黑人的宿命與抗爭

男主角之一的維果·莫特森曾在《指環王》系列中飾演人皇,20年前的他英勇帥氣,有氣吞山河之勢;到如今的熒幕角色竟然是有著啤酒肚還頭髮稀疏的中年大叔,令不少影迷唏噓。

葡萄看電影 |《綠皮書》:60年代美國黑人的宿命與抗爭

《指環王》人皇

葡萄看電影 |《綠皮書》:60年代美國黑人的宿命與抗爭

《綠皮書》中年大叔託尼

《綠皮書》故事內容從由意大利裔美國人託尼的畫面開始的:他起先在酒吧裡做酒保,武力值不減當年:一兩拳就把在酒吧裡鬧事的小青年打得滿頭是血。但是酒吧因為裝修要停業兩個月,有一大家子需要養活的他只好另謀出路。

葡萄看電影 |《綠皮書》:60年代美國黑人的宿命與抗爭

託尼與妻子

遇事頗有手段的他被推薦去音樂廳面試:為一位去南方巡演的鋼琴家唐雪利博士做巡演司機。令他想不到的是,唐竟然是一個黑人。

葡萄看電影 |《綠皮書》:60年代美國黑人的宿命與抗爭

面試中的唐

為什麼說竟然呢?

電影一開始,就已經交代了託尼的種族主義傾向:妻子請兩位黑人工人來家裡幫忙疏通管道,並遞了兩杯水招待他們。託尼卻在工人走後,一言不發地把兩個水杯扔進了垃圾桶——託尼一點也不喜歡黑人。

電影的故事背景是60年代的美國,雖然在南北戰爭時期林肯率領的北方軍隊解放了黑人奴隸,但是黑人地位低下的事實延續了很久,一些種族隔離政策在美國直到19世紀五六十年代才被最高法院禁止。

葡萄看電影 |《綠皮書》:60年代美國黑人的宿命與抗爭

美國南北戰爭

美國各州高度自治,當時年代南北差異極大的美國在對待黑人上也有不同的政府政策。

身處南方的黑人,基本權利得不到很好的保障:不能隨心所欲出入各種公眾場合,因為黑人身份會被心儀的大學拒絕,甚至有些酒店、餐館也會拒絕接待他們。而工業化比較發達的美國北部,經濟發達,黑人的自由度與社會地位相對高一些。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唐雪利會請白人司機來載他去南部巡演:因為在紐約秩序井然,唐的出入不會因膚色受到限制。即使像託尼這種歧視黑人的,最多就背地裡過過嘴癮。而到了南方,很多酒店、餐館會拒絕接待唐,甚至會有針對膚色的暴力事件發生,唐的安全無法得到保障。

影片就有唐單獨去酒吧喝酒,卻被當地人圍毆;被警察粗暴對待;被餐廳拒絕接待等一系列情節。

葡萄看電影 |《綠皮書》:60年代美國黑人的宿命與抗爭

60年代美國黑人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

在從紐約出發前,音樂廳的同事給了託尼一本南方黑人出行綠皮書:哪些酒店/餐廳招待黑人。這也是影片名字的由來。

綠皮書代表著的是就是黑人與白人之間的衝突、隔膜還有不對等。

葡萄看電影 |《綠皮書》:60年代美國黑人的宿命與抗爭

綠皮書本尊

其實黑人問題在美國曆史上是一個很沉重的話題,屢屢有衝突流血事件;但是在電影裡,膚色的對比被具體化成一些瑣碎的生活片段,更加輕鬆有趣,讓人哈哈一笑,又值得細細回味。

狹小的車裡,,唐是黑人音樂家,託尼是白人司機。唐談吐優雅,託尼有著土味十足的意大利口音;唐清高自傲,託尼圓滑世故。一雅一俗,一黑一白,託尼幫助唐放下清高的執念,學著吃不入流的炸雞,往車窗外扔骨頭;唐也改變了託尼對黑人的成見。

葡萄看電影 |《綠皮書》:60年代美國黑人的宿命與抗爭

在巡演的最後一站,當地酒店是音樂會的主辦方,他們斥巨資邀請了唐的樂隊,卻又異常諷刺地拒絕唐在酒店的公眾區域用餐。


唐展示給大家他成功、優秀、有天賦的一面,迫切地想改變人們對於黑人的成見。舞臺上,他是主流社會備受追捧的藝術家,下了舞臺他仍然不被接納。


他不夠“黑”,卻也不是“白”。

葡萄看電影 |《綠皮書》:60年代美國黑人的宿命與抗爭

唐和他的樂隊

這在唐的自白中可見一斑:

那些白人富翁花錢讓我給他們彈鋼琴

是想讓自己顯得有文化

但只要我一下臺

我又變回了那個他們不屑一顧的

因為那才是他們真正的文化

而我只能獨自承受這種輕蔑

因為我不被自己人所接受

因為我跟他們也不是一類人

如果我不夠黑人也不夠白人

或者是不夠男人

那請你告訴我託尼

我是到底是什麼人?


在白人的世界裡,唐是異類;在黑人的世界裡,唐仍然是異類。

電影安排了兩段極具對比性的場面。

第一次是唐和託尼的車,在南方的田野中拋錨了。在田間勞作的黑人們齊齊抬起頭來,面容裡有藏不住的疲倦,看著從車上下來的穿著精緻西服的唐。他們相對無言,沉默萬分。

葡萄看電影 |《綠皮書》:60年代美國黑人的宿命與抗爭

農場的勞動者齊齊盯著唐

葡萄看電影 |《綠皮書》:60年代美國黑人的宿命與抗爭

唐穿著精緻的衣服站在車邊

第二次是唐被邀請他表演的酒店拒絕用餐後,放棄了演出,走到了附近的橘鳥酒吧,那裡是當地黑人的小天地。

酒吧很熱鬧,坐滿了衣著普通的打工人,唐依然精緻得像個異類。酒吧裡的黑人還是目光一致地看向了他。

有意思的是,唐炫技般展示了一段高難度的肖邦古典樂,而後加入黑人樂手的爵士大合奏。

葡萄看電影 |《綠皮書》:60年代美國黑人的宿命與抗爭

為什麼唐要彈肖邦?

因為肖邦在當時,是白人專屬的古典樂,唐的身份不被允許當眾彈奏,但是在全是黑人的橘鳥酒吧,誰在乎呢?

如果肖邦代表的是陽春白雪的白人古典樂,那麼爵士在當時就是“下里巴人”的黑人通俗樂。爵士起源於美國奴隸時期的黑人群體,輕快熱鬧,調動氣氛。

唐很清楚,膚色不應該是他的桎梏,也不該是音樂的桎梏。

在這之前,他沒看清的是,他的清高、優雅、不喜形於色,基於膚色而產生的“偏向虎山行”,又何嘗不是另一種桎梏呢?

葡萄看電影 |《綠皮書》:60年代美國黑人的宿命與抗爭


就像電影《哪吒 魔童降世》裡的那句振聾發聵的臺詞:我命由我不由天。


我們生下來不是為了成為什麼樣的人,也不是為了不成為什麼樣的人,而是為了成為自己。


附:

《綠皮書》經典臺詞中英對照

My father used to say, whatever you do, do it 100 percent, work like you work, laugh like you laugh, and eat like it's your last meal.
我父親曾經說過,無論你做什麼,百分之百地做,工作就工作,笑就笑,吃飯的時候要像最後一頓。


Being genius is not enough, it takes courage to change people's hearts.
成為天才是不夠的,還需要勇氣改變人們的心靈。


Falling in love with you was the easiest thing i have ever done. Nothing matters to me but you. And everyday i am alive, i'm aware of this. I loved you the day i met you, i love you today and i will love you to rest of my life.

愛上你是我做過最簡單的事。除你之外沒有什麼談得上重要。在我心臟跳動的每一天裡我都將意識到這一點。從我遇見你那天我就愛上了你。我愛你,從這一刻到餘生。


葡萄看電影 |《綠皮書》:60年代美國黑人的宿命與抗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