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道德經》81章全篇註解

新時代《道德經》81章全篇註解

第一章正文: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天地之母!

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繳。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

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備註:

第一章解釋了道的存在,從人類的角度去理解宇宙的奧妙,是最重要的章段!

詞注:

"道":宇宙、天與地、日與月、世間萬事萬物。

"名":宇宙、天與地、日與月,世間萬事萬物存在的規律。

"玄":宇宙、大自然,世間萬事萬物,相互消存的規律關係。

"門”:打開,宇宙、天與地、日與月,大自然世間萬事萬物,相互消存,相互變化影響的規律的途徑!

章文解意:

人類的角度! 宇宙,世間萬物,各有各自的軌跡、空間質量相互存在,相互運行。 天與地、日與月永恆不變。世間萬物,隨著自己固定的空間軌跡,自然生長,運行,形成了一個奧妙無比的自然,與宇宙空間為一個整體,這個整體就是道!

道當中獨立的個體事物,又會因為其他個體的事物發生改變而改變。一切的事物的規律都是有軌跡的、有原因,可以說明的。這個就是道的規律原理,這個規律原理就是名!

(所以先有道,後有名!就好像先有地球,後有人類!先有父母后有子女,的道理一樣)

宇宙的空間,是日與月產生的地方。是天與地開始形成的始源。在日與月,天與地內,人世間一切的事物,包括風、水、雷、山、人類等萬事萬物都是道的產物!就好像母親生育了小孩一樣! 所以時常觀察探索道與名之間的規律,我們就會知道世間萬事萬物變化的原因,我們就會知道大自然各種事物,相互之間的作用。知道宇宙、日與月、天與地交替變化的道理和原因!

所以道與名是互相依附存在的,此兩者之間的奧妙與原理相互影響,想要知道他們各自的奧妙與原理就要理解他們變與不變的相互影響作用,尋找他們變化之中所相互帶來的影響原因!為我們瞭解宇宙大自然,打開一扇正確的門!為我們找到一條正確的光明大道!

新時代《道德經》81章全篇註解

第二章正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

皆知善,斯不善矣。

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恆也!

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志也、功而弗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備註:

本章禪明理解、探索道與名的最佳方法一一無為。無為是一種態度,一種信念,一種堅持,一種行為!並不是消極與激進!

章文解意:

天下的人都知道美好的東西是美的,那是因為有醜的東西存在,都知道善良的事物是善的,是因為有惡的事物存在。

有和無在相互對立中得以產生、難和易在相互對應中得以形成、長和短在相互比較中得以顯現、高和下在相互依賴中得以存在,音和聲在相互應和中得以區分、前和後在相互對比中得以呈現。 自古至今,長久就是這樣,為什麼呢? 因為有智慧的人所做的事,是順應自然而不偏頗、處於中立而無得失、自身作則順應人心,而不提倡言語教化,為什麼不提倡言語教化?就是處於中立,所以知道萬事萬物的差距,用數據來把道理說明白!用得失來辯證,對與錯,用高低來標明尺度,,,

有智慧的人,任由萬物生長,不加以限制,不據為己有,建立了立功勞而不居功!因為美與善,難和易,長和短,音和色,高與下會隨著時間,空間和環境發生改變。有道的聖人不會因為其中各自一方處於優勢,處於高音,處於美好就會有所偏頗,有所動搖,把另一方消滅!

有道的聖人就好像天秤的中心一樣!因為公正中立不偏頗,不居功,所以功績永遠存在!

第三章正文

不尚賢,使民不爭。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不見可欲,使民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也!

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慾也。

使夫智不敢,弗為而已!

則無不治矣!

備註:

本章著重闡明老子的用人、理財和管理百姓的法治哲理。《道德經》的章句含義是一章承啟一章的,上一章老子已經闡明如何理解道與名的方法一一無為。所以在老子心裡無所謂的賢人,不賢人,只有合適與不合適。沒有所謂貴賤貨,只有實用與不實用。

章文解意:

承啟上一章,以無為的客觀觀點,如何可以做到不尊用賢能的人?便百勝不去爭名奪利。如何可以沒有極貴重的貨物?使民眾不偷盜犯事。如何可以沒有難得的慾望,可以使社會穩定,百姓不動亂?

有智慧的聖人管理者制定完善的用人制度,用公平的競爭方式,讓合格的人,有機會得到考核!得到實踐!使合適的人可以得到任用,這樣的人就會有公信力,就會是合適的人!就會使百勝,不去肓目互相爭奪!

制定公平合理的分配方式,平衡百姓生活必須的生活貨物,使所有百姓得以得到公正公平的分配所得。讓百姓有收穫感,有知足感,,,制定嚴格的律法,讓膽大妄為犯事者,得到懲罰。

有智慧的管理者和聖人,會讓百姓得到富足溫飽,身體健康,有勤奮好學的心。只要聖人可以做到平等對待百姓,那有個人主義的人,有強烈私慾的人,就不敢膽大妄為!社會就不會輕易動亂!

讓百姓可以有強烈的集體感,和國家的民族感,那百姓就會和管理者、國家成為一個強大的整體!那天下就沒有什麼是不可以治理的,沒有什麼困難,是可以難倒這一個整體與聖人的!

第四章正文

道衝,而用之有弗盈也。

淵呵!似萬物之宗。 銼其兌、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誰之子!

象帝之先!

備註:

老子作《道德經》,我個人認為是對《易經》的闡釋。道生一,一生二,三生萬物。所以第四章老子為前三章對於道與名的理解,來了一個階段性的概括。對於道的形成,宇宙世間萬物的認識,來了一個科學的論證。在3000年前可以對宇宙有如此的科學客觀的認識。老子的學問無盡佩服!

章文解意:

`道'是何其偉大!為人類世間萬物在道的宇宙,大自然中,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繁衍生息,提供了取之不盡的能量。

道的能量力量深不可測,望不見底,做好似萬物的宗祖先一樣生養了世間萬物! 在`道`形成的過程中,人類不斷嘗試去尋找道形成的起源,解開天與地互相交匯的中心,探索道的光芒的出處,探測塵土大地的總質量。得知的結論是道的空間無邊無盡。無盡寬廣。質量能量用之不盡,取之不竭,是何其無限的奧妙與深沉!

所以人類在道的空間,大自然裡面是何其的渺小!

我不清楚確定道的形成出自何處,也不知道道是何時形成的,不知道是誰的兒子!但似乎可以確定`道`是形成於一切先帝古人的遠古先前!

(個人認為老子著完《道德經》不辭而別,正是由於此篇的"象帝之先"。因為古代封建帝王視己為天子,以天人感應馴服百姓,代天行教化世人,所以老子指出道的科學出處,已經無疑動搖了執政者的地位。所以明哲保身,消失於荒野,未在面世。亦再次印證了老子的無為是多麼的勇敢!並不消極!)

第五章正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

虛而不屈,動而俞出。

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備註:

本章老子表明了自己在道的整體,對於天地人的觀點,以辯證法表述了自己的無神論思想。闡明天地是自然存在宇宙之間,依照自身的自然規律,變化發展並沒有感知人類的情感。 並再次回應了第三章(三生萬物),應當以無為的思想去探索天地,世間萬物和百姓的生活習慣,為以後的章文開啟了一個奠定性的指導思想,用實質的比喻,為管理者和聖人治理國家,百姓繁衍,指明瞭正確的方向!

章文解意:

天與地依照自己的空間,規律相互存在,生養了世間萬物,包括居無定所,沒有主人的野狗。天地沒有人類的情感,能夠感知芻狗的聲音和訴求。天地對待世間萬物一樣,任憑自然生長,無所謂偏愛。儘管芻狗有時會對著天地,日月,呻吟和嚎叫,但是天地並沒有對它作出回應,因為天地感知不到!

有智慧的管理者和聖人,是與百姓一樣的有感知,有情感的人類。對待百姓不能像天地對待芻狗一樣!聖人對待百姓如芻狗,任由百姓自生自滅,流離失所。那麼百姓就好像芻狗一樣,流落荒野,最終也會離聖人而去!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所以管理者要多傾聽百姓的聲音,多瞭解民間的疾苦,多理解百姓的需求,多為百姓謀福利! 天地的空間和能量就好像冶煉的風箱一樣,只要勤奮,便用正確方法的用力助推,能量就會取之不盡。力越大產生的風,事物就越多。而沒有規律的用力,育目的助長就會得不償失!

所以要懂得循序漸次,均勻的,平等的對待百姓!不要出現極端的貧困和極端的富裕!這樣子社會就會不穩定兩極分化!要懂得平衡百姓的一切!

第六章正文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

緜緜呵!其若存,用之不勤!

備註:

前幾篇我已經重點說明老子的無神論思想,和著重指出讀《道德經》的承上啟下之重要性!所以一章錯就會篇篇錯!望後人多結合老子著《道德經》的年代與實際的自然環境去辯證我的註解!因為古代是農業社會,豐收的重要性,首先就決定聖人的一切!

章文解意:

豐收的神靈!豐收的喜悅,不會離我們而去!一直存在於天地!

要正確吸收利用道的能量,就好像一個母體動物的生殖器官一樣,進入母體動物生育正確的途徑,就是要選擇適合母體動物強壯的精華,這樣的精華,是吸收天地能量最適合的大地精華!

它們擁有發達的根系,頑強的生命力和質量,與連通天地精華的奧妙!我們如果可以保存這樣一種辦法與生產經驗,這樣一種精華,那就會為我們人類繁衍生養,生產製造提高效率!提高質量!節省很多的時間和損耗!那豐收之神就永遠長存!

(這一章其實很容易理解,因為就好像要告訴我們要選擇,保存優良的種子,選擇合適的土壤,良好的氣候農業生產經驗一樣這樣子就會豐收天地的能量就會得到合理的利用)!

第七章正文

天長地久!

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是以其不自生也!

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不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備註:

老子在前幾章講述了道的科學客觀形成,列出了人類在漫長實踐生長在道的過程中正確的物質例子,和人類應當以無為的思想正確的方法去理解,道的萬事萬物的規律!以及理想的社會生產發展方法,和人類百姓,聖人管理者的相互存在關係! 本章再次向管理者聖人,闡明應當順應天道自然發展的重要性,聖人應當必須具備的無私信念!所以要想成為聖人,讀不透前幾章和對老子有所懷疑,我個人建議那就先停下來讀《道德經》去實質實踐觀察!辯證認證老子的觀點和天地,萬事萬物的偉大,自然力量!

因為接下來的章句基本上是老子對執政者聖人的建言獻策和忠告!如果理解錯誤,容易形成對"道”和自身,百姓,社會,大自然的傷害! 本章注意章句的停頓,因為我發現讀道德經各家有各自的領悟,對章句的停頓,文字的理解不一!

章文解意:

天與地,日與夜相互交替,存在道的整體無盡長久!

在天地當中,除了人類,還有高山流水,風火雷電,世間萬物,,,各自的獨立空間,不同能量,質量的個體!而各自的個體又並不是依靠自身的力量,在"道"的整體形成、生存、運行、成長的! (例如樹木是依靠陽光水土,空氣生長的!而樹木的自身又會燃燒自己,為火和土壤帶來了不同的能量。為空氣帶來了不同的熱量!高山依大地為所託、人類依靠萬物為能量、、、一切一切都是相互存在的)

古代有智慧的聖人,是為天子!是為天地萬物百姓生養! 所以聖人應該凡事處處想到天地萬物與百姓!把自身的私慾置於天地,百姓之後!百姓富足,社會強大,萬物能量生長旺盛。反過來就會為天子帶來整體的回報,凝聚強大富足的能量與力量!

所以正因為聖人必須是依靠自身的無私,心無邪欲,才能成就聖人自身的力量與道融為一個整體! 反之而行,就是"道"整體的力量成為聖人自身長久生存生長的阻力,不能成其自身!

第八章:上善若水

上善如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

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矣!

居、善地,心、善淵,予、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備註:

本章老子結合人類數千年的社會生產,萬物生養不息之經驗。指出道生萬物,天地內最接近道的物質、精華、形態的是水! 以水為辨證,指出水的善處也是聖人應當具備的一切!

章文解意:

道的整體內有世間萬物,最原始接近道的特性、具有道的最完美形態,擁有道最佳精華特徵的物質,是水!

水的至善是不斷的,恆久的生養了萬物! 水動的鋒利力量可以打磨最堅硬的物質、頑強的堅持,可穿透岩石、無畏的勇氣,不懼怕一切險境! 水內靜的能力,為萬物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養分、自身的純潔,不懼怕令人討厭的髒汙、消失的蒸發,又為萬物帶來了重生的氣量、充分的再生,又為自己保存了,足夠的生存能量! 所以最接近道的一切特徵、內涵,為道整體的,基本能量元素!是最能代表偉大的道,的精神力量!

所以有智慧的聖人,也必須具備水的精神力量,形態特徵。所處之地動靜皆能生養、心中有無限的容量、給予別人一定要無私奉獻、結識別人一定要懂得衡量!言必有信、政務必須要有最佳的成績!做事一定是眾人的善者!任何行為都會選擇最佳的時間和方向!

這樣的人就是最佳的善者!是最接近於聖人的無為之人!與水的一切沒有明顯的區別,特別的反向!

新時代《道德經》81章全篇註解

第九章正文

持而盈之,不若其已!

揣而銳之,不可長葆也!

金玉盈室,莫之能守也! 富貴而驕,自遺咎也!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備註:

老子在上一章節著重指出了有智慧的聖人,應當以水為自身的鏡子,忠告聖人要有水的品德! 承啟上一章上善如水,老子再以水具體的形態來告誡聖人應當如果可以用具體的行為,達到水的境界! 本章前兩句講水的變化形態! 後三句講聖人具體的唯物,唯事,唯名的具體方向!

章文解意:

道當中,大自然的上善之水是有質量的,處於動靜之中!重力是向下沉的!蒸發是向上升的!隨著溫度是變化的,,, 持續的不繼的流入,就會沒有空間和時間來自身淨化,雜質和能量就會不純!流量過大就會溢出!那原來純淨的水,也會跟著流走!所以沒有規律的注入!倒不如保證原來的足夠純淨與萬物共生!讓萬物不至於水分過量!雜質過多!

不合理的把水保存,水就會向下下沉,自身不過硬,不規則的用水,水就會滲漏,水就會消失蒸發,從而破壞自身萬物! 所以合理質量,動靜皆宜的水,為長久的活水,為利萬物和自身的上善之水!

道理一樣!不合理,無必要的,貴重的財富過多,壓力和保存的包袱就會越多!會給自身不必要的傷害!對自身的損耗也越大,所以不可長久! 功而不退,不注入再生的活水,就會沒有進步!不是長生的善水!覺得滿足富貴,不去接受遂煉和沉澱!隨著時間,萬物的改變,自身就會慢慢腐臭骯髒,為萬物所棄。不與時俱進,就會成為死水!這是天地長久之道!

第十章正文

戴營魄抱一、能毋不離乎!

專氣至柔、能嬰兒乎!

滌除玄監、能毋有疵乎!

愛民活國、能毋以知乎!

天門啟闔、能為雌乎! 明白四達、能毋以知乎!

生之、畜之!

生而弗有、長而弗宰也。 是謂玄德!

備註:

上一章,老子以水的變化形態,道出了有智慧的管理者應當具備的唯物、唯事、唯名的重要品德! 承接上章,老子再列舉出人類與生俱來的特徵,獻告聖人管理者應當瞭解人世間的七情六慾,人類休養生息,萬物自然生長的重要性!

章文解意:

前幾章已經闡明瞭老子無為的觀點!有道德的聖人,任由萬物自然生長,不加限制,不偏頗!有品德的聖人上善若水,與萬物共生! 所以!常有欲、常無慾!聖人強行地把自身的精力,長時間高度的集於一處,是不能長久的,不能與萬物共生!

讓一個剛出生的嬰兒做到柔順呼吸,適應道的整體,這需要人為用身心去撫育,和極其耐心的照慰!

讓剛裝滿水的盆鏡,影照出完美無疵的真實,這需要經過時間的清滌與等待平靜的過程。

愛民,就要知道這些基本的道理!想要國家充滿活力,國民強壯旺盛!這些都是基本要懂的道理! 聖人所以要控制自己的情慾,自身的情慾,慾望要不為雌性,外界的引誘,而所動!明白萬物四通達理,不要有自身強烈的偏好和機心! 人的生命就像六畜的生命!來於世上為自身所不能選擇,生長供萬物共生!與道為一個整體!這是天道的正德!

第11章作文

三十輻同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也!

然埴而為器,當其無有,埴器之用也!

鑿戶牖,當其無有,室之用也!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備註:

上一章,老子用人類最基本的思考方式、用嬰兒最基本的行為方式、以銅盆水鏡為例子指明一個擁有上善若水品德的智慧管理者,應當具備的最基本精神形態、一定要有基本明白世間萬物的自然哲學! 承啟上一章,本章,老子再以人們實際生活當中最基本的物體,木頭車、日常的器皿、房屋!忠告有智慧的管理者應當要明白,百姓生活中最普通的日常萬物相互之間的作用!忠告聖人要合理利用世間萬物,為百姓造福!以圓、空、中三個形態道理,向聖人闡明,大自然每個物體的形狀和空間,都有各自相互的作用!

章文解意:

在道的整體內,世間萬物,有的相生,有的相剋!萬事萬物各自有各自的規律運行生長,各自有各自的形狀!和各自有相互的物理作用!

用三十根合適的木條做成車的輪轂,成為一個圓形的,平衡車的輪子。這樣就成就了車子的重要作用! 用天然的粘土適合地混合在一起,製成了日常所用的器皿!而器皿中間空心的作用,又成為了器皿盛裝的作用! 建造房子開鑿合理的門窗,因為有了門窗空間,道風孔道的作用,使房子擁有了良好的居住功能!

道的能量用之不盡,取之不歇 ! 所以說大自然萬事萬物,皆有各自的作用,各自的空間,形狀,質量,與物理作用!

只要我們時常去探索道與明的規律,找到良好的經驗,技術和方法,堅持以聖人無為的信念!理解世間萬物的各種功能,形態,物理變化作用!我們就可以選擇合適的,更加好的材料,製造更加好的器具,建造功能更加好的房子,,,,,,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更加多的美好,為我們的國家增添更強大的力量,為我們人類增加更多的經驗和智慧,財富!

(豐收之神就可以長存)

第12章正文

五色令人目盲!

馳騁田獵使人心發狂!

難得之貨使人之行妨!

五味使人之口爽! 五音使人之耳聾!

是以聖人之治也、為腹而不為目、 故去彼而取此!

備註:

由於本章是歷史前人對老子思想最多的爭議一章!普遍認為是老子針對上層統治者貪慾奢侈、縱情聲色享樂的揭露和勸誡! 更有的人認為老子是反對統治階級腐朽的生活為出發,反對一切繁雜的文化發展,反對一切的聲色享樂,是他對聖人愚民思想的一種忠告!只要讓人民吃飽飯就可以!

我對此並不認同!

首先我們綜合歷史,考古和各種文獻來想象一下,老子在3000年前的農耕社會、以幾乎純手工生產力為主的時期,五色的裝飾、馳騁田獵的活動、極其昂貴的珍寶、極難製作的樂具表演、五花百味的佳餚,等等,是極大浪費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是與生產力不符的奢侈!

那麼這時候我們回顧前十章,重新溫故一下,老子的無為信念,和科學生產觀點。老子認為聖人任由萬物生長不加限制,不偏見!萬物供道的整體共生,忠告有智慧的管理者不應該有強烈的個人慾念!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生存。 所以得出結論,在3000年前老子的時期,已經出現了,美妙繁雜的樂器所奏出來的音樂,已經產生了結合狩獵生產的原始體育文化,要不然人類不可以訓養家牛,禽鳥,野獸!不能夠烹飪出百味的佳餚!更不能產生使人巡防的珠寶奇珍!

所以我得出以下本章的註解結論!

章文解意:

有智慧的管理者,應當始終保持無為中立,世間萬事萬物各自生長!必定有它的規律!聖人常無慾,以觀其眇,常有欲以觀其徼!

有智慧的管理者應當在令人色彩盲亂的當中選擇適合為百姓生產,有利於百姓生活的顏色!用我們現在的話說,軍人的微彩服,交通警察的反光帶,,,,,

有智慧的管理者應當在百姓日常的體育活動當中,選擇百姓適合、可以提高身體素質,令百姓的體能更加強健,有利於社會生產的體育活動和武術運動,,,,,,

把社會的治安條件提高,讓百姓的勞動果實可以得到安心的保障,想盡辦法增加老百姓的平均需要,不要讓社會有極端的對立,,,,,

有智慧的管理者,要懂得與萬物休養生息,讓百姓日常生活當中可以得到健康的食物供應,民以食為天,應該多推廣健康飲食的文化,要為老百姓多提供研發健康食品,,,,,

有智慧的管理者,要為百姓多提供可以提高幸福感的娛樂活動,推廣有利於社會和諧的歡聚,要多為百姓提供可以令人身心悅目,激情澎湃的音樂,,,,,,

有智慧的管理者,就好像上善若水的聖人一樣,為萬物所生,從而身生不息!為確保群眾百姓基本的需要,竭盡全力!極端奢侈的活動,沒有必要的極端貴重貨物與偏愛,令自身過於發狂的運動,能減少的,儘量減少!愛民治國,明通八達。以身作則,行不言的教化!明天道之上善正道,自身長生者,萬物共生!

取此也!

第13章正文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何謂寵辱若驚?寵之、為下也!

得之若驚,失之若驚! 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也。 及吾無身,有何患?

故貴為身於為天下! 若可以託天下矣,愛以身天下, 女可以寄天下!

備註:

上章老子總結了人類經過幾千年以來不繁育不息,物質豐富了以後又產生了文明文化。物質文明不斷豐富,既有美妙的樂曲,和貴重的奇珍異寶。人類百姓的活動,開始馳騁于田野,崔生了五味佳餚的聚會,人們經常沉醉於五聲的繽紛世界!

本章承啟上章!老子再次以前人珍貴的生產經驗,總結出有智慧的管理者應當具備的自身道德價值觀取向!和特別對人類性別之間的尊重,平等,仁愛!忠告有智慧的管理者,應該保持自身無為尊嚴的信念、應當極其珍愛自身傾向的分量!

章文解意:

有智慧的管理者受到寵愛與汙辱,就好像受到驚喜與恐慌的感覺一樣!聖人身系天下,與天下百姓共生,所以大患莫於尊貴的百姓、集體、自身! 有智慧的管理者受到寵、受到驚,馬上就會衡量自身的不足。受驚恐,馬上就會想到自身與百姓的得失。

有智慧的管理者,尊愛自身!上善之聖人有其身是為蒼生,集體,百姓。自身視為與萬物百姓共生!愛護自身,尊貴自身是以共生萬物!自身有大患,即為蒼生、百姓、集體之患!保證自身良好無大患,即天下蒼生、百姓、集體無患!強健體魄,與時俱進,奮鬥不息,聖人之修身之道也!

所以敢於自身託於天下者,愛民活國,明白四達,愛天下蒼生,百姓為自身者,可以託天下於其身!聖人無為不偏頗!

無論男女,道理一樣!

第14章正文

視之而弗見,名之曰微。

聽之而弗聞,名之曰希。

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 三者不可至計,故混而為一!

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尋尋呵!不可名也,復歸於無物!

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 是謂沕望、隨而不見其後,迎而不見其首!

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 是謂、道紀!

備註:

本章之科學哲理深遠,尤為是探索道的重點之文!

首先要理解透徹本章的學問,就要重新整理老子前十三章對於道的形成與探索道的最佳方法一一第一章! 老子在第一章闡明瞭道的出處,無名,天地之母,有名天地之始!所以,最佳的方法是常無慾觀其眇,常有欲觀其徼!

老子綜合了人類數千年的探索發現,人類的生產經驗,分析春夏秋冬的規律,萬物變化交替的現象,加以前人的記錄和對比,指出了道的整體能量,物質是生生不息,取之不盡,用之不歇的! 在3000年前指出了水是道的整體內,最基本的元素!這個事實至今不變!易經的農時節令,陰陽理論,兩極生四儀之實際事實歷史以來為人類作出的貢獻,至今無人可推翻,至今為人們所用,至今作用不變!

所以說,《易 》與《道德經 》的物質哲理是極度至上的科學!

老子本章在3000年前再次表述指出道的整體內,還有人類是可以感覺到,望得見,摸得到卻又控制不了,保存不了,計算不了的能量物質!

根據我個人對前人象形文字的理解,結合老子的歷史時間點,我認為是靜電、流星、與極光!又或者宇宙的暗物質!地震與海嘯!風暴與雷擊!

章文解意:

道的整體內有一些物質可以用肉眼看見,可以感覺到微弱的能量!

有一些現象出現的時候會有尖端的動響,消失的時候會閃過明亮!

有一些力量出現的時候會有震動的聲響,互相碰撞會發生陰暗與明亮,消失遠去的時候又會上下不形、隱約無聲、漂散不定!

此三種物質,三種現象,三種能量無法用數目去計算,沒法用陰亮去衡量,無法用重量去測量!

前人一直探索,一直觀察!至今無法為它們定一個名字,一個規律,一個質量!

是沒有形狀漂忽的實物,是可見觸不到的現象,不是人為可以追上的速度,不是人為可以控制出現的現象!

有智慧的管理者,學者要按照萬物變化的歷史規律,對比當今的知識!執著堅持以明白它們的物理規律,創造出可以有利於人類的能量!要結合道的整體規律,前人的智慧經驗,尋找可以讓穀神不死的玄牝之門!探索可以讓人類與萬物共生不息的能量!減少不必要災難害!利用它們成為攝取道的精華,最理想的力量!

這是幾千年前人探索來道的智慧,探索道的紀要!

新時代《道德經》81章全篇註解

第15章正文

古之善為道者,微眇玄達、深不可志!

夫唯不可志,故強之為容! 曰豫呵,其若冬涉水!

猷呵,其若畏四鄰! 嚴呵,其若客!

渙呵,其若冰澤! 沌呵,其若樸! 湷呵,其若濁!

曠呵,其若谷! 濁而靜之,徐清!安以動之,徐生!

葆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欲盈, 是以能敞而不成!

備註:

上一章,老子結合了前人無數的經驗,重點的說明道的整體內有一些現象,一些力量,一些物理反應是深不可測,人為不能控制,能量巨大,力量不可計算!以"道紀"的具體方式告誡有智慧的管理者,一定要認真對待,極度重視!以"道紀”的精神,堅持不懈,努力探索道的規律,破解他們的奧妙。一定要解開人類未知的疑問,為人類百姓預防危機,減少災害!為萬物生生不息找到更好的方法和能量!

總結前14章,承接上一章,老子更加深入的指出,前人探索道的規律,理解道的奧妙所一定要秉持的態度!忠告智慧的管理者聖人,在探索道的規律變化,在觀察道的變化過程中一定要謹慎,細緻,警惕,嚴格!一定要堅持無為的包融,共生,和厚之信念!告誡聖人,人類在道的整體裡是何其渺小,所以不能高傲自滿!

章文解意:

在探索道的數千年過程中,前人總結了上善的智慧者,思想品德細緻入微,堅毅的信念深不可達! 普通的人難以認識他們的堅持,難得理解他們的深遂! 若要勉強描述,他們辦事極為細緻、周到!就好像寒冷的冬天,要涉入冰冷的河水一樣!無畏,勇敢,謹慎小心!就好像對待長久的鄰居一樣和善!就好像要提防四方八面的來敵一樣嚴肅認真,準備充足!就好像一位初次的客人一樣莊嚴,恭敬!明通八達,入鄉隨俗!對待難以破解的困難,就好比要融化巨大的冰塊一樣,熱情無限、激情煥發!淳樸敦厚的態度,就好像未經雕飾的原木一樣誠實!包容開放的內心,就好像上善之水一樣,不怕混沌,底蘊無限!廣闊的心胸就好像曠日持久,大山中的幽谷一樣開闊!

渾濁的水經過沉澱,慢慢就會清淨!經過時間的安定,慢慢就會與萬物共生! 明白這個萬物共生之道規律過程的人,堅持這個無為道紀的智慧者,便不會急於求成,不會自滿!

正因為他們有規律的成長,與萬物共生,不固步自封!能與時俱進,破舊除新,所以能成為上善的聖人!

第16章正文

致虛、極也!

守靜、督也!

萬物旁作,吾以觀其復也!

夫物云云,各復歸於根,歸根曰靜! 靜、是謂覆命!

覆命、常也!知常、明也!

不知常、妄! 妄作、兇!知常、容! 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 沒身不殆!

備註:

上章老子結合了人類數千年探索道的經驗,闡明瞭在探索道的過程必須要承受的種種困難與考驗。描述了前人探索道的規律必須要秉持的種種態度與信念! 本章老子再次總結萬物的自然規律,忠告有智慧的聖人探索者,所必須要持有的自身堅定的無為信念!

章文解意:

探索道的自身要領! 無慾無為,置身於萬物之外。做到清淨,虛空,時刻篤實自己。集中精力觀察萬事萬物循環復返,變化之過程,之原理! 世間萬物,紛紛云云共生與天地之中。最終都會回到自己出發的始處,這就是萬物的根本! 萬物的根本在於靜止之處,這也是萬物生命開始重生的地方! 這種萬物重生的過程,恆久不變,萬物共生天長地久。 懂得運用這個不變的道理是明智,不懂得這個不變的長久之理,輕舉妄動,就會自身與萬物有兇險! 懂得這個不變長久之理,就會懂得合適的包容。就會融入合適自身的再生之處。 就能夠周全的處理自身與萬物的位置,就能夠攝取天地最佳的精華。就能夠融入與萬物共生循環的正道。持之以恆,就能夠與道的整體長久共生、循環再生。 不會傷亡、毀滅!

新時代《道德經》81章全篇註解

第17章正文

大上,下知有之。

其次親譽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

信不足,案有不信! 猷呵,其貴言也!

成功遂事,而百姓謂我自然

備註:

前16章,老子總結了人類數千年的生產管理經驗,闡明瞭前人探索道的寶貴經驗。並指明瞭上善的管理者應當具備的各種品德,和自身的正確修為!

從本章開始,老子總結了前人無數的實踐經驗,忠告有智慧的管理者應當如何最佳地處理,自身和百姓,世間萬物的關係!


章文解意:

至為上善的管理者,自然的與百姓存在,共生長!

其次的統治者,百姓親近他,表揚他!

更為次的統治者,百姓害怕他,恐懼他們!

最差的統治者,百姓輕視他們,藐視他們! 正是因為管理者們誠信不足,所以才不被老百姓信任! 至上的管理者,做事總是謀劃周到。每一言一策總是深思熟慮,反覆推敲。 因為每一言一策都付出了管理者的無限心血。所以其一言一策極為寶貴! 政策,事情辦好以後,總是自身在不斷的總結,不斷的改進,與百姓萬物共進退。所以百姓都認為至善的管理者合乎自然,總是感覺與管理者共存在,共生長,共進退!

新時代《道德經》81章全篇註解

第18章正文

故大道廢、案有仁義!

知慧出、案有大偽!

六親不和、案有孝慈!

邦家昏亂、案有貞巨!

備註:

上章開始,老子結合了前人數千年的治國理政經驗,闡明瞭上善的管理者,應該怎樣分辨自身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以及如何正確的修煉,改正,鞏固自身的無為公立信念! 本章,老子再次結合前人治理百姓,處理家庭內部關係的寶貴經驗,衷告有智慧的管理者,應當如何合理無為的處理自身和家人,臣民的關係!

章文解意:

如果不遵循天道的自然法則,廢棄無為公正的信念。那麼,社會就會產生矛盾。就會產生悲慘的芻狗!仁義就會伴隨產生!

如果不公平的,讓所有百姓臣民,可以認知各種政策,得到各種知識,那麼就會產生極端的虛偽!就會產生虛假的政績,造成盲目的損耗,那麼社會就會不和諧,極端對立面就會增多!

不公平的分配,不合理的對待家人,那麼就會產生家人關係的不和諧,六親就會不和,家道就會衰落,就不會旺盛!無情和冷漠,就會伴隨孝義和仁慈一起產生! 家的關係不和諧,臣民關係不協調!那麼,忠臣與奸臣就會產生!惡民與善民就會產生!持續不改善,就會極端對立,家與國就會日落黃昏,分裂,動亂!!!

第19章正文

絕聖棄知,而民利百倍!

絕仁棄義,而民復孝慈!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此三言也,以為文未足,故令之有屬!

見素抱樸,少私寡慾!

絕學無憂!

備註:

本章也是前人多為錯誤理解老子無為的思想一章。老子堅持以無為辯證思想,絕聖和極端的愚昧,極端的仁義與無情,絕頂巧利不是老子追求的平等! 上章老子開始闡明歷代的聖人是如何處理家庭與臣民的關係的!本章老子總結了前人寶貴的治國理政經驗,忠告管理者們要推行法治,要推行文治,要推崇清廉的社會風氣!

章文解意:

讓百姓得到充足的學習機會,把思想統一起來。形成一股集體強大的力量。

不要有極端的聖人和極端的愚昧!這樣子,社會百姓的生產力就會增加百倍!集體的力量就會增加百倍! 公平合理的分配資源,平等的對待家人和百姓,讓極端的仁義與無情消失!這樣子家人和百姓都會恢復孝慈! 家和萬事興,國家和諧強大百倍!

制定合理公平的分配法規。制定嚴格的,合理的律法,這樣子,盜賊就會減少,社會治安就會穩定!矛盾就會越來越少!

以上所說的事情,都是因為文治未足!百姓社會普及教育,普法的力度不夠。所以,儘管有推行新的政策,新的法令,但是執行起來卻不盡人意! 只作為理論談談是不夠的,要切實的落實一些具體的措施! 這三點都是前人寶貴的經驗,有智慧的管理者行為單純,內心純樸,減少私心,降低慾望!推行風清正氣的清廉之風!

這是聖人絕頂的學問,學以致用,終身無憂!

新時代《道德經》81章全篇註解

第20章正文

唯與訶,其相去幾何!

美與惡,其相去何若!

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

望呵,其未央才!

眾人熙熙,若鄉於大牢,而春登臺!

我泊焉未兆,若嬰兒未咳! 累呵,如無所歸!

眾人皆有餘,我獨遺!

我愚人之心也,憃憃呵!

鬻人昭昭,我獨若昏呵!

鬻人察察,我獨閔閔呵!

沉呵,其若海!望呵,其若無所止!

眾人皆有以,我獨頑以鄙!

吾欲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備註:

上一章老子結合了前人無數寶貴的治國理政經驗,指出了理政治國所必需的文治,法治和必須要推崇的清廉風氣! 本章承啟上章,老子用辯證的原理,指出了上善的聖人推行法治,推行文治,崇尚清廉之風所遇到的種種困難,和種種懷疑!以及各種引誘! 告誡聖人在困難面前一定要保持足夠的信念,要保持堅定的無慾,一定要忍受住寂寞!

章文解意:

(上善的管理者在治國理政過程中會碰到種種的引誘和懷疑,這個時候就要堅定的去分析問題!時刻警醒自己,有沒有做到絕對的無為無慾!)

要懂得別人對自身的贊成與反對之間差距有多遠! 分辨善與惡之間的差距又有多遠! 別人所害怕的事物,要懂得他們所害怕的原因!

聖人要走之路漫長啊!各種艱險不斷,好像永遠沒有盡頭! 不要羨慕眾人是那樣的快樂,每天都好像參加盛大的鄉會一樣! 把自身思鄉的心境,牢牢的鎖住!把自己的心情始終保持欣賞春天登臺一樣的美好!

在名利的引誘面前,就好像一個剛出生不會笑,不會咳嗽的嬰兒一樣,無動於衷! 在探索到的艱難過程之中,身心會非常累!有時會覺得像一個無家可歸的人一樣狼狽不堪!

在探索到的過程之中,有時會覺得眾人都過著富裕的生活,只有我像被遺棄了一樣的感覺!

有時會遭到別人的諷刺。說你有愚笨的心態! 堅持無為,就會經得起眾人的考驗!世人就會明白你純厚的心腸! 不要怕世人說你糊塗,說你愚昧!

保持像大海一樣沉穩開闊的心境!保持望無盡頭的心胸之境!就會豁然開朗! 保持堅定的信念,頑強的堅持,上善若水之心態!就會分辨眾人的美與惡,懂得萬物共生的道理! 不要有過份的貪慾,忍受住與眾不同的寂寞!

堅守那一份天道自然所賜予自身的分量!則無大患於身也!

第21章正文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道之物,唯望唯惚!

惚呵,望呵,中有象呵!

望呵,惚啊!中有物呵!

幽呵,冥呵,中有請呵!

其請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順眾父!

吾何以知眾父之然,以此!

備註:

承啟上一章,老子道出了在探索道的過程中,所會遇到的種種艱辛,和眾人的不理解,以及種種誘惑等等。 本章老子再度綜合前人探索道的經驗,抽象的描述了道的無形,存在道的整體情況!指出了道的規律性質,是以有形和無形兩種情況存在的!

章文解意:

能夠看得見的大道精神,是與道保持一致規律的! 道的規律裡,有一些規律,事物是不能肉眼看到的。卻又真實的存在道德整體裡! 它們恍恍惚惚,沒有形態。是那樣的撲朔迷離,但其中確實有發現發現他們的跡象。 他們是那樣的難以認識,難以摸清它們的性格特點和規律! 在前人探索到的過程中,它們一直存在,是可信的,自古至今,它們難以琢磨的規律就存在。 在前人眾父探索道的經驗之中,我們一直按照前人眾父的經驗記錄加以分析!知道它們無形的規律,是不會離開的,會和道長久存在!

新時代《道德經》81章全篇註解

第22章,正文

曲則全、枉則正、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感!

是以聖人執一以為天下式!

不自視故章,不自見故明!

不自伐、故有功!弗自矜、故能長!

夫唯不爭,故莫能與之爭!

古之所謂曲全者,幾語才!

誠全、歸之!

備註:

上一章老子指出了在探索到的規律過程中,要時常總結前人寶貴的經驗,要從前人積累的規律要點中推陳出新! 本章說明了前人在探索道的過程中說必須具備的自身自律,要告誡聖人,做到不輕浮,做到不急躁,不冒進,不能自我炫耀!

章文解意:

在探索道的過程中,要經受得住委屈,才能保存自己。 經得起屈伸,事情才能得到正直,才能理解事情的含義! 低窪的地方反而能積滿水。陳舊才能出新。 少取反而能多得。貪多反而會迷惑! 所以有智慧的聖人利於天地之間,只有中立無為一種信念。 因為堅持無為的信念,他們不自以為是,所以才名聲長久。不自我突出功績,所以長久名揚天下!處於中立,不自高自滿,所以才能長久處於眾人之中! 正因為他們這種不與人爭的品德,所以天下人沒有能夠與他們相爭! 古人所云,委屈求全者是一種美德,是一種實實在在的實至名歸之聖人! 誠心誠意的顧全大局,建立功勞,不自我擁有!是為天地長久共生之正德!

第23章正文

希言、自然!

飄風不終朝,暴雨不終日!

孰為此!天地而弗能久,有兄於人乎!

故從事而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

失者同於失! 同於德者,道亦德之!

同於失者,道亦失!

備註:

上章老子闡明瞭歷史的前人,在探索道的過程中所堅持的無為之委曲求全的美德! 承啟上一章,老子再一次忠告委曲求全的聖人是如何順利天道的,以大自然的風,雨為比喻。告誡聖人,順應道的自然規律的重要性!

章文解意:

大自然的聲音順從天道!發出極端的言語很少! 暴風終究不會刮整整一個早上而不停!暴雨不會下一個整天不停! 天地之道如此!天地之大的力量,尚且不能持久!更何況是人類! 所以人類應該順從天道的規律,與道的整體為一。順應宇宙天地的規律。 順應宇宙的規律,與道合一的人辦事,是天道的正德! 不尊循宇宙的規律,與道的原則相違背的是失道之人!不是上善的正德! 符合道的自然規律的人,就會得到道的整體幫助!違背道的規律也就去了道的幫助!

第24章正文

炊者不立!

自視者不章,自見者不明, 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其在道也,曰,餘食贅行!

物或惡之,故有欲者弗居!

備註:

上一章,老子已經指出了違背道的人,違背道的規律者,失道,失德! 承啟上一章,老子再次指出了違反自然法則的人,短暫且不能持久。急躁的人必定為物惡之!

章文解意:

在探索道與名的過程之中,自我吹噓的人,不能立足於天地! 自以為是的人,是非總是分不清楚,不明世道! 自我顯露張揚的人,紋而不能自我明白,自我清醒! 自我誇耀的人事業不會有成就,自以為是賢能的人不能夠充當重任! 從道與名自然規律角度來看,這些行為的人只能說是被遺棄的拖累一樣多餘!萬物討厭毒瘤!所以上善的人不會這樣做!

第25章正文

有物昆成,先天地生!

蕭呵!謬呵! 獨立而不改,可以為天地母!

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 吾強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國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備註:

本章既是老子對前24章所有的總結!也是描述道的存在和運行很重要的章段! 本章老子指出道的整體是有實物混成的!是一個和諧的整體!指出道的宇宙整體形成於天和地之先!循環運行,是產生天地萬物的母體!指出,人類現實世界的一切都是相對的存在的!而為獨道的整體,是獨立的,不變的!

章文解意:

綜合前人探索道的無數經驗。 道的整體是由物質混合而成的,宇宙先於天和地之前。 道的宇宙整體無聲無形,獨立存在,永遠不會改變。 可以把它當做人類萬物,天地形成的基礎! 我不知道這個整體的名字,就給他起個名字叫做"道”! 再勉強把它無盡的空間叫做"大"! 把它運動的規律叫做"逝"! 把它長久存在的時間叫做"遠"! 把它來回重複的規律叫做"反"! 大會運動發展,發展下去就會走向極盛,走向極盛之後,又要反過來回到原處!這是道,天長地久的不變規律! 道有道的規律,天有天的規律,地有地的規律,人有人的規律,而治國也有治國的規律! 治國的規律只是天地規律之中其一! 綜合人類社會數千年的生長規律,人要效法地的規律!地的規律與天的規律相呼應!天的規律與道的規律相呼應!道的規律就是自身! 所以治國要符合天、地、人的自然規律!

第26章正文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

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

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備註:

在這一章裡,的老子總結了前人上善之君治理國家的經驗,舉出了輕與重,動與靜,矛盾的根本! 以辯證的方法,身為大國管理者,應該要拋棄奢侈,淫慾,不要放縱自身!

章文解意:

一個大國的管理者,身系天下蒼生! 穩重是輕浮的根本,鎮靜是浮躁的主宰! 所以有智慧的管理者,儘管整天行走,也不會離開自身的行李! 不眷戀富麗堂皇的安逸之居! 出行總是有無數的車輛人員!這是輕浮的行為! 身為盛世大國的君主,在治理天下的時候,不能輕率浮躁! 輕浮就喪失了,根本的無為原則! 輕舉妄動,就會喪失主宰的地位!

第27章正文

善行,無轍跡;

善言,無瑕謫;

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 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 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 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備註:

承啟上一張,老子在本章繼續對自然無為思想加以引申。用善行、善言、善數、善閉、善結作喻例! 忠告有智慧的管理者,要把自然無為實際應用到更加廣泛的生活領域,治國理政的政策當中去!

章文解意:

在觀察前人探索道的過程中,上善之聖者善於行走的,不會留下轍跡; 善於言談的,不會發生病疵;善於計數的,用不著竹碼子; 善於關閉的,不用栓梢而使人不能打開;善於捆縛的,不用繩索而使人不能解開。 因此,聖人經常挽救人,所以沒有被遺棄的人;經常善於物盡其用,所以沒有被廢棄的物品。 這就叫做內藏著的聰明智慧。所以善人可以做為惡人們的老師,不善人可以作為善人的借鑑。不尊重自己的老師,不愛惜他的借鑑作用,雖然自以為聰明,其實是大大的糊塗。這就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第28章正文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

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

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

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 故大制不割!

備註:

上一章老子指出,如何把自然無為的精神,如何融入到實際的生活和治國當中! 承啟上章! 本章老子重點講"復歸"的學說。本章老子提出一個無為的原則一一"知雄,守雌"。 忠告聖人用這個原則去從事政治活動,參與社會活動。忠告聖人,只要堅持以這種原則去處理政治,就可以返璞歸真,達到天下大治!這是老子治國的哲學,基本的觀念!

章文解意:

綜合前人數千年治國的寶貴經驗! 有智慧的管理者,深知什麼是雄強,卻安守雌柔的地位,甘願做天下的溪澗。 甘願作天下的溪澗,永恆的德性就不會離失,回覆到嬰兒般單純的狀態。 深知什麼是明亮,卻安於闇昧的地位,甘願做天下先行的模式。 甘願做天下先的模式,永恆的德行不相差失,恢復到不可窮極的真理。 深知什麼是榮耀,卻安守卑辱的地位,甘願做天下的川穀。甘願做天下的川穀,永恆的德性才得以充足,回覆到自然本初的素樸純真狀態。 樸素本初的東西經制作而成器物,有道的人沿用真樸,則為百官之長,所以完善的政治是不可分割的。

新時代《道德經》81章全篇註解

第29章正文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故無失! 夫物或行或隨;或覷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 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備註:

上章老子指出了無為治國的"知雄,守雌"之道!闡明瞭老子無為治國的主張! 本章,老子再次以無為對立面"有為"。忠告聖人違反無為的治國規律,必然招致失敗!如果以強烈力或以暴力統治人民,都將是自取滅亡!指出世間無論人或物,都有各自的秉性,其間的差異性和特殊性是存在的,不要以自己主觀意志強加於人,而採取某些強制措施!忠告聖人理想的政治應順從自然,不強制不可求,因勢利導!

章文解意:

綜合前人數千年,治國的上善經驗! 管理者想要治理天下,卻又要用強制的辦法,我看他不能夠達到目的。 天下的人民是神聖的,不能夠違揹他們的意願和本性而加以強力統治,否則用強力統治天下,不能夠違揹他們的意願和本性而加以強力統治,否則用強力紡治天下,就一定會失敗; 強力把持天下,就一定會失去天下。因此,聖人不妄為,所以不會失敗;不把持,所以不會被拋棄。世人秉性不一,有前行有後隨,有輕噓有急吹,有的剛強,有的贏弱;有的安居,有的危殆。 因此,聖人要除去那種極端、奢侈的、過度的措施法度。

第30章正文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

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

大軍之後,必有凶年!

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備註:

上一章老子指出了有智慧的聖人,不強加於百姓暴力,不違背自然規律治國! 承啟上一章,老子綜合前人無數治國理政的經驗,闡明瞭,戰爭是會給國家帶來破壞,會給老百姓的生活造成災難的!指明瞭老子反對戰爭的思想!老子認為,戰爭是人類最愚昧最殘酷的行為,揭示了戰爭給人們只會帶來後果嚴重,無論當時還是如今,其意義也是積極的!

章文解意:

綜合前人無數寶貴治國理政的經驗!

有智慧的管理者按照“道”的無為原則輔佐君王的人,不依靠兵力來稱霸天下。

窮兵黷武這種事不僅不會帶來好處,反而會很快遭到報應。軍隊到過的地方,寸草不生,荊棘橫生。大戰過後,必定會有荒年。

善於用兵的人,只要達到救濟危難的目的就算了,不會以兵力強大來耀武揚威。

即使達到了目的,也不因此而自尊自大;即使達到了目的,也不因此而誇耀;即使達到了目的,也不因此而驕傲;即使達到了目的,也認為是不得已而為之;即使達到了目的,也不逞強。

事物壯大了,就會走向衰亡,這就說明它不符合於道;不符合於道的,就會很快走向敗亡。

有智慧的聖人總是在備戰防備!從不主張主動戰爭!

第31章正文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 故有道者不處! 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 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 言以喪禮處之! 殺人之眾,以悲哀蒞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備註:

上一章老子指出了古之聖人從不主張戰爭的品德!闡明瞭老子反對戰爭的思想,告誡管理者,戰爭必有大凶之年!要注意用兵之道! 本章承啟上一章!老子以反戰的思想,告誡有智慧的管理者,兵器是不祥的東西!但是忍無可忍,必須要用的時候要注意方式方法!在獲取勝利時不要逞強!對於戰爭中死去的人,要真心表示哀傷痛心,對於在戰爭中死去的人,無論是敵是友,都要妥善安置死者!

章文解意:

綜合前人無數治國的經驗,兵器啊,是不祥的東西,人們都厭惡它,所以有“道”的人不主動使用它。 君子平時居處就以左邊為貴而用兵打仗時就以右邊為貴。把和平和戰爭之理分忻的透徹!對於戰與不戰,一定要有心中明白! 兵器這個不祥的東西,不是君子所使用的東西,萬不得已而使用它,最好淡然處之,勝利了也不要自鳴得意,如果自以為了不起,那就是喜歡殺人! 凡是喜歡殺人的人,就不可能得志於天下。吉慶的事情以左邊為上,兇喪的事情以右方為上,偏將軍居於左邊,上將軍居於右邊,這就是說要以喪禮儀式來處理用兵打仗的事情! 戰爭中殺人眾多,要用哀痛的心情參加,打了勝仗,也要以喪禮的儀式去對待戰死的人! 所以綜合前人的經驗上善用兵者在於備戰!不主動挑戰!

第32章正文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 候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 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

備註:

前兩章老子闡明瞭歷代聖人治國,對於反戰與對待必須要的戰爭的無為思想! 這一章老子講出了無名,有名,知止三個概念!本章的有和無,不同於第一章所提出的有與無的概念!第一章的有與無是對於宇宙,道所用!而本章的無名和有名則是對大自然可見和不可預見規律所用! 本章,老子指出了前人上善的管理方法,立制度,定名分,設官職!告誡有智慧的管理者,不可過分要適可而止,這樣社會就不會引發極端的爭端和動亂!

章文解意:

道的世間萬物之理產生永遠是無名而質樸的,它雖然很小不可見,天下沒有誰能使它服從自己。天下無人能阻擋道的萬物共生之原理! 侯王如果能夠依照“道”的萬物共生原則治理天下,百姓們將會自然地歸從於它。 天地間陰陽之氣相合,就會降下甘露,人們不必指使它而會自然均勻。 治理天下就要建立一種管理體制,制定各種制度確定各種名分,任命各級官長辦事。名分既然有了,就要有所制約,適可而止,知道制約、適可而止,就沒有什麼危險了。 “道”存在於天下,就像江海,一切河川溪水都歸流於它,使萬物自然賓服。 所以有智慧的管理者,要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合適的規章制度和用人制度!時常適應萬物的變化,從而不繼改進!

第33章正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也! 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亡者、壽也!

備註:

上一章老子闡明瞭一個上善的治國管理者要懂得運用方式方法,要立制度,論功名,設官職! 本章承啟上一章,老子指出,上善的治國管理者知人與自知同樣重要!指出一個有能力的管理者,若能審視自己,堅定自己的生活信念,並且切實推行,就能夠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飽滿的精神風貌!

章文解意:

上善的管理者知道能瞭解、認識別人叫做智慧,能認識、瞭解自己才算聰明。 知道能戰勝別人是有力的,能剋制自己的弱點才算剛強的道理! 知道滿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堅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不離失本分的人就能長久不衰,身雖死而仍存於“道”的整體與萬物共生,才算真正的長壽。才算是永存的聖人!

第34章正文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 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 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慾,可名於小! 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 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備註:

本章是老子對道的作用,又一次階段性概括! 老子認為道生長萬物,養育萬物,使萬物各得所需,而道自身又不主宰萬物,完全順其自然! 老子結合前33章,從道的形成,再到探索道的方法與精神,以及聖人所要自身的修為!再一次告誡統治者們應該像"道"那樣達到"樸"的境界!

章文解意

道的整體能量,力量何其之大,廣泛流行,為萬物源源不息地提供各種能量。左右上下無所不到。 萬物依賴它生長而不推辭,完成了功業,辦妥了事業,而不佔有名譽。它養育萬物而不自以為主。 可以稱它為“小”,萬物歸附而不自以為主宰,可以稱它為“大”。正因為它不自以為偉大,所以才能成就它的偉大、完成它的偉大。 因此,有智慧的管理者始終不追求成為偉大者!而是始終堅持與萬物共成長,所以才能成為偉大者!

第35章正文

執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太! 樂與餌,過客止! 故道之出言,淡乎其無味也! 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也!

備註:

本章述說了道的作用和影響,老子指出道的作用和影響不可低估。他可以使天下的人們都向他投靠,而互不妨害,過上和平安寧的生活! 所以本章是老子對道的歌頌! 老子道德經闡釋宇宙,萬物,道的整體之理,是層層深入,由淺向深,便人逐漸感受道的偉大力量!

章文解意:

誰掌握了那偉大的“道”之規律,掌握了自然界生生不息的道理,普天下的人們便都來向他投靠,嚮往、投靠他而不互相妨害,於是大家就和平而安泰、寧靜。 各種享受和美好的食物,使過路的人都為之停步,用言語來表述大道,是平淡而無味兒的,看它,看也看不見,聽它,聽也聽不見,而它的造物能量,卻是無窮無盡的,再生的力量是無限制的!

第36章正文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 將欲弱之,必固強之; 將欲廢之,必固興之; 將欲取之,必固予之! 是謂微明!柔弱勝強! 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備註:

有人認為,這一章是老子講用兵的道理,我覺得道理沒那麼簡單,用兵是其一。 我覺得更多的是對外交和敵人的戰術性伐謀思想! 本章,老子以辯證法思想,談到若干對矛盾雙方相互轉化的問題。同時,以自然界的辯證法比喻社會現象以引起人們的警覺注意。

章文解意:

想要收斂它,必先擴張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加強它,想要廢去它,必先抬舉它,想要奪取它,必先給予它。這就叫做雖然微妙而又顯明,柔弱戰勝剛強。魚的生存不可以脫離池淵,國家的戰略利器不可以向人炫耀,不能輕易用來嚇唬人。

第37章正文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候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 鎮之以無名之樸,夫將不欲! 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備註:

本章是道德經中"道”的最後一章,老子把第一章提出的道整體概念,具體落實到他理想的社會和政治,自然無為當中! 老子闡明瞭統治者能按照道的整體規律來為政,順從自然,不妄加干涉,百姓們將會自由自在,自我發展! 本章老子結合前人數千年的經驗,忠告統治者們,如果可以遵從道的規律治國,不危害百姓,做到社會公平公正,就不會滋生更多的貪慾,他們的生活就會平靜,不會產生極端分化,社會就會和諧!

章文解意:

綜合前人數千年的治國理政經驗! 道的整體規律永遠是順任自然而無所作為的,卻又沒有什麼事情不是它所作為的。 管理者們如果能按照“道”的原則為政治民,萬事萬物就會自我化育、自生自滅而得以充分發展。 某個部分自生自長而產生貪慾時,我就要用“道”來鎮住它。用“道”的真樸來鎮服它,就不會產生貪慾之心了! 萬事萬物沒有貪慾之心了,天下便自然而然達到穩定、安寧。社會就會和諧,國家和百姓就會與道的整體,宇宙世間萬事萬物共生共長!

新時代《道德經》81章全篇註解

第38章正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面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

處其實,不居其華。

故去彼取此!

備註:

本章在道德經裡比較難於理解,老子認為道的屬性表現為"德”!凡是符合於道的行為,就是有德,反之就是失德!道與德不可分離,但又有區別,因為德有上下之分上,上德完全合符道德精神,適當在人世間的體現。道是客觀規律!

本人認為"德”是老子用於專門指人類的客觀規律!

章文解意

具備上善之品德的人不表現為外在的有德,因此實際上是有“德”;

具備“下德”的人表現為外在的不離失“道”,因此實際是沒有“德”的。

“上德”之人順應自然無心作為,“下德”之人順應自然而有心作為。

上仁之人要有所作為卻沒有回應他,於是就揚著胳膊強引別人。所以,失去了“道”而後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後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後才有“義”,失去了義而後才有禮。

“禮”這個東西,是忠信不足的產物,而且是禍亂的開端。所謂“先知”,不過是“道”的虛華,由此愚昧開始產生。

所以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於澆薄;存心樸實,不居於虛華。所以要捨棄澆薄虛華而採取樸實敦厚之美德!

第39章正文: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

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

候王得一以為天一正。其致之也,謂天無以清,將恐裂;

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

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

候王無以正,將恐蹶!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是以候王自稱孤、寡、不穀!

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

故至譽無譽!

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備註:

本章講道的普遍意義,前半段論述道的作用,天地萬物都源於道!是構成一切事物所不可或缺的要素!

後半段引向人間,忠告管理者們對待老百姓要從道的原則出發,常常要注意把自身的道德價值和名譽居於百姓的下方,要居於百姓的後方,要保持謙卑!忠告統治者們沒有老百姓為根本和基礎,就沒有高貴的統治者!

章文解意:

綜合前人無數寶貴治國理政的經驗!

往昔曾得到過道的:天得到道而清明;地得到道而寧靜;人得到道而英靈;河谷得到道而充盈;萬物得到道而生長;侯王得到道而成為天下的首領。

推而言之,天不得清明,恐怕要崩裂;地不得安寧,恐怕要震潰;人不能保持靈性,恐怕要滅絕;河谷不能保持流水,恐怕要乾涸;萬物不能保持生長,恐怕要消滅;侯王不能保持天下首領的地位,恐怕要傾覆。

所以貴以賤為根本,高以下為基礎,因此侯王們自稱為“孤”、“寡”、“不穀”!(忠告管理者們在百姓面前要常常處於謙虛)

這不就是以低下,謙卑為根本嗎!所以最高的榮譽無須讚美稱譽。不要求琭琭晶瑩像寶玉,而寧願珞珞堅硬像山石。

第40章正文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備註:

本章老子用極其簡練的文字,講述了道的運動變化法則,和道產生天下萬物的作用!

忠告有智慧的管理者,要順應道的規律,不要反其道而行而禍害自身!

章文解意:

循環往復的運動變化,是道的運動,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天下的萬物產生於看得見的有形質,有形質又產生於不可見的無形質。

第41章正文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

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夫唯道,善貸且成。

備註:

本章,老子引用了多句古人說過的話,列舉了一系列構成矛盾的事物雙方,表明了現象與本質的矛盾統一關係。指出矛盾彼此相異,相互對立又是相互依存。彼此具有統一性,從矛盾的觀點說明,相反相成是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

章文解意

上善之士聽了道的理論,努力去實行;中士聽了道的理論,將信將疑;下士聽了道的理論,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成其為道了。

因此古時立言的人說過這樣的話:光明的道好似闇昧;前進的道好似後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嶇;崇高的德好似峽谷;廣大的德好像不足;剛健的德好似怠惰;質樸而純真好像混濁未開。最潔白的東西,反而含有汙垢;最方正的東西,反而沒有稜角;最大的聲響,反而聽來無聲無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沒有形狀。道幽隱而沒有名稱,無名無聲。

只有遵循“道”的規律,才能使萬物善始善終,自身與萬物生生不息!

第42章正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

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備註:

這一章前半部分講的是老子對於宇宙的生成論!老子所說的"一,二,三”是指道創生萬物的過程!

下半段是告誡有智慧的管理者,王公貴族們要時刻以謙卑,謙虛的基礎!

章文解意:

道生陰陽,陰陽使宇宙混成為一,混成之一又呈現形態分化,形態分化形成各類群體,各類群體因個體的相互獨立而形成各具體存在。各具體存在都以其所具的陰德而保有現實的陽祿,它們因渾融於道而相諧和。

人所最嫌惡的,就數孤弱、無助、不謙虛,而王公卻用這些作為對自己的稱呼。所以,對各種具體存在來說,有時會因減損而增益,有時會因增益而減損。別人的教訓,我也作為教訓:強行霸道的人總不得好死,我將引以為戒鑑。

第43章正文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備註

本章老子指出,最柔弱的東西里面累積著人們看不見的巨大力量,是最堅強的東西,無法阻擋。水是最柔的東西,但它卻能夠穿山入地,所以老子以水來比喻柔能勝剛的道理!

章文解意

天下最柔弱的東西,騰越穿行於最堅硬的東西中;無形的力量可以穿透沒有間隙的東西。我因此認識到“無為”的益處。聖人無為中立不言的教導,“無為”的益下,普天下少有能趕上它了!

第44章正文

名與身孰親?

身與貨孰多?

得與亡孰病?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備註

本章老子是講人之尊嚴,指出人要自重,自愛。以名舉和貨物與人的自身價值對比,也是要人自重自愛。

闡明人要貴生自重,對待名利,要適可而止,知足常樂,這樣才可避免遇到大患!奮不顧身,爭名逐利,則必然會落得身敗名裂之可悲下場!

章文解意

有智慧的聖人懂得如何衡量聲名和生命相比哪一樣更為親切!生命和貨利比起來哪一樣更為貴重!獲取和丟失相比,哪一個更有害!

會懂得知道過分的愛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價;過於積斂財富,必定會遭致更為慘重的損失。

所以說,懂得滿足,就不會受到屈辱;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遇見危險;這樣才可以保持住長久的平安。

第45章正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衝,其用不窮。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靜勝躁,寒勝熱。

清靜為天下正。

備註

本章老子以抽象的形式描繪了上善的聖人應該具有的人格形態!

用若缺,若衝,如詘,如拙,如訥的外在表現,指出一個完美的人格,不在外形上,應該體現在生命的含藏內收之中!

章文解意

最完滿的東西,表視好似有殘缺一樣,但它的作用永遠不會衰竭;

最充盈的東西,好似是空虛一樣,但是它的作用是不會窮盡的。

最正直的東西,好似有彎曲一樣;最靈巧的東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辯才,好似不善言辭一樣。清靜克服擾動,賽冷克服暑熱。清靜無為,內斂謙卑才能統治天下。

第46章正文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備註

本章老子告誡有智慧的管理者,戰爭的起因大半由於侵略者的野心勃勃,不知足,不知止,結果侵入別國,傷人性命帶來無窮的災難!

忠告為政者應當收斂的侵略的意欲,指明統治者貪念多欲,胡亂戰爭生事的危害。

本章再次辯證了老子的反戰思想!

章文解意

綜合前人數千年無數寶貴的經驗。

治理天下合乎“道”,就可以作到太平安定,把戰馬退還到田間給農夫用來耕種。治理天下不合乎“道”,連懷胎的母馬也要送上戰場,在戰場的郊外生下馬駒子。

最大的禍害是不知足,最大的過失是貪得的慾望。知道到什麼地步就該滿足了的人,永遠是滿足的。

第47章正文

不出戶,知天下;

不窺牖,見天道。

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備註

本章也是前人多對老子的感官,唯心主義多有爭議的一章!有人認為老子是徹頭徹尾的唯心主義者,認為老子並不輕視實踐所獲取的感性知識,只是誇大了理性認識的作用!

對此,我並不認同!

首先想要理解這一章,我們就要先回顧老子的無為的思想!老子無為思想行不言之教!要做到中立無為,必須先認清楚高與低,輕與重,多與少,,,,等等的哲理!

章文解意

有智慧的管理者不出門戶,就能夠推知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可以認識日月星辰運行的自然規律。他向外奔逐得越遠,他所知道的道理就越少。

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有智慧的聖人保持無為中立,以身作則行不言之教!一切用數據來表明差距!以得亡人來辨別對錯!以高低來說明尺度,,,,

因為聖人以身作則,懂得事物,他就會分辨,不懂的事物,他並不作出回應!

所以,有“道”的聖人不出行卻能夠推知事理,不窺見而能明瞭“天道”,不妄為而可以有所成就。

有智慧的管理者會與時俱進,不會滿足自身一時的成就,始終堅持無為的探索精神,與萬物共盡退!

第48章正文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

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備註

本章老子講為學與為道的問題,為學是求外在的經驗知識,經驗和知識越累積越多!為道是透過直觀體悟,把已經把握的事物和未分化的狀態,自身虛靜的心境,不斷的去除私慾妄見,使人日漸反覆歸真,最終達到無為的境界!

章文解意

求學的人,其情慾文飾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把學到的知識用於自身虛靜的心境,其情慾文飾則一天比一天減少。減少又減少,到最後以至於“無為”的境地。如果能夠做到無為,即不妄為,任何事情都可以有所作為。治理國家的人,要經常以不騷擾人民為治國之本,如果經常以繁苛之政擾害民眾,那就不配治理國家了。

第49章正文

聖人常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

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備註

這一張老子是表達前人執著的上善的政治思想!老子認為,理想的執政者沒有私心,以百姓之心為心,使人人守信,向善!

老子把以道治天下的希望託給一個理想的聖人管理者,希望在他的治理下,人人都回復到返璞歸真的狀態,個人認為老子的見解是很有進步意義的!

章文解意

上善的聖人管理常常是沒有私心的,以百姓的心為自己的心。

對於善良的人,我善待於他;對於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這樣就可以得到善良了,從而使人人向善。對於守信的人,我信任他;對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這樣可以得到誠信了,從而使人人守信。有道的聖人在其位,收斂自己的欲意,使天下的心思歸於渾樸。

百姓們都專注於自己的耳目聰明,有道的人使他們都回到嬰孩般純樸的狀態。

第50章正文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

死之徒,十有三;

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備註

這一章講兩種養生之道,一種是因為營養過剩,驕奢淫逸,故而短命夭折!

一種是因為行動不慎而造成死亡!

章文解意

人始出於世而生,最終入於地而死。

屬於長壽的人有十分之三;屬於短命而亡的人有十分之三;人本來可以活得長久些,卻自己走向死亡之路,也佔十分之三。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奉養太過度了。

有智慧的人善於養護自己生命的人,在陸地上行走,不會遇到兇惡的犀牛和猛虎,在戰爭中也受不到武器的傷害。犀牛於其身無處投角,老虎對其身無處伸爪,武器對其身無處刺擊鋒刃。

為什麼會這樣呢?

上善的聖人,善於與萬物共生,始終保持無為中立不過度爭鬥,沒有過分的慾望,所以他沒有進入死亡的領域!

第51章正文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備註

老子在這章裡再一次闡明瞭"道"以無為的方式養生了萬物的思想。老子認為道生長萬物,德養育萬物。但道和德並不干涉萬物的生長繁衍,而是順其自然!

章文解意

道生成萬事萬物,德養育萬事萬物。萬事萬物雖現出各種各樣的形態,環境使萬事萬物成長起來。故此,萬事萬物莫不尊崇道而珍貴德。

道之所以被尊崇,德所以被珍貴,就是由於道生長萬物而不加以干涉,德畜養萬物而不加以主宰,順其自然。因而,道生長萬物,德養育萬物,使萬物生長髮展,成熟結果,使其受到撫養、保護。

生長萬物而不居為己有,撫育萬物而不自恃有功,導引萬物而不主宰,這就是奧妙玄遠的德。

第52章正文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襲常。

備註

本章,老子再次論述哲學上的認識論問題,老子認為,天下自然萬物的生長和發展有一個總的根源。人類應該從萬物中去追溯這個總根源,把握原則!

老子認為,人類認識天下萬物,但不能離開總根源,不要向外胡亂奔逐,否則會迷失自我。在探索道的規律過程中,要除去私慾和偏見的屏障,以真正把握事物的本質以及規律!

章文解意

天地萬物本身都有起始,這個始作為天地萬物的根源。如果知道根源,就能認識萬物,如果認識了萬事萬物,又把握著萬物的根本,那麼終身都不會有危險。

塞住慾念的孔穴,閉起慾念的門徑,終身都不會有煩擾之事。如果打開慾念的孔穴,就會增添紛雜的事件,終身都不可救治。能夠察見到細微的,叫做“明”;能夠持守柔弱的,叫做“強”。

懂得運用其光芒,返照內在的明,不會給自己帶來災難,這就叫做萬世不絕的“常道”。

第53章正文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

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徑!

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謂盜竽!

非道也哉!

備註

本章老子描述了部分無道的前人,給社會的帶來的黑暗和統治者給人們帶來的深重災難!尤其是暴君憑藉權勢和武力,對百姓任意橫行,搜刮榨取,終日荒淫奢侈,過著腐朽糜爛的生活,而下層民眾卻陷幹飢餓狀況,農田荒廢,倉庫空虛這種情況,老子把這一樣的統治者叫做"盜誇”!

章文解意

假如我稍微地有了認識,就堅定的在大道上行走,唯一擔心的是害怕走了邪路。

大道雖然平坦,但人君卻喜歡走邪徑。朝政腐敗已極,弄得農田荒蕪,倉庫十分空虛,而人君仍穿著錦繡的衣服,佩帶著鋒利的寶劍,飽餐精美的飲食,搜刮佔有富餘的財貨,這就叫做強盜頭子。這是多麼無道啊!

第54章正文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備註

本章老子講道的功能,德給人們帶來的益處!

本章老子講明瞭修身立品的原則,方法和作用!老子指出,修身的原則是立身處世的根基,只有鞏固修身的根基,才可以立品,為家,為鄉,為天下,這就是道!指出了,這是唯一正確的認識"道”與"德"的方式和途徑!

章文解意

善於建樹的不可能拔除,善於抱持的不可以脫掉,如果子孫能夠遵循、守持這個道理,那麼祖祖孫孫就不會斷絕。

把這個道理付諸於自身,他的德性就會是真實純正的;把這個道理付諸於自家,他的德性就會是豐盈有餘的;把這個道理付諸於自鄉,他的德性就會受到尊崇;把這個道理付諸於自邦,他的德性就會豐盛碩大;把這個道理付諸於天下,他的德性就會無限普及。

所以,用自身的修身之道來觀察別身;以自家察看觀照別家;以自鄉察看觀照別鄉;以平天下之道察看觀照天下。前人有道的聖人怎麼會知道天下的情況之所以如此呢?就是因為用了以上的方法和道理。

第55章正文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

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

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備註

本章老子講的是為人處事的哲學,即"德"在人類身上的具體體現!以形象的比喻和抽象的道理,指出如果縱慾貪生,使氣逞強,就會遭殃,危害自己也危害別人!

老子用赤子來比喻具有深厚修養境界的人,能反回到嬰兒般的純真與柔和!

章文解意

道德涵養渾厚的人,就好比初生的嬰孩一樣純真!

毒蟲不螫他,猛獸不傷害他,兇惡的鳥不搏擊他。他的筋骨柔弱,但拳頭卻握得很牢固。他雖然不知道男女的交合之事,但他的小生殖器卻勃然舉起,這是因為精氣充沛的緣故。他整天啼哭,但嗓子卻不會沙啞,這是因為和氣純厚的緣故。認識淳和的道理叫做“常”,知道“常”的叫做“明”。貪生縱慾就會遭殃,慾念主使精氣就叫做逞強。事物過於壯盛了就會變衰老,這就叫不合於“道”,不遵守常道就會很快地死亡。

第56章正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備註

本章繼續前一章,重點講的也是和與合!

不過,這一張文字內涵很深,這就不僅僅指的是執政之人,而且也包括世間人們處事為人的人生哲理!

老子指出,人們要加強自我修養,排除私慾,不露鋒芒,超脫紛爭,不分親疏,厲害,貴賤以開闊的心胸,無為的心境去對待一切人和物,把人們一切的力量,合理的集中在一起,如此,天下便可以大和,大治!

章文解意

聰明的智者不多說話,該說的就說,該做的就做,而到處說長論短的人就不是聰明的智者。

塞堵住無必要嗜慾的孔竅,關閉住多餘嗜慾的門徑。不露鋒芒,消解紛爭,挫去人們的鋒芒,解脫他們的紛爭,收斂他們的光耀,混同他們的塵世,綜合他們的力量唯一,這就是深奧的玄同。

達到“玄同”境界的人,已經超脫親疏、利害、貴賤的世俗範圍,所以就為天下人所尊重。

第57章正文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

備註

本章老子結合前人上善的聖人之言,指出當時社會動盪不安,統治者依仗權勢,肆意橫行,為所欲為,造成天下民窮貧困,邦家昏亂,盜賊多有的混亂局面!

所以老子結合前人上善的治國理政的經驗,指出了正確的無為、好靜、無事、無慾的經過成功實踐的方案!

章文解意

以無為中立、正大光明,清廉之道去治理國家,以奇巧、詭秘的辦法去用兵,以無擾害人民而治理天下。

我怎麼知道是這種情形呢?前人數千年實踐根據就在於此:天下的禁忌越多,而老百姓就越陷於貧窮;人民的銳利武器越多,國家就越陷於混亂;人們的技巧越多,邪風怪事就越鬧得厲害;不與時俱進的法令越是多,盜賊就越是不斷地增加。

所以有道的聖人說,我無為純淨,人民就自我化育;我好靜,人民就自然富足;我無慾,而人民就自然淳樸。忠告管理者們做到自身光明正大,清廉自潔,政令要與時俱進!

第58章正文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備註

前面幾章論述德在政治,社會,人生方面的體現!

本章老子講的是政治,社會人生方面的辯證法!形象地說明了福、禍,這一對矛盾相方,相互轉化的關係,充分闡述了辯證的道理!

章文解意

綜合前人數千年的治國理政經驗!

政治寬厚清明,人民就淳樸忠誠;

政治苛酷黑暗,人民就狡黠、抱怨。

災禍啊,幸福依傍在它的裡面;幸福啊,災禍藏伏在它的裡面。誰能知道究竟是災禍呢還是幸福呢?它們並沒有確定的標準。正忽然轉變為邪的,善忽然轉變為惡的,人們的迷惑,由來已久了。

因此,有道的聖人方正而不生硬,有稜角而不傷害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刺眼。

第59章正文

治人事天,莫若嗇。

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

是謂根深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備註

本章老子講治國和與民養生的原則和方法!

老子認為,嗇就是這樣,精神上要注意積蓄,養護,厚藏根基,培槙共生的力量,真正做到精神上的愛惜!

只有積累雄厚的道德,有了道德,也就接近融合道的整體了,這就與聖人治國聯繫繫到一起了!

章文解意

綜合前人無數善於治國理政的經驗!

治理百姓與萬物共生和養護身心,沒有比愛惜精神更為重要的了。

愛惜精神,得以能夠做到早作準備;早作準備,就是不斷地積“德”;不斷地積“德”,就沒有什麼不能攻克的;沒有什麼不能攻克,那就無法估量他的力量!

具備了這種無法估量的力量,就可以擔負治理國家的重任。有了治理國家的原則和道理,國家就可以長久維持。國運長久,就叫做根深祗固,符合長久維持與萬物共生,生生不息之道。

第60章正文

治大國,若烹小鮮!

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

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備註

本章講的是治理大國的道理,治大國若烹小鮮,是老子最為傳領很廣的名言!

小魚很鮮嫩,用刀亂切,放在鍋裡頻頻攪動肉就碎了!

老子忠告國家的統治者們治理國家要像烹飪小鮮那樣,不要頻頻攪弄!

此外,老子是堅定的無神論者,在這一章講鬼神,是指出,鬼不會煩擾,傷害人的,治理國家的統治者就更不能傷害,煩擾,干擾人民!

章文解意

有智慧的管理者治理大國,好像煎烹小魚,需要有足夠的耐心和技巧。

用“道”治理天下,鬼神起不了作用,不僅鬼不起作用,而是鬼怪的作用傷不了人。不但鬼的作用傷害不了人,聖人有道也不會傷害人。

這樣,鬼神和有道的聖人都不傷害人,所以,就可以讓人民享受到德的恩澤。具有崇高品德的管理者是不會相信有鬼神,與懼怕鬼神的!

第61章正文

大邦者,低流也,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

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

故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大邦。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過欲兼畜人,小邦不過欲入事人。

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備註

本章老子講如何處理好大國與小國之間的關係!

表達了老子治國何處理國與國關係的政治主張,老子看來,國與國之間能否和平相處,關鍵在於大國,所以,一再提出大國要謙卑,不可以,因為強大從而欺壓,凌辱,侵略小國!

本章中仍有社會政治的辯證法思想,老子忠告有智慧的管理者,治理大國應該像江海,謙居於下,天下才能將和平相處,匯聚八方!

章文解意

作為大國的管理者,大國要像居於江河下游那樣,使天下百川河流交匯在這裡,處在天下雌柔的位置。雌柔常以安靜守定而勝過雄強,這是因為它居於柔下的緣故。

所以,大國對小國謙下忍讓,就可以取得小國的信任和依賴;小國對大國謙下忍讓,就可以見容於大國。所以,或者大國對小國謙讓而取得大國的信任,或者小國對大國謙讓而見容於大國。大國不要過分想統治小國,小國不要過分想順從大國,兩方面各得所欲求的,大國特別應該謙下忍讓。

第62章正文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備註

本章再一次宣揚道之好處和作用!老子再一次指出,清淨無為的道,不但是善人的法寶,還是不善良的人也必須保養的!

老子強調統一即和的思想,在處理國與國之間關係上的運用!也是在人際關係上的運用!

章文解意

“道”是蔭庇萬物之所,善良之人珍貴它,不善的人也要保持它。需要的時候還要求它庇護。美好的言辭可以換來別人對你的尊重;良好的行為可以見重於人。不善的人怎能捨棄它呢?

所以在天子即位、設置三公的時候,雖然有拱壁在先駟馬在後的獻禮儀式,還不如把這個“道”進獻給他們。自古以來,人們所以把“道”看得這樣寶貴,不正是由於求它庇護一定可以得到滿足;犯了罪過,也可得到它的寬恕嗎?就因為這個,天下人才如此珍視“道”。

第63章正文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備註

本章老子闡明無為而無不為的道理!老子反對以煩瑣苟刻的禁令去捆住人民的手腳,限制和擾亂百姓的生活!

想要有所作為,就必須順應自然的態度,必須以平靜的思想和行為對待生活,他提醒人們,注意做任何事情都是從小到大,由少到多,由易到難的!

章文解意

以無為的態度去有所作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處理事物,以恬淡無味當作有味。大生於小,多起於少。處理問題要從容易的地方入手,實現遠大要從細微的地方入手。

天下的難事,一定從簡易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一定從微細的部分開端。因此,有“道”的聖人始終不貪圖大貢獻,所以才能做成大事。那些輕易發出諾言的,必定很少能夠兌現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勢必遭受很多困難。

因此,上善的探索者與管理者總是看重困難,所以就終於沒有困難了。

第64章正文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備註

這一章是前一章的繼續,仍然是談事物發展變化的辯證法!

老子認為大做事物總是持於小的東西而發展起來的!任何事物的出現總有自身生成,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人們應該瞭解個過程,對於在這個過程中,事務有可能發生的禍患環節給予特別注意,杜絕禍患的產生!

同時老子也告誡人們,無論做什麼事情,都必須具有堅強的毅力,從小事做起,才能成就大事業!

章文解意

局面安定時容易保持和維護,事變沒有出現跡象時容易圖謀;事物脆弱時容易消解;事物細微時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發生以前就處理妥當;治理國政,要在禍亂沒有產生以前就早做準備。合抱的大樹,生長於細小的萌芽;九層的高臺,築起於每一堆泥土;千里的遠行,是從腳下第一步開始走出來的。有所作為的將會招致失敗,有所執著的將會遭受損害。因此聖人無所作為所以也不會招致失敗,無所執著所以也不遭受損害。人們做事情,總是在快要成功時失敗,所以當事情快要完成的時候,也要像開始時那樣慎重,就沒有辦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聖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難以得到的貨物,學習別人所不學習的,補救眾人所經常犯的過錯。這樣遵循萬物的自然本性而不會妄加干預。

無論做什麼事情都必須具有堅強的毅力,從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業!

第65章正文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樸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備註

本章強調,為政在於真樸!

老子呼籲人們揚棄世俗價值的紛爭,而返歸真樸!

本章也是世人以為老子主張實行愚民政策,其實老子所說的愚是真樸的意思,他不僅希望人民真樸,更要求統治者首先自我真樸!

章文解意

綜合前人數千年的理政治國經驗!

古代善於為道的人,不是教導人民知曉智巧偽詐,而是教導人民淳厚朴實。

人們之所以難於統治,乃是因為他們使用太多的智巧心機。所以用智巧心機治理國家,就必然會危害國家,不用智巧心機治理國家,才是國家的幸福。瞭解這兩種治國方式的差別,就是一個法則,經常瞭解這個法則,就叫做“玄德”。

玄德又深又遠,和具體的事物復歸到真樸,然後才能極大地順乎於自然。所以有智慧的管理者會不斷的培養人民和官員的道德修為!更自身追求無為的真樸!

第66章正文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聖人慾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備註

本章講的是不爭的政治哲理!

老子通過綜合歷史的經驗,指出了大國與小國和平相處的關係!講明瞭大者以為下的道理!

忠告大國管理者應該處下,居後,這樣才能對百姓寬厚,包容。就好像居處於下游的江海可以包容百川之水一樣!

章文解意

江海所以能夠成為百川河流所匯往的地方,乃是由於它善於處在低下的地方,所以能夠成為百川之王。

因此,聖人要領導人民,必須用言辭,行為對人民表示謙下,要想領導人民,必須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們的後面。

所以,有道的聖人雖然地位居於人民之上,而人民並不感到負擔沉重;居於人民之前,而人民並不感到受害。天下的人民都樂意推戴而不感到厭倦。

因為他不與人民相爭,有海納百川之量,所以天下沒有人能和他相爭!

第67章正文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備註

本章講的是道的原則,在政治,軍事方面的具體運用!

章文解意

天下人能說“我道”偉大,不像任何具體事物的樣子。正因為它偉大,所以才不像任何具體的事物。

如果它像任何一個具體的事物,那麼“道”也就顯得很渺小了。

我有三件原則執守而且保全它:第一叫做慈愛;第二叫做儉嗇;第三是無為中立,永遠處於適當的位置,不敢居於天下人的前面。有了這柔慈,所以能勇武;有了儉嗇,所以能大方;不敢居於天下人之先,所以能成為萬物的首長。現在丟棄了柔慈而追求勇武;丟棄了嗇儉而追求大方;捨棄退讓而求爭先,結果是走向死亡。慈愛,用來征戰,就能夠勝利,用來守衛就能鞏固。天要援助誰,就用柔慈來保護他。

第68章正文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備註

本章講的是從用兵的意義上,講戰略戰術的原則!

其中,老子的心意在於闡明上一章所講,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的道理!

老子指出上善的聖人不怒,不武,不逞強,不暴戾。在戰爭中要從不爭,不可嗜殺。

老子認為這是符合天道的,是古老的準則!

章文解意

綜合前人無數的治國與用兵之道!

善於帶兵打仗的將帥,不逞其勇武;善於打仗的人,不輕易激怒;善於勝敵的人,不與敵人正面衝突;善於用人的人,對人表示謙下。這叫做不與人爭的品德,這叫做運用別人的能力,這叫做符合自然的道理。

這些都是前人用兵的實踐真理!是極為上善的用兵之道!

第69章正文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無兵。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備註

本仍是從軍事學的角度,談以退為進的處世哲學!

老子指出,戰爭應以守為主,以備戰取勝,不戰而屈人之兵!

既表明了老子反對戰爭的思想,也表明了老子處世哲學的退守,居下的原則!

本章與前兩章相呼應!

章文解意

前人善於用兵的人有這樣的取勝經驗,曾經這樣說,“我不敢主動進犯,而採取守勢;不敢前進一步,而寧可後退一尺。”這就叫做雖然有陣勢,卻像沒有陣勢可擺一樣;雖然要奮臂,卻像沒有臂膀可舉一樣;雖然面臨敵人,卻像沒有敵人可打一樣;雖然有兵器,卻像沒有兵器可以執握一樣。

禍患再沒有比輕敵更大的了,輕敵幾乎喪失了我的“三寶”。所以,兩軍實力相當的時候,悲痛的一方可以獲得勝利。

哀兵必勝,驕兵必敗!這是千古兵家奉行的法則!

第70章正文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

夫惟無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則我者貴!

是以聖人被褐懷玉!

備註

老子的思想與哲理就是以人類行為,作為根源性的探索,對世間事物作根本性認識!然後以簡樸的文字說出簡單的道理!文字固然簡樸,道理固然單純,內涵卻很豐富!

章文解意

其實我的主張很容易理解,也很容易實行!

天下的人沒有不能夠理解的,可是能真正貫徹實行的人不多!

我的主章都是有根本源的。我要求做的事也是有前人寶貴的經驗和依據的!

由於人們不懂得道,所以不能理解我!

理解我的人太少了,能效法我的人更為難得!

因此,聖人雖然懷著美好的才能,卻過著貧賤的生活,猶如身穿粗布衣而懷揣美玉一般!

(根據歷史的理解,本章是老子對於封建統治者所信奉迷信的一種感嘆!)

老子其實是忠告封建統治者要時常科學勤於探索和理解道的規律,不要信奉鬼神之歪理!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幸福是奮鬥出來的!

第71章正文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備註

本章是就不知的態度來說的!有些人只看到了事物的表面,便以為洞悉事物的真相。或一知半解,強不知以為知!

這在求知的態度上欠缺真誠,所以犯了謬妄的病!有道的人之所以不被視為謬妄,是由於他能不斷做自覺和自省的工作,能懇切地探尋不知的原因和根源。在不瞭解一件事之前,不輕易斷言,在求知的過程中能做到心智上的真誠!

章文解意

上善的智慧者知道自己還有所不知,這是很高明的。

不知道卻自以為知道,這就是很糟糕的。

有道的聖人沒有缺點,因為他把缺點當作缺點。正因為他把缺點當作缺點,所以,他沒有缺點!

第72章正文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備註

本章著重講統治者要有自知之明,反對採取高壓政治!反對肆無忌憚的壓榨百姓!

老子指出,老百姓一旦不畏懼統治者的殘暴統治,那麼可怕的反暴力鬥爭就要發生了!

老子忠告統治者自知,自愛,拋棄自見和自貴,這樣就不會遭到人民的反抗!

章文解意

綜合前人寶貴的治國理政經驗!

當人民不畏懼統治者的威壓時,那麼,可怕的禍亂就要到來了。

不要逼迫人民不得安居,不要阻塞人民謀生的道路。

只有不壓迫人民,人民才不厭惡統治者。因此,有道的聖人不但有自知之明,而且也不自我表現;有自愛之心也不自顯高貴。

所以要捨棄後者自見、自貴,而保持前者自知、自愛!

第73章正文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

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

是以聖人猶難之。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應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備註

本章主要講人生哲學!第一場意思是,柔弱勝堅強。第二層意思是,天道自然。這兩層意思之間是相互溝通的!

老子指出,兩種不同的勇,會產生兩種不同的結果,一則遭害,一則存活!自然界的萬事萬物,只要依照自然的規律變化和發展,就會有好的結果,不會有什麼缺失!

章文解意

有智慧的人,要懂得判斷自身的需要!

勇於堅強就會死,勇於柔弱就可以活,這兩種勇的結果,有的得利,有的受害。天所厭惡的,誰知道是什麼緣故?有道的聖人也難以解說明白。

自然的規律是,不鬥爭而善於取勝;不言語而善於應承;不召喚而自動到來,坦然而善於安排籌劃。

自然的範圍,寬廣無邊,雖然寬疏但並不漏失。

有智慧的管理者始終保持無為,純潔!這樣就會領悟自身的需要,不會失去自我!

第74章正文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希有不傷其手者矣。

備註

這一章講老子的政治與法治主張,老子認為,殘暴的統治者司行苛政和酷刑,濫殺百姓,壓制民眾!其結果是,一旦人民受不了,就不會畏懼死亡!

章文解意

善良的人民不畏懼死亡,不能用死亡嚇唬他們!

假如人民真的畏懼死亡的話,對於極端為非作歹的人,我們就把他抓來,經過法制的審判,有專人殺掉。誰還敢為非作歹?

如果經常有專管殺人的人去執行殺人的任務,代替專管殺人的人去殺人,就如同代替高明的木匠去砍木頭,那代替高明的木匠砍木頭的人,很少有不砍傷自己手指頭的。

法律要公平,不要有人假置法律,濫用私刑!長期下去,這樣子就會給人們與社會帶來大禍!管理者與統治者也會自傷自己!

第75章正文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備註

這一章,老子對前人個別繁重的經濟剝削進行指責!老子認為,寬容的政治比暴虐的政治要高明得多!這是因為,一旦人民不畏懼死亡而進行反抗,為求生存而暴動,那樣統治者日子就不好過了!

章文解意

綜合前人寶貴的治國理政經驗!

人民所以遭受饑荒,大部分的緣由,就是由於統治者吞吃賦稅太多,所以人民才陷於飢餓。人民之所以難於統治,是由於統治者政令繁苛、喜歡有所作為,所以人民就難於統治。人民之所以輕生冒死,是由於統治者為了奉養自己,把民脂民膏都搜刮淨了,所以人民覺得死了不算什麼。

只有不去過分追求生活享受的人,才比過分看重自己生命的人高明。

第76章正文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備註

這一章老子以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反覆說明一種觀點,柔弱勝剛強!從直觀的認識角度看到了人出生之時,身體是柔弱的,死了以後就變得堅硬了。草木初生知識也是柔弱的,死了以後就變得枯槁。這種直觀的,經驗的認識,可以說是老子處弱,貴柔思想的認識論之根源!

章文解意

人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柔軟的,死了以後身體就變得僵硬。草木生長時是柔軟脆弱的,死了以後就變得乾硬枯槁了。

所以堅強的東西屬於死亡的一類,柔弱的東西屬於生長的一類。

因此,用兵逞強就會遭到滅亡,樹木強大了就會遭到砍伐摧折。凡是強大的,總是處於下位,凡是柔弱的,反而居於上位。

有智慧的管理者,上善若水,永遠處於柔弱!

第77章正文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備註

這一章老子是講平等與均衡的社會理想!老子把自然界保持生態平衡的現象歸之於,損有餘而補不足!因此,他要求人類社會也應當改變損不足以奉有餘的不合理,不平等的現象!體現了他的社會財富平均化和人類平等的觀念!

章文解意

自然的規律,不是很像張弓射箭嗎?弦拉高了就把它壓低一些,低了就把它舉高一些,拉得過滿了就把它放鬆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補充一些。

自然的規律,是減少有餘的補給不足的。可是極端不平等社會的法則卻不是這樣,要減少不足的,來奉獻給有餘的人。那麼,誰能夠減少有餘的,以補給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

因此,有道的聖人這才有所作為而不佔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他是不願意顯示自己的賢能。

有智慧的管理者,均勻的,平等的分配社會的財富,達到萬物可持續發展,這是天道之正德!

第78章正文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

備註

本章以水為例,說明柔可以勝強,柔可以勝剛的道理!

水錶面上軟弱無力,卻有任何強大力量都不能抵擋的力量!

這是老子的辯證法思想!

章文解意

遍天下再沒有什麼東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堅克強卻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勝過水。弱勝過強,柔勝過剛,遍天下沒有人不知道,但是很少有人能實行。

所以有道的聖人這樣說:“承擔全國的屈辱,才能成為國家的君主,承擔全國的禍災,才能成為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話,聽起來好像在反說一樣。因為有道的聖人與天下萬物共為一體共生!

第79章正文

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備註

本章老子指出為政者不可蓄怨於民,忠告管理者,不要激化與老百姓之間的矛盾,因為積怨太深,則難於和解!

章文解意

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還會殘留下殘餘的怨恨;用德來報答怨恨,這怎麼可以算是妥善的辦法呢?

因此,有道的聖人保存借據的存根,但並不以此強迫別人償還債務。有“德”之人就像持有借據的聖人那樣寬容,沒有“德”的人就像掌管稅收的人那樣苛刻刁詐。有德之人會讓仇怨得以在萌芽階段就可以和解,不積成大怨!

自然規律對任何人都沒有偏愛,永遠幫助有德的善人。

第80章正文

小國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

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至治之極。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備註

這是老子理想中的國家藍圖,是無數前人所追求的民風淳樸敦厚生活,沒有強取和暴力,沒有欺騙與狡詐惡行的世外桃源!

這也是老子忠告管理者們,人們心中所追求的理想家園!

章文解意

綜合數千來的治國理政經驗,人們所追求與嚮往的理想家園是這樣的:

國家雖然不大,民眾雖然不多。即使有各種各樣的器具,卻並不使用;使人民重視死亡,而不向遠方遷徙;雖然有船隻車輛,卻不必每次坐它;雖然有武器裝備,卻沒有地方去佈陣打仗;使人民再回復到遠古結繩記事的自然狀態之中。國家治理得好極了,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適,過得快樂。

國與國之間互相望得見,雞犬的叫聲都可以聽得見,因為富裕的程度,連雞犬之聲都可以互相聽見,人民從生到死,也可以自給自足,很少需要別人的施捨與幫忙,自然也很少互相往來。因為人人平等,家家富裕!能夠各自滿足各自的需要!

第81章正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備註

本章是道德經最後的一章,老子忠告世人要誠實,訥言,專精!

勉勵管理者,人們要利民而不爭!

章文解意

真實可信的話不漂亮,漂亮的話不真實。善良的人不巧說,巧說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識的人不賣弄,賣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識。

聖人是不存佔有之心的,而是盡力照顧別人,他自己也更為充足;他盡力給予別人,自己反而更豐富。自然的規律是讓萬事萬物都得到好處,而不傷害它們。聖人的行為準則是,做什麼事都學會自己創造,首先想到利於別人,都不跟別人爭奪!

新時代《道德經》81章全篇註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