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幾千的人,到底要不要買房?


月薪幾千的人,到底要不要買房?


前幾天我在分享資產和負債的概念時,有朋友問我:


我有一個親戚,本來房子沒有貸款。後來欠債幾十萬,還不起,要賣房。所得房款,一半用來抵債,一半用來買房。親戚說:負債都是每個月要還,不如賣了房子,重新供自己的房子。


這位朋友問:像親戚這種情況,月薪才幾千,一大家子還要還房貸,難道租房不是更好嗎?親戚這樣做,值不值呢?


蘇啦咚說:


親戚負債沒有錢還,雖然可以每個月分期還債,帶利息肯定比銀行的還貸利息高。欠債還錢,天經地義。她無資還債,能夠賣房,先把債務還掉,說明親戚還是很守信用的人,有契約精神的人。畢竟耍賴的人不少,沒有信用的人,也該享受黑名單的待遇。


守信用的人,才能不斷贏得信賴,贏得機會,比如後來買房申請貸款的機會。


親戚把房子買了還債,那麼多對她來講,重新買房,是剛需。重新買的房子,第一,從長遠來看,會隨著通貨膨脹而升值;第二,能給孩子提供學位;第三,能幫助享受到戶口和配套的福利;第四,能給家人帶來安定感,給家人創造在一個房子裡自由裝點、自由生活的幸福感;第五,長期能抵抗不斷上漲的房租。所以,這套房子雖然抵押了好幾成,揹負著幾十萬甚至幾百萬的負債,但仍然屬於值得長持的資產。


月薪幾千的人,到底要不要買房?


在中國房市熱了近二十年的情況下,仍然有不少人不認為結婚需要買房,不認為一家人需要買房。所以,親戚能夠再次買房,給家人創造安定感和幸福感,守住一份穩定的房產經濟,是對家人負責任的體現。


關於工資和房款的關係,雖然她月薪只有幾千,但是她能辦理好買房抵押貸款,說明在財務審核上能夠通過銀行的資質與風險評估,說明她有能力供房。


別看她目前舉全家之力供房,但是換一個角度,如果她現在沒買房,當她以後存到錢了,經濟雄厚了,她還是需要買房,既然能夠早買,為什麼不早上車呢?


反過來講,她現在重新買了房子,有了按揭,有壓力,有動力,有責任感,全家人齊心協力還房貸,接下來二三十年的一大部分財富都會流入房產。如果她沒有買房,租房度日,她和家人的錢,也會被其他瑣事所消耗散光。


而租房生活,房租年年漲,三年城東,三年城西,二三十年過去了,房租花了不少,房子始終不屬於自己。


供房卻不同,在二三十年的房貸+利息總量是變化不大的,均攤到每個月的房租是比較固定的。我們相當於花了比房租多一點的錢,二三十年以後卻得到了一套完全屬於自己的房子。


除了考慮租房和供房的差別,還要考慮通貨膨脹的因素。


就算不考慮近二十年的房產熱,哪怕放眼人類發展的全程,人類人口在增加,創造的財富總量一直在增加,通貨膨脹一直存在。


十幾年前,月薪2500的人,揹負20萬房貸,月供1500,感覺壓力很大。但是伴隨著通貨膨脹,現在工資爬到五六千,甚至七八千了,房子增值到近百萬,回頭再看月供1500,真的好白菜啊。


所以,綜合家人幸福感、房子權益、通貨膨脹來看,剛需群體首選買房,是很值得的事情。


假如我在B市區工作,A地方買房收益比較高,我有能力有資質在A地買,那麼我在A買,租出去,在B地方租房住。


或者,我在B地方住,我買不起B房,我可以先將就在C地上車。等過幾年條件好了,再換房。


如果你一直等啊等啊,等到你能在B上車了,你發現B的房價翻了三倍,首付翻了3倍,工資並沒有翻三倍。


這是我一位在某銀行工作的朋友的買房的血淚史。


結果挑三揀四,想要等有錢一次到位。5年過去了,房價漲了好幾百,本來能在廣州二環買,現在只能在五環六環買了。


綜上,還沒買房的剛需族,晚上多看房似錦學習看房要注意的點,白天多看房,多踩盤,提前瞭解房子和配套,順便給自己的工作加多點動力,爭取早日上車。


以上就是今天要分享的買房內容。大家可以進我的社群,看啦咚日常打雞血。


月薪幾千的人,到底要不要買房?

月薪幾千的人,到底要不要買房?

月薪幾千的人,到底要不要買房?

月薪幾千的人,到底要不要買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