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獨立?99%父母做錯了這件事


孩子不獨立?99%父母做錯了這件事


01

當人生被安排,他是怎麼想的?

一年一度的高考志願填寫,正進行得如火如荼。

各大招生諮詢平臺都能看到父母們焦慮緊張的身影:

請問老師,我孩子填哪一個學校前途更好?
我孩子考了XXX分,能填你們學校的XXX專業嗎?
……

不同的場合,熟悉的對話,關鍵詞往往圍繞著“就業”、“前途”、“專業”等等。

作為某大學招生老師的一員,這些年來,儘管各大媒體都在宣傳將選擇權適當還給孩子,但我在現場仍鮮少看到孩子的身影。

作為“主角”的高三考生,他們真正想的是什麼?想讀什麼專業?未來想過怎樣的生活?

父母們極少關心,或者根本無暇過問。

高考生們的內心呼喊變成微茫的聲音,或許偶爾出現在網絡各種求助信息裡:

家長干涉我的志願填報,我該怎麼辦?

我應該如何面對“被安排”好的人生?

或許偶爾出現在新聞案例裡:

母親干涉孩子填志願,孩子畢業後向其控訴:都是你的自私毀了我!

遵從父母想法,在不喜歡的學校讀著不喜歡的專業,我痛苦了四年……

被忽略的訴求,被壓抑的渴求,和不能自主選擇的痛苦,當時也許不能馬上呈現,卻會以一種發酵的方式在心裡醞釀。

上大學後,在學校心理諮詢中心,學生們流著眼淚哭訴:儘管已年滿18歲,到了應該獨立的年紀,卻仍逃不開父母的遠程控制,內心痛苦不堪。

乃至多年以後,當他們離開校園,需要獨立面對這個世界,那種懊惱仍會如影隨形:當初沒有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現在的人生我能經營好嗎?

孩子不獨立?99%父母做錯了這件事


02

世上最恐怖的愛,是你以愛之名綁架我

很多父母看到這裡,也許會感到難以理解:

孩子還小懂什麼,我們不替他做決定怎麼行?
我這是愛孩子,怎麼變成了干涉和強迫?
這個社會競爭太激烈了,只由著他興趣來,以後找不到工作怎麼辦!
……

誠然,相對於孩子來說,父母的人生經驗更豐富,判斷更精準,選擇更合理,為了規避很多不必要的彎路,有時候給孩子建議也無可厚非。

但不可取的,是父母將“我是為你好,你得聽我的”的思維方式用到極致,認為自己關心孩子,所以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對的。

無論是孩子的學習交友,還是戀愛擇偶,都要求孩子按自己的意志來選擇,從不問孩子的想法與感受。

當孩子還小,不會分辨,也還沒力量抗爭,父母的這種行為很有用,也很省事。

然而隨著孩子長大,當孩子渴望獨立和遠離,父母還想控制孩子的選擇和掌管孩子的人生,就很不應該了。

前不久有個新聞,說的是重慶沙坪壩一女子欲跳河,原因是其女兒高考成績很好,極有可能上北大,普通家長聽到這個消息肯定會很開心。

然而,女兒填寫志願時不聽她的話,一心只想離開這個家,她感到沮喪和憤怒,就想用輕生來脅迫她改志願。

被大家熱議的綜藝節目《我家那小子》中的朱雨辰媽媽,她為兒子奉獻得沒了自我,卻被全網diss是可怕的母愛,朱雨辰39歲,是他母親憑實力讓他單的身。

這樣的方式,真的是愛嗎?

孩子不獨立?99%父母做錯了這件事


03

被你以死威脅的日子,我早已死過無數次

心理學有一個詞語,叫做“非愛行為”,即以愛的名義,對最親近的人進行的非愛性掠奪。

這種行為,是一種強制性控制,是對他人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最直接的侵犯。

放在父母和孩子身上,當父母打著愛的旗號,一次次剝奪孩子選擇的權利,折斷的是孩子的翅膀,阻礙的是孩子的獨立,毀滅的是孩子的人生。

韓劇《漢莫拉比小姐》裡講述了一個案例:

李永秀父母對他的事情橫加干涉,他從小到大在父母的期望在成長。包括他明明喜歡文學,卻因為不想讓父母失望,而選擇了自己最為不擅長的法律。

後來他一味順從所有人的意願,讓自己揹負了沉重的壓力,最終在公司的各種“侮辱”和父母的萬般“關心”下走向了重度抑鬱症,雖然沒有自殺成功,但是整個人生也被毀了。

網上有個名叫“父母皆禍害”(ANTI-PARENTS)的小組,裡面很多人分享了自己成長過程中被父母控制的例子,乃至多年以後仍不能原諒和釋懷。

有個女孩說,被父母掌控的人生讓她感到窒息。但她無法放棄,也不能嫌棄。如果選擇逃避,會換來更多的責罵。

“爸爸媽媽,你們不知道的是,被你們以死威脅的日子,我早已死過無數次。”

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替孩子發出疑問和吶喊:“為什麼我們一生下來,父母就幫我們決定我們長大要做什麼,卻從來沒人問我們想做什麼。”

可悲的是,父母們卻往往不自知,即使孩子反抗和哭訴,也不太願意反省。

孩子不獨立?99%父母做錯了這件事


04

父母的態度,最令我心寒

我有一位遠方表親,結婚不到半年就離婚了。

她說,父母只要我聽話,從來沒有問過我過得開不開心,對待我的感情也一樣。

我交第一個男朋友,他們覺得對方條件不好,不看人品就反對。在我眼裡,雖然他學歷不高,但是為人上進,對我也很體貼。
但我父母各種威脅和施壓,最後我們被迫分手。 後來他們給我介紹相親對象,也只看中對方家境好。
結婚後我才發現,對方是個媽寶男,沒有主見,每次發生衝突都只維護他媽,一次我們吵得很厲害,他動手打了我,我頭也沒回就離開了他。”

“你知道我最傷心的是什麼嗎?”

她在電話裡跟我說,“不是離婚,而是我父母的態度。他們並不覺得自己需要改進,反而一起罵我,說我沒腦子,那麼多年書白讀了,基本的判斷力都沒有。”

我只能隔空給她勇氣,同時也慶幸,她開始為自己的權利而抗爭了。

雖然,這種撕裂的方式讓人慨嘆。

孩子不獨立?99%父母做錯了這件事


05

你懂事的樣子,真讓人心疼

對部分父母來說,把主動權交給孩子,放手讓孩子去選擇和承擔,內心很煎熬。

無奈的是,大部分的年輕人,也掙扎於滿足父母的期待與個人意願之間,無法真正享受心靈的自由。

這些年,我在高校從事心理諮詢工作期間,發現一個現象,孩子有時候其實比父母們更有思考更成熟,只是落到具體事情上,有很多無奈。

有這樣一位男生,父母都是公務員。因為家裡就他一個孩子,父母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他身上,一邊事無鉅細關心他,一邊宣揚為他付出的巨大心血,只要他不順著父母心意就會被指責和埋怨成“沒良心”。

到他上了大學,以為終於可以自由一點,卻是每天都要接到父母無數個電話,一旦漏接,他的班主任和同學都會輪番接到“電話轟炸”。

不僅如此,競選某個社團職位,他只是想嘗試一下,父母卻偏要多方諮詢和“打點”,讓他完全沒有發揮的空間,也被所有老師和同學看不起。

他說,我反抗過,但無奈的是我父母的情緒反映太過激烈,哭訴著“你是長大了就不再需要我們了嗎?”,讓他愧疚又心疼。

為了安撫父母的情緒,他只能假裝自己沒長大,但心裡卻極度壓抑。

朱雨辰不也是這樣嗎?曾反抗但無果,最終只能選擇向母親無奈妥協。

還有朋友分享了她的經歷,她從小到大都被媽媽安排各項事情,不能流露任何自主想法,否則會換來父母的哭訴與抱怨,久而久之,她就把真實的自己給藏起來了。

儘管已經工作並結婚,但每年回家卻不能表現出來:“我就是那個為了滿足他們精神需要,在家不怎麼做事的人。其實平時工作在外地,什麼都是自己做的,生活井井有條。可是,又能怎麼樣呢?總不能傷害他們的感受吧?”

孩子不獨立?99%父母做錯了這件事


06

當你追求完整自我,也就有了不控制他人的勇氣

無錫電視臺非常觀點中有一個說法,太強的控制慾其實也是一種軟弱,這表明,家長接受不了孩子的快速成長,又無法承認自己相對於時代的退化。

是的,那些想控制孩子的父母,通常都擁有不穩定的自我價值感。他們或需要通過掌控孩子的生活來體現自身權威,或在關注孩子的時候才能感受自身價值,說到底,都是缺乏穩固並且靈活的自我。

穩固並且靈活的自我(a solid,flexible self),這是美國心理學家David Schnarch提出的概念。

穩固的自我,即一個人具有非常穩定的自我價值感,且不因外界的否認或者質疑而有所改變。

靈活的自我,即一個願意不斷去探索新的可能性,並且讓自己不斷成長。

一個穩固並且靈活的自我,即我們一方面有著不受外界評價影響的穩定的自我價值感,另一方面,我們不會侷限自己的自我概念,能夠靈活的在不同的情形下表現和發展多面的自我。

在我看來,父母們需要修煉獨立人格,擁有完整並穩定的自我,就不需要從控制孩子的過程中來獲取價值感和成就感。

比如說,孩子小時候依賴我們,這讓我們感到自己很重要,可是當他們逐漸長大,有自己的想法了,我們就該勇敢放手,在和孩子彼此尊重和彼此成就中共建良好的親子關係。

斯科特·派克說,付出真愛的人,應該永遠把愛的對象視為獨立的個體,永遠尊重對方的獨立和成長。

當父母能修煉穩固並且靈活的自我,並且尊重孩子是獨立個體的事實,那麼就能真正迴歸到親子之愛的本質。

即是:

在孩子小的時候,我們給予他們呵護與陪伴,待他們長大,我們要學習和孩子分離,促進孩子獨立。

可以多給孩子一些選擇,啟發他們選擇的智慧,因為每一次勇敢選擇,每一個自主決定,都是培養獨立性的開始。

孩子不獨立?99%父母做錯了這件事


-End-

本文作者:許小貓,又名原心,高校教師,二孩媽媽,多平臺簽約作者。公眾號:奇思妙想許小貓(ID:xvxiaomao201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