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公轉的2.5億年內,地球的溫度環境會一直像現在這樣嗎?

明人34


您好,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太陽帶領太陽系其他物質以每秒250公里的速度圍繞銀河系中心運動,2.5億年轉一週,稱為一銀河年。以這個速度計算,太陽大約每1200年行走1光年。您的問題是地球的溫度會不會改變,我的回答是,看運氣。運氣好,沒什麼改變,運氣不好,不僅僅是溫度的問題,可能整個地球的面貌都會改變。

銀河系有4條物質極為濃厚的懸臂,而太陽的公轉會穿過它們,平均六千萬年在懸臂中,八千萬年在懸臂外。恐龍是在懸臂外滅絕的,而我們是在懸臂中誕生的,這或許讓我們對懸臂充滿好感。

或許懸臂中稠密的物質,使來自銀河系深處的超新星爆發或者其他大動盪,有所遮擋,有效的保護了我們。

其實地球的溫度變化,原則上只受太陽的影響,外來的影響只會破壞太陽系的平衡與穩定。即使太陽系離開銀河系,帶領地球和其他行星去往孤獨的宇宙深處,我們的環境也不會有什麼變化,只是看不見晚上的星星了。

所以,太陽圍繞銀河系中心運動,運氣不好,經過小行星隕石稠密的地帶,會給地球帶來災難性影響,甚至整個太陽系都有可能被黑洞捕獲,吞噬。如果沒有其他天體的破壞,那麼地球上的溫度,不會有什麼變化。




尋找未知


太陽系繞銀心公轉一圈的週期為2.5億年,它的方位與位置是變化的,當然地球的方位與位置也是變化的,故溫度環境隨之而變化,不是一直是這樣。


中承明


太陽的年齡應該是在46到48億年左右。剛由原始星雲聚集成的太陽處於原恆星階段,還沒有開始氫聚變,沒有現在這樣的光和熱。但這個階段不會持續太久,等太陽質量聚集到足夠大,就會啟動氫聚變,進入主序星階段。40億年前太陽應該進入主序星階段了,和現在應該差不多。

地球從46億年前形成後,由於隕石撞擊和內部放射性元素衰變,還處於高溫熔融狀態。地球表面花了幾億年才慢慢冷卻下來,形成了現在的地殼。估計40億年前的地球比現在熱多了,太陽的影響並不是主要原因。

因為太陽內部核聚變過程,太陽亮度隨著年齡增加而不斷上升,在過去46億年裡每一時間點的太陽亮度可以用一個簡單公式來估算。

代表過去的時間以10億年(Gyr)為單位, 和 分別代表太陽亮度在 以前和今天太陽亮度。比如說,40億年前 ,插入公式後得到 ,說明40億年前太陽亮度比今天低 26%。

如果把和現代一模一樣的大氣成分複製到40億年前的地球,地表平均溫度會降低到-30-40℃以下。但這和30-40億年前的地質記錄不符合,因為當時地表已經發展出了海洋和生態圈,怎麼說也得在>0℃。

地球在太古宙快速自轉時會減少全球雲覆蓋率和減弱冰雪反饋,再加上當時可能沒有大陸面積(海洋反照率0.06,大陸在0.2-0.4),使得當時地球整體反照率比現代低很多,所以地球系統可以吸收更多的太陽能量.

比FYSP難得多的是Early Mars Climate Paradox(早期火星氣候悖論?)。當時火星接受的輻射量甚至比傳統宜居帶允許的下限還低,然而地表卻有發達的河流、湖泊和海等複雜的水文系統,單純高 完全解釋不了的現象,必須要求其他大氣成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