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人生留點餘地,是一種大智慧

清代名臣曾國藩有這樣一番話:“福不享盡有餘德,勢不使盡有餘力,話不說盡有餘地,事不做盡有餘路,情不散盡有餘韻,心不用盡有餘量。”

他們用切身感受提醒我們,無論說話、做人、做事、處世,都要留有餘地。

餘地,就是在物與物之間,或人與人之間留有那麼一些空隙,而這個空隙就是餘地,無論你是給物還是給人留有這份餘地,其實就是在給自己留有更大的空間。

自然界裡的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餘地,雖然是一種空隙,卻宛如山水畫中的留白是經過淬鍊和沉澱的,簡單中更是蘊涵著無窮的深意。

在建築學上,有個特殊的名詞“伸縮縫”,意謂建築物體必須留一個伸縮的空間,以防空氣冷熱變化時,結構體收縮膨脹的需要。

給人生留點餘地,是一種大智慧


人與人之間、人與事之間,也需要留個若即若離的空間,避免關係緊張,造成摩擦,甚至產生裂痕。

人情之間能進能退,能得能捨,能大能小,能有能無;懂得留一些適當的空間給人,亦是一種大智慧。

1.進退之間,腳下留有餘地

話不可說絕,事不可做盡,今天不留餘地,明天山窮水盡。

《菜根譚》中有一句這樣的話:滋味濃時,減三分讓人食,路徑窄處,留一步與人行。

這句話告訴我們:留人寬綽,於己寬綽;與人方便,於己方便。

有一則寓言:獅子發現一隻小鹿,便兇狠的撲過去。小鹿撒腿就跑,不料在慌忙中,掉入一口井裡。

小鹿在井水裡拼命撲騰著,想跳到地面上來。獅子見狀便撿起一根木棍,趴在井邊,使勁的搗井中的小鹿,想置小鹿於死地。

小鹿逃生不得,情急之中緊緊的抱著了木棍,想抓住木棍爬上來。

獅子大為惱火,為了拉回木棍,它便把身子往前傾了傾,卻沒有想到身體失重,自己也一下子掉進了水井裡。

給人生留點餘地,是一種大智慧


凡事都不能把別人往死裡逼,而應有一顆寬容之心,得饒人處且饒人。如果做事太過分,只想把對手往懸崖下逼,那麼,先掉下懸崖的往往是你自己。

總之,世間事變化很多,無論做什麼事,說什麼話,都要給別人和自己留下餘地。

當你學會了給別人留有餘地,就等於給自己留下了退路,讓你在任何時候都能從容應對,進退自如。

俗話都說“給人以活路,給己一退路”,做人做事都應該為人為己留下後路,把目光放得長遠一些。

給他人留有餘地,我們自己也會有餘地;給別人面子,也是給自己面子。

進與退,需要辯證看待。一些看似光芒四射的進擊,很容易變成束縛心靈的枷鎖;一些看似孤寂無奈的後退,映照的卻是“人生看腳下,世事平常心”的豁達。

明朝高景逸有言:“臨事讓人一步,自有餘地;臨財放寬一分,自有餘味。”

對我們來說,日常言行中講一點“留餘”,進有度、退有則,就不難實現“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最終抵達“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的精神境界。

高高低低都是人生,走到高處時,留點餘地給低處,走到低處時留點餘地給高處,這樣的一生才會快快樂樂。是花始終要開放,是葉始終要鮮綠,留點餘地,你將是個明智的成功者。


給人生留點餘地,是一種大智慧


2.得失之間,心留餘地,天地自寬

責人不必苛盡,留三分餘地於人,留些度量於己。

戰國時,楚莊王賞賜群臣飲酒,他的寵姬作陪。日暮時燈燭被風吹滅了。

這時有一個人因垂涎於楚莊王美姬的美貌,加之飲酒過多,難以自控,便趁燭滅混亂之機,抓住了美姬的衣袖。

美姬一驚,奮力掙脫,並順勢扯斷了那人頭上的系纓,私下對楚莊王說要查明此事,並嚴懲此人。

莊王聽後沉思片刻,心想:“賞賜大家喝酒,讓他們喝酒而失禮,這是我的過錯,怎麼能為女人的貞節而辱沒將軍呢?”。

於是命令左右的人說:“今天大家和我一起喝酒,如果不扯斷系纓,說明他沒有盡歡。”於是群臣一百多人都扯斷了帽子上的系纓,待掌燈之後,大家繼續熱情高漲地飲酒,一直飲到盡歡而散。

過了三年,楚國與晉國打仗,有一個臣子常常衝鋒在最前邊,勇猛善戰,最後取得了勝利。

莊王感到驚奇,忍不住問他:“我平時對你並沒有特別的恩惠,你打仗時為何這樣賣力呢?”他回答說:“我就是那天夜裡被扯斷了帽子上系纓的人。”

正因為楚莊王給臣子留了餘地,才換來了下屬的忠心耿耿。留三分餘地給別人,就是留三分餘地給自己。

給人生留點餘地,是一種大智慧


任何時候都要記得給人生留點餘地,不冒進,不頹廢,不緊張,不鬆懈,得到時不沾沾自喜,失去時不鬱鬱寡歡,得失之間淡定從容。

留三分餘地給別人,就是留三分餘地給自己。在平時的工作與生活中,給別人留有餘地,同樣是一種可以幫你成功的美德。

3.取捨之間,身後留有餘聲

做事時給他人留點餘地,這既是為人之道,又是一種工作藝術。

一位著名企業家在作報告時,一位聽眾問:“你在事業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請問,對你來說,最重要的是什麼?”

企業家沒有直接回答,他拿起粉筆在黑板上畫了個圈,只是並沒有畫圓滿,留下一個缺口。

他反問道:“這是什麼?” 臺下的聽眾七嘴八舌地答道:“零”、“圈”、“未完成的事業”、“成功”。他對這些回答不置可否:“其實,這只是一個未畫完整的句號。

你們問我為什麼取得輝煌的業績,道理很簡單:我不會把事情做得太圓滿,就像畫個句號,一定要留下‘缺口’,讓我的下屬去填滿它。”

他既給自己的做法畫上一個功德圓滿的美好印象,也給後來者留下了更多發展開創的空間。

給人生留點餘地,是一種大智慧

古代人們圍獵捕獸時,有條規矩便是網開一面,只圍三面。這樣做,一來是為了保證獵物的繁衍生息,而不至於竭澤而漁;二來則是為了避免獵物因沒有出路而全力反抗,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預留退路,未思進,先思退。滿則自損,貴則自抑,這樣才能善保其身。

給自己留餘地,讓自己行不於絕處,言不至於極端,有進有退,在日後就更能機動靈活地處理事務,解決複雜多變的問題。

世事充滿變數,無論做什麼事都難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如果把話說得太滿,把事做得過絕,將來一旦發生了不利於自己的變化,就難有迴旋的餘地了。所以,在沒有絕對把握時,應該先給自己留條後路,以便進退自如。

曾國藩篤信“留一分餘地,可迴轉自如。不留餘地,則易失之於剛,錯而無救”,成為修身齊家的典範。身後有餘褒,歷史有迴響。取捨之道,又何嘗不指引著人間正道。

給人生留點餘地,是一種大智慧


對人留有餘地是不自誤,對事留有餘地是不自絕,對己留有餘地是不自滿。

留有餘地不僅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智慧。懂得留有餘地的人,眼光通常很長遠,深謀遠慮,做任何事情都從長計議。有道是,說得體的話,做得體的事,才能心高路遠,山高水長。

水滿則溢,月盈則虧,過猶不及,凡事皆如此,曾國藩說過:“人生的境界是花未開全月未滿”,這是一種從容淡定的心態,是一種通透頓悟的智慧,更是留有餘地的美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