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法制報

林區山大溝深,生活在林區的村民大多數憑藉體力成為附近工地上的主力軍,他們辛勤勞作只為養家餬口。然而,等到工程竣工,工頭卻玩起了失蹤,就連電話也不通了。農民工付出的苦累、流過的血汗換來的不是希望與安然,而是無奈與困惑、失望與氣憤。

前不久,白龍江林區法院的幹警偶然聽說轄區有包工頭拖欠農民工工資的事情,便及時向院領導反映了情況,院裡迅速組織辦案人員深入基層設立便民服務點宣講法律,尋找當事人瞭解情況。被欠工資的農民工聞訊趕到便民訴訟服務點,給法官訴說,也向法官諮詢,他們把心頭壓抑已久的負面情緒釋放了,暗中盤算、躍躍欲試的一些過激想法也打消了,當場有6人遞交了民事起訴書,法官當場立案,即時送達受理案件通知書,一連貫的便民服務,重新點燃了農民工的希望。

然而,向被告送達應訴通知書卻難住了辦案人員,被告純粹躲起來與辦案人員玩起躲貓貓,電話要麼關機要麼無人接聽。怎麼辦呢?留置送達倒是容易,但是效果一定不理想,想到農民工的艱辛,辦案人員愈加著急,掘地三尺也要找到被告。

為此,辦案人員想方設法找熟人傳話給被告,有工程發包方,有承包方,也有相關施工人員,被告迫於壓力,終於接聽了辦案人員的電話,並同意庭前調解。

庭前調解工作也是一波三折。原、被告爭議分歧較大——工費算法有差異、拖欠數額不一致,雙方各持己見,互不相讓,情緒激動,語言充斥火藥味,面對面調解無法進行。辦案法官當機立斷採用背對背調解方式,既做情緒上的耐心安撫,又做以法、以理、以情說服工作,反反覆覆幾番努力,原、被告心緒趨於穩定,訴爭差距變小,辦案人員抓住時機,再次組織原、被告坐到一起趁熱打鐵進行調解。經過一個多小時的溝通、讓步和調解,被告承諾積極籌款,原告同意寬限時間,在法官耐心細緻巧妙高效的調解下,原、被告互諒互讓,就拖欠工資數額、清償時間達成一致協議。

這一起拖欠農民工工資長達3年的案件,在短短几天時間裡,從當場立案到庭前結案,從被告逃避履行給付義務到全部清償勞動報酬,辦案法官馬不停蹄、早出晚歸,帶出去的是責任與誠心,收回來的是信任與民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