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有個“鬼節”冷冷清清,在古代它可曾比七夕、清明更熱鬧

每到北方的七月十五,華南地區的七月十四,我們都會迎來的這樣一個特殊的傳統節日,它就是中元節。

中元節又叫七月半、盂蘭盆節、祭祖節、地官節,在民間我們也常常將其稱為 “鬼節”。

每到這個節日,街道上都會冷冷清清的,只有偶爾能看見人們在十字路口焚燒紙錢。但是你能想象到它可曾比如今火爆的“清明”或者“七夕”這些節日更熱鬧嗎?

七月有個“鬼節”冷冷清清,在古代它可曾比七夕、清明更熱鬧

中元節真的可怕嗎?

中國自古便有著敬畏鬼神的傳統,再加上長時間以來,民間的聯想杜撰為“中元節”這個與鬼有關的節日增添了不少恐怖色彩,現在的人們每到中元節都會不自覺地想起老人們講的鬼故事,膽子小的更是連門都不敢出,但是中元節真的有那麼可怕嗎?

這一切還要從這個節日的來源說起。

中元節文化的形成主要是來源於民俗,佛教與道教三者的混合。

七月半祭祖的習俗其實很早的時候就有,但那時候它還只是民間的一個祭祖的節日,並不是我們現在所稱的“鬼節”。

我們現在之所以說它與“鬼”有關,主要是因為道家思想。

七月有個“鬼節”冷冷清清,在古代它可曾比七夕、清明更熱鬧

道教中,每到“三元日”時,天官、地官、水官三個神就會去為天帝考校人間的功罪並據此來判定賞罰。

其中天官會在正月十五上元日這一天賜福,地官會在七月十五中元日赦罪,水官會在十月十五下元日解厄。

所以每到中元之日,掌管地宮的地官就會打開地獄之門,讓地宮裡的所有鬼離開冥界前去接受考校,他們當中有主的鬼在這一天就會回到自己家,沒主的就會在人間徘徊找些東西吃。

所以這一天人們也就會舉行各種各樣的祭祀鬼魂的活動。

而對於佛教而言,這一天則被稱為“盂蘭盆節” 。

佛經《盂蘭盆經》傳入中國後,南朝皇帝梁武帝蕭衍將其定為了一個用於供奉佛祖的民俗節日,經過長時間的演變又改為薦亡度鬼。

因其與中元節的很多習俗早已混淆不清,所以到後來這兩個節日的習俗也就慢慢合用起來。

七月有個“鬼節”冷冷清清,在古代它可曾比七夕、清明更熱鬧

儘管民俗,道教與佛教的思想並不完全相同——在道教與民俗中宣傳的思想大致是尊祖盡孝,而佛教宣傳的思想則帶有普度眾生的意味,但總而言之,無論是“中元節”還是“盂蘭盆節”,這個節日設立的初衷都是為死生長河的兩岸搭建橋樑,給予生者慰藉,同時讓死者得以安息。

所以究其根本,這個節日都是對引導人們走向美好幸福的生活有著積極作用的,並不是一個可怕的節日。

而關於中元節的各種恐怖故事也大多是以訛傳訛,不足為信。

七月有個“鬼節”冷冷清清,在古代它可曾比七夕、清明更熱鬧

七月是個不吉祥的月份嗎?

有一些地方認為七月是一個不吉祥的月份,甚至覺得七月十五也是一個不吉祥的節日,這其實是毫無根據的。

“七”並不是一個不吉祥的數字,相反,它應該是一個吉祥的數字,是復生之數。

《易經》中有言:“反覆其道,七日來複,天行也”。

也就是說天地之間的陽氣全部消滅後,經過七天便可以重生。所以“七”這個數字象徵著週而復始,而這正是天地運行,陰陽消長循環的道理。

七月有個“鬼節”冷冷清清,在古代它可曾比七夕、清明更熱鬧

在佛教中七月十五更是一個非常吉利的日子,一個佛的歡喜日。

因為佛陀“結雨安居”的制度,農曆四月十五一直到七月十五期間,所有僧侶都不能夠外出託缽,只能夠專心修持。而七月十五日這一天,剛好是安居結束的日子,眾僧在這些天都潛心修行中所獲匪淺,有的甚至就此悟得佛道,因此諸佛菩薩在這一天也會感到歡喜和欣慰。

所以無論是從哪種方面來說,七月十五這一天都並不是一個不吉祥的日子,反而是吉祥的。

七月有個“鬼節”冷冷清清,在古代它可曾比七夕、清明更熱鬧

古人眼中的中元節是個隆重的節日

其實在舊時,中元節曾經是一個群眾參與度特別高,甚至具有著非常鮮明的娛樂功能的一個節日,很多古人曾在這一天吟詩作賦,而當時盛大的場景在這些詩歌中也可以窺見一二。

其中宋代的大文學家范仲淹的《中元夜百花洲作》就寫到:

南陽太守清狂發,未到中秋先賞月。

百花洲裡夜忘歸,綠梧無聲露光滑。

清代詩人龐塏的《長安雜興效竹枝體》中更有:

小兒競把清荷葉,萬點銀花散火城。

這種描寫中元節夜晚兒童持荷葉燈在城中游樂的情景的句子。

儘管我們不能親眼看見當時的情景,但光是看著古人的詩句我們就能隱隱猜測到當時的中元節是多麼的熱鬧非凡。

不僅僅是在唐宋,一直持續到20世紀20-40年代,中元節都是一個隆重的節日。

每到這一天,人們都會舉行以家為單位的祭祖活動。

後來抗戰勝利後,許多寺廟還在這一天專門設置了普渡“抗戰陣亡將士”英靈的活動,為戰場上犧牲的將士們的亡靈“指引方向”。

因此說中元節曾經比“七夕”、“清明”更加熱鬧完全不過分。


七月有個“鬼節”冷冷清清,在古代它可曾比七夕、清明更熱鬧

如今的我們已經很少過中元節這個節日了,它的大部分習俗也已經被慢慢淡忘,這也是大多數人錯誤理解它的根本原因。

雖然中元節已經不再盛大,但它追懷先人,敬祖盡孝,不忘根本的文化核心卻是不變的,而我們也應當從這個核心出發,以理想科學的眼光來看待它。

所以到了中元節,我們大可不必害怕,買一些水果鮮花去看望一下已故的親人,為仍然健在的長輩儘儘孝道,或者為身邊的朋友講講中元節的故事,這就是對中元節文化最好的傳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