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石@人類文明



地球是一塊石頭,但,這個“石頭”是一個大家族。當我們靜下心來重新審視石頭的時候,才發現:石頭竟貫穿著人類文明史!

賞石@人類文明

石頭和我們人類有不解之緣。甚至可以說:沒有先民們對石頭不斷地認知和利用,可能就沒有我們現在的存在。 《西遊記》中的孫猴子就是從石頭裡蹦出來的,《紅樓夢》的原名叫《石頭記》。

而人類能完成從猿到人的演化,卻是靠和石頭打交道——“人猿相揖別,只是幾個石頭磨過。”——石頭成為了人之為人的催化劑!

人類幾乎是伴隨著對石頭的認知的不斷深入而完善著自身的發展和演化。

人類文明發展的第一個階段就是“石器時代”。
遠古時期的人類為了生存和發展,一直在利用石頭作為工具或者用具。儘管這個過程非常漫長,大概經歷了二百多萬年。在這一過程中,先民們從簡單的利用石頭逐漸認識到石頭的軟硬、韌脆等物理性質而石頭本身的色彩或紋理也影響著先民們,以至讓先民們去模仿,誕生了陶器。後來,人類逐步掌握了從石頭中提煉銅、鐵等金屬的技能,用它們製造新一代的工具,社會也隨之進步到“青銅器時代”和“鐵器時代”。

賞石@人類文明

當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在《氣象學》中提出,世界萬物都是由火、土、氣、水四種元素組成的,火在上,土在下,中間是氣和水。他的思想成為日後鍊金術中物質轉化的理論依據。


直到1862年德國地質學家柯塔(B. von Cotta,1808~1879年),他提出了岩石即構成地殼的礦物的集合體。分火成岩、水成岩和變質岩三大類。這種分類一直沿用至今。

“岩石”大家族取代“石頭”大家族,這是科學進步的必然。


賞石@人類文明


《雲林石譜》——南宋紹興三年(公元1133年),作者杜綰,字季陽,號"雲林居士",浙江山陰人,平生好石,乃時風所薰。迷石者眾,同時賞石趨於細膩、含蓄、超脫。在此背景下的《雲林石譜》,提煉總結,含蘊揮發,體現了宋代文人賞石觀之精髓。該書儘管核心內容以賞石為主,但也記錄了相關石頭的物理性質,把石頭的堅硬程度劃分成8個等級:甚軟、稍軟、稍堅、不甚堅、堅、頗堅、甚堅、不容斧鑿等。杜綰還注意到了石頭表面的粗細程度,分為11個級別:粗澀枯燥,礦燥,頗粗,微粗,稍粗,甚光潤,清潤,溫潤,堅潤,稍潤,細潤。


賞石@人類文明


明代李時珍(1518~1593年)歷時27年,完成了192萬字的《本草綱目》,被尊為“醫聖”。記載了許多礦物和岩石的形態、性質、產地、及識辨標誌。如長石、石英、雲母、方解石、滑石、磁鐵礦等,都在其中。當然,李時珍是當藥材描述的,所以還講解了它們的藥性。它在化學史上,較早地記載了純金屬、金屬、金屬氯化物、硫化物等一系列的化學反應。


賞石@人類文明


毫無疑問,中華民族是人類大家族的一員,為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尤其是我們的玉文化、賞石文化等。除了杜綰的《雲林石譜》、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還有蘇東坡、米芾等等太多的傳奇和故事。
太湖石、靈璧石、英石、雨花石、和田玉、藍田玉、黃龍玉、翡翠等等都是人類文明的碩果。

當代“賞石藝術”的確立,不僅僅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還將開啟人類對石頭的再認知。也將拉開人類文化復興的序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