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武宗之後, 為何偏偏選擇了朱厚熜繼承大統?

本文系轉載,如有侵權,請原作者私信我,立馬刪除,謝謝!

明武宗朱厚照生於辛亥年(1491年)甲戌月丁酉日申時,恰好是地支中"申、酉、戌、亥"。按照傳統相術理論,這種連貫的生辰八字是大富大貴之命。然而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朱厚照駕崩,年僅三十一歲,無疑是對傳統相術理論的一個巨大諷刺。

明武宗之後, 為何偏偏選擇了朱厚熜繼承大統?

三股政治勢力

因朱厚照玩心太重,還未及留下一兒半女的,在臨終之前似有悔意,對身邊太監說:朕疾不可為矣。其以朕意達皇太后,天下事重,與閣臣審處之。前事皆由朕所誤,非汝曹所能預也。意思說,病好不了了,皇位繼承之事,交給太后與內閣大臣商議,並攬下無子嗣的過失。每逢政權更迭,不同政治集團關心之至,甚至暗箱操作,因為涉及到政治生命是否能得到延續。此時,朝堂之上有三股勢力相互博弈,決定了皇位繼承人:

1、武宗身邊的親信。代表人物是江彬,原為正四品蔚州衛指揮僉事。後靠錢寧引薦,加上為人精於騎射,長得魁梧,很合武宗的“味口”,成了武宗身邊的寵臣,很快被提拔為正三品都指揮僉事,仗著武宗的寵信,為加強自己勢力,調邊兵入京。武宗末年,更是掌握京城數萬部隊。

2、當朝士大夫。以內閣大學士楊廷和為代表。楊廷和年僅19歲便成了成化十四年(1478年)的進士,此時已是歷經三朝的重臣。無奈孝宗皇帝(武宗父親)子嗣不多,過於溺愛,致使武宗玩心太大,身邊圍著一圈佞臣。根本輪不到楊廷和發揮才幹,但其不肯依附宦官劉謹,且多次對武宗進行勸諫,所以在當朝士大夫中,頗有威望。

3、太后家族。以武宗生母張太后為代表。孝宗繼位後,對於張皇后家族頗為優待,不僅兩個弟弟封侯封伯,還為其家族建立家廟。張皇后兩個弟弟也仗著皇后,在家鄉作威作福,侵佔了不少的土地,幹了不少不法勾當。

明武宗之後, 為何偏偏選擇了朱厚熜繼承大統?

興王世子入選

如此,以內閣大學士楊廷和為代表的一幫士大夫,很想在更迭後的政權中,有一番大的作為,一掃武宗朝的烏煙瘴氣。而以武宗生母張太后為代表的外戚,也想在更迭後的政權,延續富貴榮華。於是,兩股政治勢力的合流,為找到合適的皇位繼承人達成共識,這個人便是後來的嘉靖皇帝朱厚熜。

1、符合朱元璋的《皇明祖訓》: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須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雖長不得立。是歷朝歷代“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的皇位繼承“基本法”。

同時,還補充了兩條:一,已被立為嫡子的,先薨於君父,皇位由嫡子長嗣繼位。二,皇帝駕崩無子嗣,由嫡出長弟繼位。前者案例是太子朱標病逝,皇位由皇長孫朱允炆繼承。後者則成為朱厚熜繼位的有力理論依據。武宗逝世,無子嗣,唯一胞弟朱厚煒又早殤。往上追溯,孝宗皇帝四弟,興王朱祐杬世子,朱厚熜成了嫡出長弟。

2、其次,明朝對於藩王採取“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的原則。說白了,就是隻有名分而無實權的閒散王公。行動也受到嚴格限制、約束,連出城都得上疏請示。

年少的朱厚熜封地,遠在湖北安陸(湖北鍾祥縣),基本上與朝內宦官、外戚等政治勢力沒有私交。且朱厚熜時年15歲,政治經驗不足,容易掌控,對於士大夫、太后家族沒有什麼威脅。

明武宗之後, 為何偏偏選擇了朱厚熜繼承大統?

為登基鋪平道路

彼時,雖然依附於江彬的邊兵已被遣返,但其仍擁有數千家丁,不可小覷。楊廷和一面做通了司禮監宦官魏彬的“思想工作”,要其棄暗投明。一面對探聽消息的江彬親信安撫,“以溫語慰之”。假借坤寧宮安裝獸吻,要江彬入宮,一舉將其擒獲,為朱厚熜繼位鋪平了道路。因此,楊廷和被時人稱為“救時宰相”。

結語

只不過,朱厚熜遠不是太后與楊廷和所預想的那樣,以地方藩王繼承皇位的朱厚熜,為自己父親(興獻王)的名分,堅定地尊其為皇考,為此與滿朝大臣掀起了一場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