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為時勢所敗,卻鑄就了千古佳話

概述

司馬遷在《史記・項羽本紀》開篇寫道:“項籍者,下相人也,字羽。”下相就在今天江蘇省宿遷市,當時是秦朝臨淮郡下之屬縣,兩千二百多年前,給中國歷史以巨大影響的蓋世英雄項羽就出生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這裡不但是項羽的故鄉,是他少年時代生活的地方,而且這裡曾是項氏家族的封地:“項氏世世為楚將,封於項,故姓項氏。”

下相生養了項羽,項羽讓這片土地榮光。

項羽的一生十分短暫,只有三十ー年,而從起兵反秦到壯死烏江不過七八年,但他的生命之火卻照耀了中華大地,他的生命之歌卻響徹歷史長河,何以能夠如此亙古少有?

因為這火是貴族精神點燃的生命之火,這歌是英雄主義奏響的生命之歌。



他為時勢所敗,卻鑄就了千古佳話

項羽雕塑


01

其實項羽一生主要乾了兩件大事,一是鉅鹿敗秦,二是烏江自刎(垓下之戰),一勝一敗,二者均非同小可。前者結束了暴秦的統治,後者使天下人擺脫了長期戰亂之苦。

中國有句俗話,叫“不以成敗論英雄”,但中國文化又具有“口是心非”的缺點,實際上絕大多數的情況是,“成者王侯敗者寇”或“成者英雄敗者狗熊”,不過項羽卻是少有的例外。

他是失敗者,但卻是無可置疑的英雄,這不是由於人們對他的同情和憐憫,而完全是出於對他的佩服和欣賞,他選擇“烏江自刎”和選擇“破釜沉舟”一樣,把貴族的英雄主義彰顯得淋漓盡致。

什麼是貴族?這是個需要澄清的問題。貴族不等於權貴,更不是富有的暴發戶,他是高於一般公(平)民,具有世襲的封號、爵位以及政治經濟特權和大於一般公(平)民的社會責任及義務的階級。

貴族一般要經過數代功勞、權力、責任、義務,甚至是犧牲的積澱方可成形。考量貴族的不僅僅是血統,還有素質和精神。嚴格地說,中國歷史上真正意義上的貴族,只存在於先秦時期,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的政治制度,貴族階級基本就不存在了,即便是其中的個體,也大部分隨六國的滅亡而死去,活下來的或者逃亡隱匿,或者遷徙流放。

這是一批最後的貴族,他們喪失了原來的封爵和特權,但卻保有貴族的血統和文化,其中有些人還在堅守貴族的精神和尊嚴,其中最大的代表就是項羽。

我們在項羽身上重見了貴族的一些特質:英勇、誠信、尊嚴,即英勇無畏地戰,誠信無詐地活,尊嚴體面地死。在秦漢之際的政治舞臺上,最後的貴族進行了最後的謝幕。

雖然司馬遷在《史記》中給了他極高的地位,將其寫入《本紀》中,但對其家族的世系卻沒有作出詳細的梳理,我們只知道它的祖先被封於項,世世為楚將,他的祖父是楚國著名大將項燕,陪伴他成長的叔父是項梁,留下姓名的族人還有項伯、項莊,遺憾的是不知道他的父母是誰。

秦始皇滅亡六國以楚國最為艱難,秦國年輕將領李信所率二十萬秦軍就是全軍覆沒在項燕之手,迫使秦始皇孤注一擲,重又調動全國的軍力,於公元前224年令老將王翦親率六十萬秦軍亡楚,並於翌年獲得成功。


02

項羽出生後一直生活在楚地,從幼年到少年均生活在項氏封地中,之後為了避仇跟隨叔父項梁而長居吳中。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而楚人情性較為高傲自尊,個體意識強烈,自幼尚武。長期生活在具有濃重楚俗的項氏封地,讓項羽受到楚人通性的影響。而貴族之家的環境,使貴族自尊、驕傲、恭敬、正直、誠信、英勇、尚武的品格也薰陶了項羽。

項羽從小受過較好的教育,據司馬遷《項羽本紀》記載,他學過“書”(讀書識字)學過“劍”(學劍習武),學過兵法,雖然都不甚精通,但畢竟耳濡目染。

較好的環境使項羽在性格上驕傲自尊,在行為上恭敬仁愛,待人誠信有禮。

後來高起、王陵評價他是“仁而愛人”,陳平說他“恭敬愛人”,韓信則稱他“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甚至人有疾病時能夠“涕泣分食飲”。

這與早已成年且娶妻生子卻還是不務正事、遊手好閒、整日醉酒賴賬,起兵後“拒見長者”的劉邦完全不同。

有學者認為項羽不如劉邦志向遠大,主要證據是:劉邦攻進關中接受秦王子嬰投降後,不殺子嬰,不受犒賞,秋毫無犯,退出秦宮,還軍灞上,除秦苛法,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從而被項羽的謀士范增評價為“其志不小”,且望之有“天子氣”。

與之相反,項羽則是鼠目寸光,其入關後,“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有人勸他王關中,說“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以霸。”但項羽卻思戀故鄉,說“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誰知之者!”儘管這些證據都是史實,但是將之結論為劉邦志向遠大,項羽鼠目寸光,那麼我持不太苟同的看法。

作為蓋世英雄的項羽同時也是一個具有遠大抱負之人,可以說早在青少年時期,他就把家仇國恨埋藏在心,立志誅秦復辟,特別是見到秦始皇巡遊會稽時,說出了讓叔父項梁都無比驚訝之語:“彼可取而代也”。

與之相類,劉邦在咸陽看到秦始皇的儀仗時也說過一句著名的話:“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二者看似都豪氣沖天,但是細相比對,會發現兩句話有很大的差異。項羽平靜,劉邦激動,項羽高傲,劉邦諂媚,項羽的話充滿了對秦始皇的藐視,而劉邦的話則充滿了垂涎欲滴的羨慕,這種差異是二人出身的差異,也是二人人格的差異。

後來劉邦成功後確實建立了一個同秦始皇一樣的君主專制的帝國,但那似乎不是項羽的理想。項羽二十四歲和叔父項梁在會稽起兵,甚至在此前就已經協助叔父秘密策劃反秦的暴動,從此披堅執銳,轉戰南北,有過北伐救趙、鉅鹿亡秦的輝煌,有過自號西楚霸王、分封諸侯、號令天下的威風。

從中可見在滅秦之後他試圖建立一個自己心儀的政治秩序,那就是回到貴族分治的社會去,特別是要復辟楚國,做諸侯王的霸主。這就是說項羽要取代秦始皇的目的,不是以皇帝的身份號令天下臣民,而是要以諸侯霸主的身份號令天下諸侯王。

這才是項羽的理想,即最後貴族的理想。僅就這一點而言,項羽同秦始皇所開闢的郡縣制為基礎的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發展大勢是不合的,而劉邦同秦始皇則是一致的。


03

毛澤東曾經批評春秋時期的宋襄公,說他“不重傷、不擒二毛、不鼓不成列”的戰爭原則是可鄙的仁義,也批評項羽不“追窮寇”,放走劉邦,是沽名釣譽,結果招致失敗。我們不能說毛澤東對貴族時代的戰爭原則沒有了解,但起碼反映了他對貴族所遵守的戰爭規矩不屑一顧。

在秦漢之交風雲際會的歷史舞臺上,貴族的出身、貴族的特質、貴族的品格都左右影響著項羽的表演,直至最終的謝幕。尚武、英勇、以犧牲為榮耀,這是貴族的信條,這些在項羽身上,尤其是在鉅鹿之戰中有完美的體現。

感謝太史公有如下精彩的記載:

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合,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還心。於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涉間不降楚,自燒殺。當是時,楚兵冠諸侯。諸侯軍救鉅鹿下者十餘壁,莫敢縱兵。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楚戰士無不ー以當十,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懦恐。於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

面對強大的秦軍,諸侯諸人人恐懼,個個作壁上觀,只有項羽敢於破釜沉舟必死無還。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是項羽的英雄主義成就了鉅鹿之戰的勝利,決定了秦朝的滅亡的前奏。


04

在劉邦和項羽之間,有一個問題困擾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們,那就是他們的品格對他們事業的影響。

按照常理,優秀的品格有助於事業的成功,但這在劉項之間卻完全不靈。幾乎無人否認,項羽品格高尚,劉邦低劣;項羽誠信,劉邦欺詐;項羽遵守遊戲規則,劉邦則不按規矩出牌;項羽仁愛不忍、兒女情長,劉邦則心狠手辣,親故不認。

鴻門宴本來就是為殺劉邦而設,但由於劉邦的幾句韜晦欺詐之辭,就使誠實的項羽信以為真,終於不忍下手。為了和劉邦爭奪,項羽曾俘獲了劉邦的父親和妻子為人質,雖然揚言要把劉邦的父親殺了做肉湯,但實際上卻始終善待之,不但沒殺,還將他們完好送歸。

而劉邦對自己父親的態度卻是:“吾與項羽北面受命懷王,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實屬無賴且招人憤恨之舉。項羽在垓下被圍、四面楚歌的危難時刻,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江東父老和子弟,是陪伴和跟隨自己的虞姬和烏騅馬;而劉邦在彭城戰敗後倉皇逃命,為了讓馬車跑得更快,竟然無情地把親生兒女推下車去。

然而劉、項PK的結果,卻是品格低劣的劉邦玩死了品格高尚的項羽,不能不讓人扼腕。那麼這是一種什麼性質的對打呢,應該是無賴對英雄,或者說是小人對君子,抑或更應該說是平民對貴族。後者被前者所打敗,看似無理,其實有由,即符合由先秦貴族政治向秦後專制君主政治的轉型,看來貴族註定是要被打敗,走下歷史舞臺的。

榮譽和尊嚴是貴族的生命,甚至重於生命,這方面特別能顯現貴族的氣質和精神,作為貴族出身的項羽同樣非常重視這一點。垓下戰敗後,對項羽來說,並非死路一條,而是有三條路可走:第一條是向劉邦的漢軍投降;第二條是逃往江東,伺機再起;第三條是戰死或自刎,而進行毫無勝利希望的拼殺,實質也是選擇自殺。

對項羽而言第一條路是完全不可能的,因為它徹底背離了項羽守候的貴族精神和品格,猶如驢唇對不上馬嘴。第二條路照說是可以考慮的,因為它既有可操作性:烏江亭長正駕小船等候項羽渡江;而且又有合理性:俗話說君子報仇十年不晚,東山再起仍是英雄,而且包括烏江亭長在內的許多人都希望項羽走第二條路。



他為時勢所敗,卻鑄就了千古佳話

項羽雕塑


05

這種期盼,在後世詠歎項羽的詩中多有表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杜牧的《題鳥江亭》:

勝負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此外是李清照的《絕句》:

霸氣震神州,凌雲志未酬。


烏江夜若渡,兩漢不姓劉。


都是主張臥薪嚐膽後東山再起。同樣也有人反對這條路,認為並不可行,宋代大改革家,同時也是著名思想家和文學家的王安石是突出代表,他在《題鳥江項王廟》中寫道: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弟子今猶在,肯為君王捲土來?


作為一代傑出的政治家,王安石的認識不能說沒有道理,但卻是建立在江東子弟不肯再追隨項羽捲土重來這樣一個預估之上而否定這一條道路的,顯然和項羽不在一個原則層面。

項羽否定第二條道路的理由是:

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

項羽關注的不是王安石所擔心的江東父老會不會一如既往地支持自己,而是自己在失敗之後能否再去面對江東人民。

第三條路是一條死亡之路,這卻是項羽選擇的路,先是驚天動地的奮力死戰,最後是瀟灑體面地戰死一一自刎,就像二十年前他的祖父項燕那樣。

項羽身上不但保有貴族的血統,而且承襲了貴族的精神和品格。對一般人來說,選擇苟且偷生地活是很容易的事情,而主動選擇體面尊嚴地死卻是困難的,但對於項羽來說卻恰恰相反,因為貴族的品格、氣質、精神是他信奉和追求的法則。

在這一點上項羽和他的冤家對頭劉邦也是有著天壤之別。

項羽是貴族的英雄主義,而劉邦則是平民的實用主義;項羽重視實現目的的途徑和手段,劉邦為了目的可以不擇手段,只要能達到目的,他可以施陰謀詭計,可以言而不果、盟而無信,可以不顧父親、妻子、親生兒女的死活,更不可能像項羽一樣地選擇死亡。

正像清代著名歷史學家王鳴盛所諷刺的那樣:

屢敗窮蹙,不以為辱,失信廢義,不以為愧也。若以沛公居項羽之地,在鴻門必取人於杯酒之間,在垓下必渡烏江而王江東矣。

公平而論,項羽劉邦二人在歷史上均稱得上是英雄,但卻是兩種不同的英雄。


06

項羽選擇烏江自刎,應該說既包含了對江東父老的謝罪,對自己人格尊嚴的守護,也由於讓天下人因此得以從戰爭中解脫的善良願望。有的學者不相信項羽在臨死之前,真的會想過應該早日消除人民的戰爭苦難,停止攻伐,其實這種懷疑是不對的,項羽具有這種思想是有史料根據的。即在楚漢戰爭進行的過程當中,由於雙方久相持未決,丁壯苦軍旅,老弱罷轉漕。項王謂漢王日:

天下匈匈數歲者,徒以吾兩人耳,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

表示出由於不忍心讓天下人久受戰爭之苦,而希望和劉邦兩個人最終一決雌雄的想法,從中可以看出項羽的不忍之心和用貴族式而非小人式的鬥爭方式解決輸贏的願望。

項羽的死無疑是體面的、有尊嚴的、英雄主義的,但同時也是悲愴的,千百年之久都不能讓正直的人們釋懷的。

在秦始皇基本上結束了中國的貴族制度之後,項羽用自己的氣質品格對貴族內涵作了最好的詮釋,用自己的死對貴族精神作了震撼人心的殉葬。

自項羽死後,貴族精神隨之消亡,英雄主義也越來越遠去,人們普遍信仰的是實用主義,追求的是市井般的功利。因為從劉邦所建立的漢朝開始,中國歷史真正進入了編戶齊民,也就是平民化的社會。從此再難以見到項羽似的瀟酒、自尊、英勇、犧性。而屢見不鮮的是官僚們的陰謀詭計、拉幫結派、貪汙納賄、殘酷而沒有人性的政治鬥爭。

從中國歷史發展的大視角觀察,項羽垓下戰敗後自刎而死,比渡江而王東山再起更為合理,死比生更有意義,唯此才能在歷史上為中國貴族留下了有震撼力的最後一筆。項羽的死比生也更讓人震撼,甚至更具審美價值。

儘管許多人惋惜項羽沒有渡江,認定他是可以不死的,但假如歷史能重新再走一遍,讓項羽真的渡江,招兵買馬,和劉邦重新再戰,恐怕人們更加不能接受,會感到更加的遺憾。歷史不必為英雄惋惜,項羽是貴族時代的產物,當這個時代要結束的時候,它的代表人物會合乎情理地隨之離去,關鍵是如何謝幕,而項羽的謝幕是千古未有的。


07

鉅鹿城下的豪邁、鴻門宴上的大度、垓下軍帳中的柔情、烏江邊上的氣魄,最後貴族的精彩演繹,兩千多年來吸引了多少人的關注和思索。

宋代著名女詞人李清照,有人說她是項羽的知音,有人說她是項羽的粉絲,她在項羽自刎的一千三百多年後,寫下了不朽的《絕句》: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這真是一首千古之絕唱,文字是何等的簡潔無華,但卻比其它任何一首詠項羽的詩詞都更讓人震撼。不知是李清照的詩詞使英雄更加驚心動魄,還是項羽的故事讓オ女更加唯美動人。

從李清照至今,歷史又走過了近千年。筆者如今又在“思項羽”,在清晨陽光和煦間,在夜晚萬籟俱寂間。


最後的話

拔山力盡烏江水,今古悠悠空浪花。

————(唐)棲一《垓下懷古》

項羽精神及人格價值帶給我們的啟發:

儘管時代不同了,但一個大寫的“人”總是要有一點精神的,總要有一點責任和擔當。

一個企業、一個機關、一個政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更是如此。

在今天“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的商品經濟大潮中,在信仰危機、道德淪喪、腐敗叢生等社會問題面前,我們“重思項羽”,深入探討項羽文化,倡導人的體面與尊嚴,倡導社會的和諧與誠信,倡導符合時代精神的英雄主義和奉獻精神,才是世界可持續發展的良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