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為佛使 沁入人心

香是佛教中的“十供養”之一。

香為佛使 沁入人心

佛教中認為香與圓滿的智慧相通、相契合。香於人的智慧、德性有特殊的關係,高尚的德行就像香氣一樣具有感染他人,使他人受益的力量。

為此,佛教中把香看作是修道的助緣,提倡在打坐、誦經等修持功課中使用薰香,營造好的修煉環境,以此來溝通凡聖,為最殊勝的供品。

“願我身清淨如香爐,願我心如智慧火,念念戒定真香,恭奉十方三世諸佛。”於佛、菩薩像前燃香意為表法,香象徵“自性本具”,見燃香如聞自性。提醒世人當迴歸自性,自性清淨自生香。

香為佛使 沁入人心

燻一爐香,在具有神秘氣息的香味中,在變幻莫測的輕煙裡,可以體察剎那的寧靜,也可以感悟人生的奧義。

人類對香的喜好,乃是與生俱來的天性。我國用香的歷史可追溯至春秋戰國時期。而香道,是歷史悠久的傳統生活藝術的昇華,通過識香,六根感通、香技呈現和香法修練等環節,並在相對規範的程序中,體會人生和感悟生活的一種高品味的修行。

香的清淨淡泊、樸素自然、韻味雋永,恰是禪所要求的天真、自然的人性體驗和頓悟的歸宿。香之韻味千萬種,說不清道不明,正如禪宗可意會不可言傳。品香品出味,是一種悟,是得道,故香中有道,香中有禪,有香道,有禪道。

點香一隅,香蘊沁心,瀰漫四處。一縷香菸進入鼻息,心靈慢慢趨於平靜,腦海得以放空,入定、感悟則在一瞬

香為佛使 沁入人心

爐煙嫋孤碧,雲縷霏數千,

悠然凌空去,縹緲隨風還。

——陳去非的《焚香》

香的一個主要功能是作為供品供養諸佛菩薩,供香的形式有塗香、末香、燒香。塗香是指將各種香粉調溼呈膏泥狀,用來塗抹身體。末香指呈粉末狀之香,主要用於撒佈於道場或塔廟等地,具有清淨道場的作用。燒香供佛最為常見,焚香祈禱向諸佛菩薩傳達心意。早期焚香多為原生態的香藥碎粒,後才有丸香、餅香、線香、盤香、龍掛香的形式。

佛經中常有諸天用各種妙香供養諸佛的描述,而不同的天界眾生受用的香各不相同,《華嚴經》中善財童子參訪鬻香長者,長者告訴他,羅剎界中有香,名海藏;善法天中有香,名淨莊嚴;須夜摩天有香,名淨藏;兜率天中有香,名先陀婆;善變化天有香,名奪意等等。這些香各有不同的妙用,能使聞到的眾生身心安樂,所求如意,趨向佛法。

觀煙霧繚繞之美,聞素香沁潤之暢。品香是一件妙事,值得細細琢磨。香之中,既有“八蠶繭綿小分炷,獸焰微紅隔雲母”的憂鬱,也有“一炷煙中得意,九衢塵裡偷閒”的穎悟。僧眾在日常生活修煉中使用薰香,不僅能夠達到身心和諧,覺悟人生,還可定心靜慮。

英國名家吉卜林曾說:“人的嗅覺比視覺、聽覺更能挑動人們細膩的心。”香雖是一種嗅覺文化,但它的深度及美學是一種超越國界、心靈共通的語言,也是大眾身邊最容易理解的文化。

香者,知其香、養其德,道也!以香為媒介,通過長期對用香方法的研習,以達到探究學問、反觀心性、調養身心、增強智慧為目的的生活藝術形式。在靜觀不語中,隨著嫋嫋升起的輕煙,感悟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