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怕”,家長該如何正確的迴應?

家裡有兩個遙控的玩具車,是孩子一歲多的時候舅舅給買的,每次打開的時候孩子都趕快跑到我的身邊,讓我把她抱起來。

我一直以為她害怕遙控車的原因是她太年齡太小了,可是現在她已經兩歲多了,現在面對遙控車還是一樣的反應。還會加上自己的表達:“媽媽,怕怕,抱抱。”

我每次都是趕緊把她抱起來,然後給她解釋:

“這只是一個玩具而已,不是真的,不會傷害你的。”

“你看媽媽用手摸它也沒事,你要不要摸摸。”

“好了,不怕不怕,媽媽把它放高高,這樣就不怕了。”

但是每次再打開那個遙控車,她還是怕的不行,讓我開始懷疑我的做法是否正確。

“媽媽,我怕”,家長該如何正確的回應?

後來我用了下文中即將提到的遊戲法,假裝我是一輛遙控車,讓孩子拿遙控器控制我,將孩子的恐懼減緩了一些。

或許很多媽媽都經歷過這樣的場景,孩子說自己怕黑怕怪獸怕魔鬼……

那這個時候家長究竟該怎麼辦呢?

首先,我們探究一下孩子怕的究竟是什麼?

  • 3歲前的恐懼,一般來自突發的變化

比如突然的鞭炮聲,打雷聲,動物的吼叫聲,突然出現在眼前的陌生人,從高處突然掉下的物體等等。

  • 3歲後的恐懼,一般來自想象中的畫面

自己想象出的大怪獸、魔鬼,自己想象出房間裡藏有一個人,想象出黑黑的夜裡會有人悄悄的走近房間等等,孩子會被自己的想象嚇的不敢入睡。

“媽媽,我怕”,家長該如何正確的回應?

其次,孩子為什麼會害怕?

  • 天生氣質

心理學家羅傑母·卡根認為:有一類孩子一生下來,他們的神經化學物質就使神經中樞易於興奮,進而產生了過多的恐懼,導致他們畏縮不前。

可以說,有一類孩子的膽小,是天生的。或許別人覺得很正常的事件,在他們看來,就是會給他們帶來恐懼感。

  • 父母的過度反應

曾經有一個朋友非常害怕毛毛蟲,有一次毛毛蟲掉到了她的胳膊上,她嚇得把手裡的購物袋都扔好遠,她的先生說:你至於嘛,一個毛毛蟲把東西全扔了,要是抱著孩子,你是不是把孩子也扔了?

“媽媽,我怕”,家長該如何正確的回應?

讓朋友沒有想到的事,接下來的幾天,孩子總是半夜跑到她的房間說:媽媽,我怕。

朋友以為是孩子做噩夢了,安慰幾句就讓孩子去睡了,可是接連一週都是這樣,朋友發覺不對勁了。便問孩子:寶貝,你怕什麼?你能給媽媽說一下嗎?

孩子說:媽媽,我怕毛毛蟲,我怕以後毛毛蟲再掉到你身上,沒有人可以保護你。

還好朋友也是學習過正面管教的,就用正確的方法(幻想法)處理了這件事情。

所以,當大人表現出恐懼的表情或者行為,也是會給孩子帶來影響的。家裡有孩子的大人,儘量保持平和,不要一驚一乍,平和的父母才能養育出快樂的孩子。

  • 父母的不當處理方式

曾經有一個案例,有個小女孩的恐懼非常嚴重,已經到了求助專業的心理諮詢的程度。

“媽媽,我怕”,家長該如何正確的回應?


孩子自己堅信她的身體裡住著一隻鬼,而且已經形成了肚皮抽動的輕微強迫症。媽媽說孩子非常情緒化,在學校也會咬人打人,與同學的關係也非常不好。

經過不斷的深入溝通才知道,原來媽媽生了二寶,就讓爸爸哄睡她,孩子總是說:“爸爸,我怕,我覺得房間裡有鬼。”

爸爸剛開始還耐心的哄,哄到最後沒了耐心,就說:“哪裡有鬼,我看是你心裡有鬼。”

這種粗暴的處理方式,讓孩子更加恐懼,也更加堅信了自己身體裡住著一隻鬼。

而且溝通發現,爸爸還有一個愛好就是看恐怖片,而且看得時候不忌諱孩子在身邊。

粗暴的處理恐懼的方式,加上塑造恐懼的環境,最終導致了孩子嚴重的恐懼心理。

當孩子說“媽媽,我怕”,父母怎麼做才是正確的?

  • 反射式傾聽

切忌說:“不要怕”“沒事的”“有什麼好怕的”“勇敢一點”

這些只會讓孩子更害怕,而不願意表達出自己的感受。

“媽媽,我怕”,家長該如何正確的回應?

這些話語看似在安慰和鼓勵孩子,但是我們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你非常害怕蛇,有人告訴你:“不要怕,有什麼好怕的?” 你會不會想去打他?

所以,以上這些對一個正處於恐懼中的孩子來說,通通都是廢話。孩子很害怕的時候,我們要做到的是接納孩子的感受。

反射式傾聽,是用重複孩子的感受和想法的方式,讓孩子表達出他的恐懼。

比如,問孩子:“你是不是害怕?”

孩子回答:“是。”

媽媽重複:“哦,你很害怕。”(只重複孩子的感受就可以,不用著急講不用怕媽媽在之類安慰的話)

孩子繼續說:“是的,我看到很多蛇。”

媽媽說:“看到很多蛇,所以你感到害怕。”(繼續重複孩子的描述和感受)

孩子說:“是的,就像我們在動物園看到的一樣。”

媽媽說:“在動物園裡看到大蟒蛇的時候,爸爸嚇唬你說晚上蛇會鑽到你的被窩裡,你害怕了對嗎?”(串聯孩子的想法和感受)

孩子說:“是的,我總是感覺一關燈,大蟒蛇就要爬過來了。”


就這樣用剝洋蔥的方式,一層一層找到孩子恐懼的源頭。孩子表達的時候,不要著急評判和安慰,否則反而會堵住了孩子的情緒流動。

“媽媽,我怕”,家長該如何正確的回應?

  • 幻想的方式

3歲以上的孩子,絕大多數的恐懼是由想象造成的,兒童幻想故事的背景和情節通常會受到各種環境因素的影響,最重要的是電影和電視,所以家長需要對孩子的視頻資源進行把控。

幻想出來的恐懼,我們用幻想的方式依然可以很好的緩解。

比如孩子幼兒園分離焦慮,就可以讓孩子想象有一個保護罩,隨時隨地都在保護著他,孩子就會有安全感。

這個保護罩,可以說是媽媽施過魔法的,用這種有趣的方式,來幫助孩子化解各種恐懼。

當面對各種孩子恐懼場景的時候,就需要父母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孩子一起幻想一個保護罩。

“媽媽,我怕”,家長該如何正確的回應?

  • 遊戲法

可以讓孩子把想象的怪獸或者形象描述出來,家長找一些道具簡單的扮演一下。通過角色扮演,由家長扮演一個笨笨的怪獸或者魔鬼,總能很滑稽的被孩子打敗。

這樣,通過遊戲的方式,幫助孩子輕鬆的還原並且面對恐懼,戰勝恐懼。

親子打鬧遊戲也是一種藝術,能夠發揮孩子的想象力,語言表達能力,學習人際交往等,非常值得一試。

“媽媽,我怕”,家長該如何正確的回應?


  • 畫畫法

讓孩子畫出讓他覺得害怕的場景,讓孩子把害怕的感覺顯像化,讓他多描述問什麼覺得害怕是這個樣子的。

孩子描繪的越多,就越面對害怕,讓孩子先面對害怕本身,然後再過渡到害怕的那個事件,孩子就能慢慢從害怕當中走出來。


“媽媽,我怕”,家長該如何正確的回應?


  • 閱讀繪本法

《床底下的怪物》《一個黑黑、黑黑的故事》《誰怕這隻大壞兔》《珍妮好害怕》《魔奇魔奇樹》《我好害怕》《討厭黑夜的席奶奶》 《我要來抓你啦》《小烏龜富蘭克林之打雷下雨我不怕》《走開,綠色大怪物》等等很多有趣的繪本,有心的家長可以自己去搜尋一下。

通過繪本里有趣的故事,代替父母的說教安慰,更能幫助孩子走出恐懼。

父母還可以跟孩子一起把繪本里的故事演出來,用上述滑稽有趣的遊戲法來緩解孩子的恐懼。

“媽媽,我怕”,家長該如何正確的回應?

  • 沙盤遊戲法

如果孩子的恐懼比較嚴重,而且自己不會表達,就需要尋找專業的諮詢師來處理。

沙盤遊戲法是非常適合孩子的一種方法,沙盤遊戲中,諮詢師提供自由與受保護的空間,孩子通過選擇沙具,自由擺放,在遊戲中把自己的潛意識表露出來。

這樣即使孩子不能很好的表達,諮詢師通過孩子的沙盤也能稍微分析出一些。通過一系列的沙盤諮詢,能夠分析孩子的心理變化,逐步克服恐懼情緒。

“媽媽,我怕”,家長該如何正確的回應?

總結

“媽媽,我怕”,家長該如何正確的回應?

德國分析心理學家漢斯.狄克曼指出,從童年時期開始,人類就有要面對來自外部生活經歷和內心世界中殘忍和恐怖內容的內心需要。他強調在我們成為一個有意識的人類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學會面對這些黑暗力量,學會與他們共處,接納它們。

希望這篇文章對大家處理孩子的恐懼情緒,能夠有所幫助。

我是魚媽,正面管教講師,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高級育嬰師,願我做一束微光,為父母們照亮家庭教育的方向。

點擊關注,讓我們一起學習好的教育方式,做家庭不良模式的終結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