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橋串起三個家,中山路上國貨、環球和新華書店,還記得它們嗎


一座橋串起三個家,中山路上國貨、環球和新華書店,還記得它們嗎

如果要尋找青島的歷史,能夠代表近代殖民和上世紀風貌的道路,非中山路莫屬,而中山路上的唯一一座過街天橋,三足鼎立般跨越在中山路和膠州路的交道口上,從她誕生之日到今,已經度過了三十六個春秋,可以說,它目睹了中山路建國後最輝煌的時光,也親歷了它的沒落。

有人說,過街天橋的三隻巨足,連接著中山路過往至現在的商業氣韻。實際上看,它所跨越的三處地段,國貨公司、新華書店和環球公司,均已被拆除,或重建,或易主,或消失,在它們消失之後,中山路也處於蕭條之中。

至今新國貨公司少人光顧,環球商店至今沒能喬遷新居,而新華書店已經搬到了東部的新家。國貨公司對面的老鄰居,建成至今已近三十年,成為鬼樓。如今,代表那個時代回憶的過街天橋,步老朋友的後塵,也即將成為歷史,今天來說說,關於這座天橋和它周圍的建築。

一座橋串起三個家,中山路上國貨、環球和新華書店,還記得它們嗎

國民產品的匯聚地——中山路國貨公司商場

過街天橋的第一條腿,搭在中山路和膠州路交界的國貨公司一側。上世紀三十年代,青島的國貨公司其實在河南路上。1930年,青島特別市成立國貨運動委員會,在河南路的東萊銀行,也就是青島首富劉子山的私營銀行裡,興辦國貨陳列館,開設青島首家國貨商場,這是青島國貨公司的前身。

1933年底,國貨商場組建股份有限公司,組建投資二十萬元,如此巨資為此前所無。1934年,上海國貨在中山路開設"上海國貨公司青島聯合營業所",推銷南方日用商品,品質優良廉價暢銷,開始衝擊青島本地市場。

1936年,青島國貨公司與上海聯營所合作,重組建立"青島中國國貨股份有限公司",推舉時任市長沈鴻烈為董事長,青島方股東王新三為經理,滬方股東柏堅為副經理。新組建的公司如日中升,當年即完成營業額80萬元。有了資金積累,1937年4月,河南路的國貨公司遷至中山路膠州路交界,即今天的位置,新大樓由建築師許守忠設計,成為青島市國貨經營最有名的商場。

1938年青島淪陷日寇之手,國貨公司大樓被日本海軍機關征用,公司解散後由日商經營,改為"銀丁百貨商店"。抗戰勝利後的1947年4月初,日寇撤離,中國國貨公司復業,此後這裡始終作為老青島的購物首選地存在。

一座橋串起三個家,中山路上國貨、環球和新華書店,還記得它們嗎

解放後的五、六十年代,中山路更名反修路,國貨公司成為首批公私合營單位,更名為"公私合營青島國貨股份有限公司"。此後先後更改名稱為"國營青島國貨公司"、"東方紅百貨商店"、"中山路百貨商店"等,至1979年,恢復"青島國貨公司"的名稱。至九十年代,青島開始進入舊城改造的高峰期,五十年的青島國貨公司老建築被拆除,原址建立新的百貨公司大樓。

1993 年12 月29日,"青島國貨股份有限公司"新的營業地址投入使用,總面積達 3.8 萬平米,是島城首屈一指的,集購物、博 覽、餐飲、娛樂、商住辦公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購物中心,也是當時省內規模最大的商業零售企業,銷售、利潤均為全省前茅,這也是國貨公司的輝煌時期。國貨公司營業大樓,是當時中山路最高,內部設置自動扶梯、中央空調和閉路監控,銷售商品達到四萬多種,是市民百姓逢年過節、置辦年貨的首選地。

好景不常在,沒有幾年的輝煌,國貨公司即面臨經營困境,至1999年甚至出現鉅額虧損,幾經掙扎在死亡線上,始終沒有恢復元氣。再後來,偶然經過那裡,發現大樓門面的招牌更換為"麗達奧特萊斯國貨店",原來已經易主他人。

一座橋串起三個家,中山路上國貨、環球和新華書店,還記得它們嗎

文體用品的展銷地——環球文體用品商店

過街天橋的第二條腿,搭在劈柴院一方。劈柴院是青島市井文化的代表,在它的中山路一側外牆上,還有一家非常著名的商店。一提起中山路188號的 "環球",老青島都記憶深刻,它是當年青島全市最大的文體用品店。

外婆是老青島,從小就聽她教過一首兒歌,"一二一,上街裡,買書包,買鉛筆,到了學校考第一"。這可能也是很多青島人兒時的記憶。當時在青島市區,也就是"街裡",能夠文體用品"一站式"採購的唯一商店,就是"環球"。"環球"是它的簡稱,全名叫"環球體育用品商店"。

環球體育用品商店創建於民國時期的1936年,當時青島港風行西樂,這裡作為青島首家,也是國內少有的樂器商行,冠名就是"環球"。解放後,1956年實行公私合營,"環球樂器商行"與豐盛昌文具店、新昌百貨店、同發和五金店等六家專營商店合併,共同組成了青島環球文化體育用品商店。

那時候的環球,是老青島人眼中的"最牛商店",買鉛筆本子,買排球籃球,買樂器用品,全青島都知道去環球準能買到。另外還有成墨宣紙,賬簿冊頁,辦公用品,運動服裝,甚至年底還有年畫掛曆、檯曆日曆出售,可謂包羅萬象。

一座橋串起三個家,中山路上國貨、環球和新華書店,還記得它們嗎

從膠州路直插下去,到頭就是環球體育用品商店,它曾是中山路標誌性建築,不僅是老青島購買文體產品的寶地,也是省內最大的文體用品老字號專業商店。1993年,商店改制成立環球體育文化用品公司。

2008年,是青島市的奧運之年,市南區進行全面的市貌升級改造,對中山路上的老字號,如亨得利、春和樓、天真攝影等一批店面,得到了"修舊如舊"的照拂。"環球"所在地臨近劈柴院,地理位置顯眼,當時被改造部門認定為危房,無法修舊,只能重來。於當年4月份,環球公司撤出原經營地址,老環球被推倒重建。

但是好信息遲遲不到,重塑工程進展緩慢,之後三年多時間被作為爛尾產品無人問津,封頂之後卻又長期閒置。老環球體育用品商店被暫時安置在北京路27號一棟底商內,生意大不如前。

根據2010年"青島新聞網"的信息,環球體育用品商店項目公示重啟,並向社會大眾徵求意見建議,當年的公示規劃,新環球體育用品商店改建為二層樓,紅頂、黃牆,契合"紅瓦綠樹"城市傳統,但是至今再無進一步信息。

一座橋串起三個家,中山路上國貨、環球和新華書店,還記得它們嗎

文藝青年的打卡地——中山路新華書店

青島是當之無愧的現代文學發源地,老舍、沈從文等等一批文學大家在這裡筆耕,也影響了當地一代又一代的文學青年成長。中山路上,位於膠州路、即墨路之間的區域,在解放前是一些零散商鋪,上世紀七十年代,政府規劃在原址建起了新華書店。而過街天橋的第三條腿,就搭在新華書店的這一方向上。

那時候,人們的精神食糧單純而有限,讀書成了必不可少的項目之一。當時可以採購圖書的公家(國家所有)書店不多,記憶中只有中山路新華書店、臺東新華書店和小村莊新華書店三家常去。因為住在上海路附近的緣故,中山路新華書店成了每週必去的地方。

那時去中山路都說上街裡,其實中山路上除了經營綜合書籍的新華書店,還有膠州路左拐中山路的外文書店,一層而店面不大,在宏仁堂藥房對面,可以買到許多外文原版書如《嘉莉妹妹》、《呼嘯山莊》,還有國內著作的英譯本等。再有就是著名的古籍書店,老青島也叫作古舊書店,沿著中山路向南,到中國影院馬路對過就是,那裡也是最早開架售書的專門門店,可以選購如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等等高品質專業出版社的圖書。如今這三家耳熟能詳的門店,或並或關或拆,均已不存,可謂島城愛書人士之小小遺憾。

一座橋串起三個家,中山路上國貨、環球和新華書店,還記得它們嗎

迷信點說,或許上輩子是個窮酸投胎,自幼就對圖書特別感興趣,讀得進去也記得牢固,尤其喜歡文史類,那時候主要享受聽故事的樂趣,家大人不勝其煩,就帶著到中山路新華書店,由此竟引上"賊船",每週必須到新華書店看書,曾經採買不少"小人書",就是兒童連環畫。工薪家庭,購書屬於奢侈事,家人逐漸不堪忍受,減少了去書店的次數。中山路新華書店,是過街天橋三足連接之一,在膠州路和中山路交界處,大門向膠州路,有臺階,一樓是文學藝術類,二樓是社科類,三樓則是教育教學類書籍。後來某次遇到書店處理圖書,就是在門前臺階處擺個桌子,把一些處理的小人書撕掉印有價格的底頁,以每本一毛的價格出售,發現以後如墮天堂,至今搬家數次,還有一小箱連環畫不曾遺棄。

改革春風吹滿地,島城興起了大大小小許多夜市,當然少不了各類新舊書攤,如延安路夜市、小村莊夜市、新興旅店夜市和館陶路夜市等,還有就是各種廟會時候的散攤。如果細細搜尋,可以在這些攤位上找到不少心意的版本,當時不過幾毛或者幾元錢,品相都還不錯。

九十年代前後,昌樂路上出現了一個文化批發市場,古舊收藏和書籍批發各擅勝場,買書可以打折,也有舊書挑選,對嗜書如命人可說幸事。批發市場在昌樂路一側大院內,像是廠房的改造,當時正在學業緊張時期,很多學習資料和教材都源於此地,價格品質也算公道,倒是很多出售舊書老闆甚是油滑,如何討價還價,又成了當時必修的科目。

一座橋串起三個家,中山路上國貨、環球和新華書店,還記得它們嗎


一座橋串起三個家,中山路上國貨、環球和新華書店,還記得它們嗎

(原創作品,版權屬於頭條號"石頭大獅的膠澳筆記",暫不接受非許可轉載。文章相關圖文資料,均來自互聯網公共資源,侵權即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