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論文寫作小技巧,減少返修概率

學術論文是反映科研成果的一種載體形式,是進行科學研究和表達科研成果的一種手段,是為科學研究服務的。撰寫學術論文是考察本科生、研究生的才華和素質的一個重要方面。

學術論文包括學年論文、畢業論文、學位論文和科技論文等。學術論文的寫作過程大體可分為:擬定提綱;寫作初稿;實施論證;修改論文與論文定稿5個環節。按照學術論文的研究方法不同,學術論文寫作形式和格式也有所不同。但其寫作規律寫作過程基本相同。

學術論文寫作小技巧,減少返修概率

1、材料準備

學術論文是作者對於學術成果認識上的總結和提高,是作者對學術的主題內容認識論上的昇華。因此,學術論文開始寫作前和寫作時應有充分的寫作準備。學術論文寫作準備有材料準備思維準備兩方面。

選題確定之前,查閱文獻資料。

瞭解本學科的研究歷史與現狀。明確在本學科中過去已經進行的研究與成果;瞭解本學科的研究現狀,以便弄清現階段的研究程度、尚未解決的問題。利用圖書館查閱有關的報刊目錄索引、專題目錄索引與年鑑等工具書以及製作文獻目錄卡片。卡片內容包含作者、標題、雜誌名、頁碼。對於單行本,要包含出版單位,報紙包含發行的年月日。


2、擬定提綱

2.1 提綱的作用

提綱是論文的前期形態和簡化形式。編寫提綱的主要作用是幫助作者從全局著眼,樹立全篇論文的基本骨架,是作者藉助文字符號使思路系統化、定型化的過程,是把論文格局形態化的過程,從而形成一箇中心突出、層次井然、疏密適宜、結構嚴謹的論文框架體系;為論文的寫作和修改提供依據與參照,會更清楚地意識到行文中存在的不足與缺陷,找到修改的恰當方法。因此,必須在分析研究材料、認真構思基礎上編寫提綱。

2.2 提綱的要求

提綱的內容主題和材料是論文的內容,結構和語言是論文的形式。為了表現主題,展示思想,必須合理安排內容結構。提綱要根據主題需要,勾勒出文章結構的大塊圖樣,並把材料分配到文章的各個部分(圖2)。提綱擬寫要項目齊全,能初步構成文章的輪廓,儘量寫得詳細。

內容的詳略。從內容要求出發,論文提綱有詳細與簡略之分,兩種提綱的採用,既和論文涉及內容的範圍、複雜程度和篇幅長短有關,也和作者的喜好、習慣相關,作者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去選擇,一般說來,論文的提綱宜詳不宜簡。

2.3 提綱的方式

從提綱的格式來看常見的提綱編寫方式有3種:縱貫式、並列式、遞進式

從提綱的內容來看標題式提綱常見的編寫方式有2種:

(1)標題式提綱:標題式提綱是以簡短的語句或詞組構成的標題形式,扼要地提示論文要點,編排論文目次。這種寫法簡潔、扼要,便於短時間記憶,是應用最為普遍的寫法。

(2)提要式提綱:提要式(中心句)提綱,是把提綱中每一內容的要點用一句或幾句話概括,對論文全部內容作出線條的描述。提綱裡的每一句子都是正文裡某一個段落的基礎。

總的來說,提綱的寫法有定則,也無定則,應根據論文的學科特點、複雜程度和個人的寫作習慣來確定。擬定提綱的意義在於啟發作者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寫作時既要遵循提綱,又不要過分受提綱的束縛,要邊寫邊思考,不斷開拓思路,才能寫出高質量的論文。對於初學論文寫作的大學生,由於駕馭材料的能力和熟練程度不高,應儘可能編寫內容詳細一點的提綱。

學術論文寫作小技巧,減少返修概率

3、論文初稿

3.1 初稿寫作的作用

初稿的寫作是論文形成過程中最艱苦階段。它既是對論文內容精雕細琢的過程,又是作者思想認識不斷深化的過程。初稿的目的是要把所有想寫的內容全部表達出來,對全部實驗數據和資料進行詳細的分析、歸類。從初稿的寫作過程中還可及時發現前期研究工作有無不足或錯誤。從這個意義上講,初稿寫作是研究工作的重要部分。

3.2 初稿寫作的方法

嚴格順序法。嚴格順序法是論文一般的和最常用的寫法,即作者按照研究課題的內容結構,根據一定的順序,如論文的結構順序或研究內容順序等逐一展開論述。

分段寫作法。段寫作法指作者從最先考慮成熟的內容開始動筆,先完成此段內容的寫作,其餘內容在考慮成熟或進一步研究後再行寫作。全文寫完後,再進行前後對照檢查,使前後文風格保持一致,層次間銜接緊湊、自然,避免冗餘。

重點寫作法。重點寫作法指從論文的核心章節開始寫作。若作者對論文的主要論點及論據已經明確,但一氣呵成的條件還不十分成熟,則可採用重點寫作法。

以上關於初稿寫作的方法,並不是對任何作者都適用,因為每個人的思維方法和方式可能不同,論文構思、寫作習慣、風格自然不同,因此,不可能用幾個簡單的模式要求每一位作者都去遵循。一般的論文寫作方式也只有通過作者的具體實踐,並與作者自身思維方式相結合才能產生較好的寫作效果。

3.3 初稿的注意事項

初稿內容要儘量充分。初稿篇幅一般長於成稿。初稿豐富了刪改較易,而漏項補遺或再加深入則相對較難。行文要符合論文規範。論點、論據、論證等內容應項目齊全、綱目分明、邏輯清楚、詳略得當。初稿中的符號、單位、圖、表、公式的書寫符合規範要求。

成熟見解順利地表達。初稿發現論點上的問題要及時改動,而其它的小地方只要不是原則性錯誤則先不必花精力去修改。

書面應寫得乾淨清楚不可粗製濫造、馬虎從事。觀點、語法、文字均應認真,防止差錯的發生。

3.4 實施論證

論證是用論據來證明論點或反駁謬論的推理形式和思維過程(圖4)。從邏輯學上講,論證是用一個或幾個真實命題來確定另一個命題真實性的邏輯形式。這是寫學術論文必不可少的環節。也是引用其它已知為真的判斷,來確定某一判斷的真實性或虛假性的思維形式。論證過程是論文的核心,論證是否有力關係著論文的成敗。


4. 修改論文

4.1 修改的作用

修改是對論文初稿所寫的內容不斷加深認識,對論文表達形式不斷優化,選擇直至定稿的過程。“不改不成文”,這句話說明了修改在論文形成全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一篇論文的修改,不僅僅是在語言修辭等枝節上自找毛病,更重要的是對全文論點及論據進行再次錘鍊和推敲,使論文臻於完美。

4.2 修改的範圍

修改的目的既然是為了使文章能夠更準確、更鮮明地表述研究成果,那麼,就修改的範圍而言,就是發現什麼問題就修改什麼問題。如內容上包括修改觀點、修改材料;形式上包括修改結構、修改語言。論文修改時對語言的錘鍊,首先是對字詞的推敲選擇,使用字詞必須準確,富有文采;其次,要注意句段的修改,切忌出現語法錯誤;力求句式富於變化,長短相間,具有氣勢,增強感染力、說服力。

同時,還應注意語言的規範和書寫格式的合理。此外,修改論文時,還應訂正著述,並注意按學術論文的規範要求調整、修改其它各個組成部分。圖表是學術論文的特殊語言,在進行語言修改時,還應檢查一下文章中圖表數據是否可靠、形式是否規範、符號是否符合要求、標點是否合理等。總之,修改語言的目的是使文章的觀點得到準確、鮮明、簡練、生動的表達。

4.3 修改的方法

修改論文很難有一個固定的方法,每個人的思維方式、寫作習慣不同,修改的方法自然不同。根據學術論文的特點,一般有效的修改方法有下列幾種:整體著眼,通篇考慮;逐步推敲,精細雕琢;虛心求教,請人幫助;暫時擱置,日後再改。初稿寫完,頭腦往往仍處於高度興奮狀態或者疲憊不堪,思想也常常陶然於論文的內容或者混沌不清。

此時急於修改,往往不容易發現主要問題。一個有效的方法是先把原稿擱置起來,讓緊張的頭腦暫時輕鬆一下,以後再改。

學術論文寫作小技巧,減少返修概率

5.論文定稿

5.1 定稿的要求

學術論文的初稿寫成以後,必須經過反覆修改,才能最後定稿。文不憚改,反覆修改的過程,其實是科學研究的繼續和深入,是提高論文質量的有效措施,也是科學研究者嚴謹的科學態度,對讀者和社會高度負責的體現。因此,學術論文的寫作過程,不能輕視這一重要環節。初稿應達到以下幾點方能定稿:觀點正確,富有新意;論據充分可靠,論述層次清楚;邏輯性強,語言準確、生動,具有感染力,能為讀者所接受。簡單地說,論文修改的理想效果,首先是自己滿意,其次是能讓讀者滿意。

5.2 初稿的壓縮

學術論文一般有字數規定,不是越長越好,所以常常要對初稿進行壓縮,即對論文作進一步的提煉、精簡。一般來說,壓縮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壓縮引言;壓縮圖表;壓縮論證過程;壓縮參考文獻;壓縮正文。總之,壓縮的目的是使論文變得更加簡練、明瞭。圍繞這個目的,作者可採取多種方法壓縮,根據體裁合理取捨。當然,在做初稿壓縮的同時,也會有適當的內容補充、字數的適當擴展。

5.3 定稿的形成

定稿是學術論文寫作的最後程序。稿件經過反覆修改後,作者已經感到符合有關要求,便可定稿。目前,無論是期刊論文還是學術論文一般都要求提交打印稿,因此,定稿的學術論文要嚴格按照有關的規範清稿、打印,並複製電子文件留存。

學術論文要有獨到的見解或發現,有比較精確的論據來支撐的理論分析。在論文的結構層次中,開始是屬於比較低級的層次,一般是陳述性的、介紹性的和發展性的內容,應該言簡意賅表明問題、概念、實驗數據和圖表,接下來是找出規律,比如統計、歸納確定各個因子之間的關係等等,分析和認識要詳細縝密,對前面的內容做出概括、解釋,提出見解,解決問題或找出新問題,或得出有意義的結論。論文的長短要結合實際情況,按論述問題的具體情況而定,量體裁衣為好,宜短則短,應長則長。在修改定稿中服從於論述問題的客觀需要,要有必要的拖長或壓短措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