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李白擱筆的千古絕唱《黃鶴樓》,經魯迅先生剝皮後,亦屬一絕

武昌蛇山的黃鶴樓是武漢地標建築,也是湖北省的一張靚麗的名片,更是古今奇樓,江南三大名樓之首。建樓歷史已經1700多年,早已經是中國歷史文明的一部分。特別是1700多年來,無數文人墨客的登臨,使得名樓配名詩,詩與樓互相輝映,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黃鶴樓人文景觀。

千古名樓競歌詠

千古第一黃鶴樓詩詞,當然是浪蕩文人崔顥的七言古詩《黃鶴樓》。儘管太白擱筆事件,無意中抬高了它的身價,加大了對它的傳播,但細味此詩,筆意出奇,開闊大氣,前所未有,確實當得起李白為它折腰廣告。也不負眾詩人,眾詩詞評論家力捧它。只是李白說自己名樓當前,不得題詩,卻不是實話。


令李白擱筆的千古絕唱《黃鶴樓》,經魯迅先生剝皮後,亦屬一絕

太白仙才,還是留下了關於黃鶴樓的千古絕句。《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小學生必背古詩詞,知名度一點不比崔顥《黃鶴樓》差。只不過一個專詠名樓,重在感懷;一個惜別故友,重在敘情。黃鶴樓都是詩情的激發者,也都平添了詩意。所以說,縱然有崔顥《黃鶴樓》珠玉在前,李白嘴上說“眼前有景道不得”,手上還是技癢,不甘示弱。也確實不差。

還有人說,自崔顥題《黃鶴樓》,名動天下,加之太白卻步,所以古往今來登樓者眾,卻沒人敢寫黃鶴樓詩了。這個說法也是不存在的。登樓對景,詩人們的躍躍之心是根本壓不住的。詩人當歌,好壞不論。

事實上,關於黃鶴樓的詩詞文章,1700年來,多達400多篇。明知有個崔顥牢牢把持著黃鶴樓第一詩的位置,歷代詩人吟詠熱情依然不衰。只是寫出名氣的,似乎真的不多。這也可能是造成有人認為,自崔顥後,少有人再題詩的原因。


令李白擱筆的千古絕唱《黃鶴樓》,經魯迅先生剝皮後,亦屬一絕

一代偉人書新篇

不過雖然如此,名篇不是沒有。光是近現代就有兩個人。一個是偉大領袖毛澤東主席,一個是民族魂魯迅先生。相對來說,大家可能對毛澤東主席的《菩薩蠻·黃鶴樓》要更熟悉一些。

菩薩蠻·黃鶴樓/毛澤東

茫茫九派流中國,沉沉一線穿南北。煙雨莽蒼蒼,龜蛇鎖大江。

黃鶴知何去?剩有遊人處。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詞作於大革命處於低潮時期的1927年,彼時國共合作已顯裂痕,大的摩擦不斷,毛澤東敏銳地捕捉到了某種氣息,在一次登臨武漢黃鶴樓時,懷著複雜的心緒寫下了這首《菩薩蠻·黃鶴樓》。


令李白擱筆的千古絕唱《黃鶴樓》,經魯迅先生剝皮後,亦屬一絕

不同於《沁園春/雪》這一類詩詞大包大攬的豪放氣魄,《菩薩蠻》詞風蒼涼沉鬱,兼以激情騰躍。既對未來充滿信心,又為當前革命焦慮不已,心曲難平。全詞用字精警,將美景、鬥志、時代焦慮融為一體,也是一大特色。

毛澤東一生多次登上黃鶴樓,1953年那張蛇山與小販交談的照片,同樣為人熟悉。

魯迅先生剝皮崔顥

比起毛澤東主席,魯迅先生的黃鶴樓詩十分另類,屬於打油一體,卻將雜文的辛辣與諷刺藝術展示得淋漓盡致。絲毫不改其犀利本色。堪稱一絕。

《剝崔顥黃鶴樓詩吊大學生》/ 魯迅

闊人已騎文化去,此地空餘文化城。文化一去不復返,古城千載冷清清。

專車隊隊前門站,晦氣重重大學生。日薄榆關何處抗,煙花場上沒人驚。


令李白擱筆的千古絕唱《黃鶴樓》,經魯迅先生剝皮後,亦屬一絕

作於1933年,國民黨已丟東北,華北也岌岌可危,北京作為文化古城,已經開始往外轉移文物,結果當局卻規定,文物要轉,而大學生不能逃難。如此重文物而輕人命,魯迅先生憤慨不已,連續撰文炮轟當局。這首剝皮的七律便是其中一篇。

詩不避俚俗,無意裝腔,只以詩詞為議論之聲,酣暢盡意。魯迅先生對青年的熱忱和其愛憎分明的個性,可見一斑。

關於黃鶴樓詩詞故事,你還了解多少呢?歡迎評論補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