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劍雄:歷史變化的背後,黃河與家國大計緊密聯繫

澎湃新聞記者 範佳來 實習生 張婉之

葛劍雄:歷史變化的背後,黃河與家國大計緊密聯繫

作者照片:葛劍雄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在每代中國人的成長曆程中,都少不了對黃河的大河情結。無論從自然還是從文化角度,黃河都是繞不過去的座標。對於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來說,黃河更是有著天然的吸引力。

黃河如何成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葛劍雄通過實地考察,撰寫《黃河與中華文明》一書,揭開黃河不為大眾所知的來龍去脈。

1990年,他寫了一本小冊子《滔滔黃河》,他在書的結尾寫道:“黃河萬古流,黃河的兒女將不斷創建新的文明。”30年過去了,葛劍雄仍舊記得導師譚其驤的話:“我應該超越清朝那些做歷史地理的學者,比如錢大昕、王國維,你們應該超過我。否則學術怎麼進步呢?”這也是促使他寫作《黃河與中華文明》的原動力。11月14日,他攜新書來到上海書城,與現場觀眾分享了他的體會。

葛劍雄:歷史變化的背後,黃河與家國大計緊密聯繫

《黃河與中華文明》

“中國”誕生於黃河流域

自古以來,黃河向來就是人民安居樂業、國家欣欣向榮的保證和象徵。在葛劍雄看來,河流是人類文明起源不可或缺的條件,但大河流不一定會孕育出大文明,文明與河流之間的關係並非完全對應。

大河未必孕育文明,譬如亞馬遜河處於熱帶,不適宜人類居住和耕種,許多熱帶雨林至今人跡罕至;文明未必需要大河,古羅馬和古希臘文明,靠沿海向外拓展獲取資源。水量,氣候以及周邊地理環境等因素,都決定了河流能否孕育文明。

葛劍雄認為,從地理環境的角度,在文明早期,黃河周邊的土地,用簡單工具就能開發成為農田。黃河中下游流經黃土高原和由黃土沖積形成的平原,在四五千年前,曾經達到過最溫暖的時期,且降雨充足,自然條件利於文明發展。早期政治文化中心如西安,洛陽,開封等等,歷朝歷代建都離不開黃河流域。

證明黃河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歷史上的依據頗多。葛劍雄分享了其中最有信服力、也最有趣的考古發現。上世紀六十年代,在黃河的最大支流渭河流經的寶雞,出土了一件西周早期青銅器。後來,在銅尊底部發現了銘文,一句“宅茲中國”,是周武王戰勝商朝之後向上天報告:“現在我佔領中國了。”由此可知,“中國”這一國名最早的實物證據,是在黃河流域誕生的。葛劍雄指出,這裡的“中國”,指的是中國商朝、周朝最高統治者住的地方,是黃河中下游地區。

在西漢末年,黃河流域人口占中國人口的絕大多數,而後出於戰爭等原因,黃河兒女不斷移民南遷。楚霸王項羽帶領一路“江東子弟”,沿著長江從西向東,從安徽到南京;西晉末年的邕江之亂,引發不少北方大家族向南遷移至江浙地區。安史之亂、北宋滅亡、南宋建都杭州,戰亂時期,每每南遷。雖然南方亦有土著,但中國人口的大多數追根溯源,仍是起源於黃河流域。來自全國基因調查的數據顯示,上海人百分之七十的基因來源於北方,足見祖先的慢慢遷徙之路。

不少南方家族特別是少數民族家庭為了避免被歧視,在修家譜時常常自詡為某北方遷來的同姓名人後裔,或者從北方來南方蠻夷地區征戰之後,遺留未歸鄉的後代,譬如廣西人當中,便有人聲稱自己是狄清平蠻夷之後留在當地的戰士後代。可見即使少數南方土著,也少不了黃河流域漢人身份的文化認同。

黃河的歷史與未來

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與國計民生息息相關的黃河歷來多災難。自《史記》以下,歷代正史河渠志均以記述黃河變遷為主,治理黃河成了歷代王朝的頭等大事。中游土地的泥沙常常順著河流聚集到黃河下游,令下游河床比兩邊土地高10-20米,使下游不得不堤壩防洪,危機四伏。因此,歷代治理黃河都是頭等大事,歷朝政府都設有專門監管與治理黃河水的部門。清朝時期,在黃河兩岸設立水標,時刻檢查水位情況,每每超出警戒水位,便有專員八百里加急報告北京,以便第一時間防汛救災。

黃河下游水災氾濫在特殊時刻被當做軍事武器,結果並未盡如人意。譬如,明末李自成攻打開封時,明兵掘開黃河地基,試圖放洪水以淹沒李自成,卻是賠了夫人又折兵——洪水不僅沒能使李自成溺亡,還倒灌進開封城,令開封城幾乎全部被淹沒。歷史上的開封城,便這樣被埋沒在現在的開封地下,不見天日。抗日戰爭時期,蔣介石面對日本進攻,以黃河水代兵阻擋日軍,雖然延緩了日軍進攻,卻淹死了89萬民眾,1000多萬人流離失所。

解放後黃河保持安流,在葛劍雄看來,對於黃河的治理依然需要引起重視。在於黃河的鬥爭和共處中,中華民族一直處於被動局面,唯有東漢之後的“八百年安流”令人寬慰。“黃河的泥沙來源於黃河中游,途經陝西和山西,黃河中游的土地原本不適於生產農作物,開墾後的土地失去了樹木的保護變得疏鬆,造成水土流失;而東漢以後遊牧民族南進、農業民族退縮,退耕還林,黃河中游的水土保持較好,使得下游免於泥沙積累、河床增高、河水集中並氾濫的局面。”葛劍雄提到,在變化的歷史事件背後,不變的是黃河歷代與家國大計之間的緊密聯繫。

近年,長江流域的崛起令黃河流域被超越。在葛劍雄看來,這並非意味著黃河流域的衰落。這幾年黃河的上游中游,正好進入比較溼潤的時期,人工植樹造林也取得了一定成就。黃河流域蘊藏著豐富的能源,一旦實現了煤炭的氣化、液化和燃燒的清潔化,黃河流域的煤炭仍將是中國的主要能源。黃河流域的礦產資源也有其獨特的優勢,如稀土。黃河流域是全中國的地理中心所在,也會在未來世界交通網中佔有重要地位。隨著西部開發和“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黃河流域所起的作用無疑會越來越大。

“隨著地區間的差距逐漸縮小,任何一個地區全面的、壓倒性的、長期的領先地位將不復存在。”葛劍雄提到,“因此,黃河流域將完全有能力與長江流域、珠江流域及其他地區並駕齊驅,共同發展,共同繁榮。”

責任編輯:梁佳

校對:施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