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寫給兒子的一首詩,以前不以為然,現在卻奉為至理名言

儘管我們很小的時候就接觸了古詩詞,但是又不得不承認很多古詩詞是需要人生閱歷才能讀懂的。當母親老去,我們讀懂了“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當物是人非,我們讀懂了“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當久居他鄉,我們讀懂了“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以前不以為然的詩詞名句,現在無疑成了至理名言。

蘇軾寫給兒子的一首詩,以前不以為然,現在卻奉為至理名言

如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洗兒詩》,相信很多人以前就不理解,蘇軾為什麼要說:“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難道還有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的嗎?不過隨著人生閱歷的增長,尤其是為人父母后,便愈發覺得蘇軾的這首詩真乃至理名言。在具體看蘇軾這首詩前,我們先來簡單瞭解一下它的創作背景。

蘇軾寫給兒子的一首詩,以前不以為然,現在卻奉為至理名言

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因反對新法,又在詩文中譏諷“新進”,被構陷入獄,這就是震驚朝野的“烏臺詩案”。後來幸好有多位元老重臣營救,加上宋代“不殺士大夫”的祖訓,蘇軾才免得一死,貶謫黃州。就在蘇軾貶謫黃州期間,侍妾朝雲為他生下一個男孩,於是便有了這首《洗兒詩》。而大致瞭解這首詩的背景後,它的核心思想就很好理解了。

蘇軾寫給兒子的一首詩,以前不以為然,現在卻奉為至理名言

《洗兒詩》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首先,詩的前兩句“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即世人養育兒子都盼望著他能夠一生聰明,我自己卻反倒被聰明誤了一生。一個“望”字,寫盡了世人對孩子的期待,所謂“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一個“誤”字,則又寫盡了蘇軾一生的悽慘遭遇。而究其原因,根據蘇軾這兩句詩來看,就是因為詩人太過於聰明。

蘇軾寫給兒子的一首詩,以前不以為然,現在卻奉為至理名言

我們都知道蘇軾是詩、詞、文俱佳的大文豪,用聰明來形容他自然可以,但是我們也都知道,蘇軾正是因為太聰明,反而惹人嫉妒,遭人陷害,仕途更是一挫再挫。所以詩的後兩句“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是蘇軾以自己的切身經驗得出的人生感悟。它的意思是說,我只願自己的孩子愚笨,沒有災難,也沒有禍患,直到成為公卿。

蘇軾寫給兒子的一首詩,以前不以為然,現在卻奉為至理名言

這裡需要注意的是,蘇軾所說的“愚且魯”,並不是真的愚笨,而是一種大智若愚。這是蘇軾自己不曾有過的一種智慧,所以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擁有這種大智若愚的智慧。畢竟,蘇軾說到底還是期待孩子能夠成為公卿之家。不過不是打擊蘇軾,真正能大智若愚,在仕途上做到高官,還能無災無難安然一生的又有幾人呢?

蘇軾寫給兒子的一首詩,以前不以為然,現在卻奉為至理名言

而對於我們來說,儘管“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是一個難以實現的美好願望,但相信還是有不少人同蘇軾一樣都是心有所待的。當然,蘇軾對兒子的美好願望,充滿了他的主觀色彩,只是一種個人見解罷了。畢竟不是所有人都這樣,如明末清初文學家錢謙益所寫的《反東坡洗兒詩》就有“東坡養子怕聰明,我為痴呆誤一生。但願生兒狷且巧,鑽天驀地到公卿”之句。

綜上所述,蘇軾的這首《洗兒詩》,雖然只有短短四句,但是煉詞煉意俱佳,並且是蘇軾真切的有感而發。“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以前不以為然,現在卻奉為至理名言。當然,這只是個人的觀點。如果是你,你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還是“愚笨”呢?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