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的地緣政治觀下的國家安全戰略選擇

導言:

地緣戰略特點主要是指一個國家地理位置、幅員、形狀等所具有的戰略意義上的特徵,它對一個國家制定政治、軍事戰略、國防和外交政策有十分重要的影響,是影響一個國家外交傳統最恆久的因素。

俄羅斯著名的思想家別爾加耶夫指出:“有一個事實,它凌駕在我們的歷史運動上,它像一根紅線貫穿著我們全部的歷史,它包含著歷史之所有的哲學,它體現在我們社會生活的每一個時代,並確定著各個時代的特徵,它同時是我們政治偉大之重要的因素和我們精神軟弱之真正原因,這一事實,就是地理的事實。”

“地緣關係不僅在任何時候都會對一個國家的現行戰略產生影響,而且會使其戰略思想在地緣關係方面帶有某種傳統性,甚至表現出模式化的地緣特徵。”

俄羅斯的地緣政治觀下的國家安全戰略選擇

俄羅斯的地緣戰略觀

俄羅斯作為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其地緣戰略特徵十分鮮明,地緣戰略特點對其傳統安全戰略的影響也非常大。在地緣政治方面,蘇聯解體以後,俄羅斯在歐洲的疆界被壓縮到300多年前,即俄羅斯開始擴張前的範圍內。

俄羅斯傳統國家安全戰略中的地緣政治觀決定,俄仍將原蘇聯地區看作是自己的勢力範圍,將東歐地區看作是利益範圍,至少是不容西方國家染指的“中間地帶”——否則將形成聯合的西歐與孤立的俄羅斯對峙的局面,對俄十分不利。

因此,俄羅斯的國家安全戰略必將以鞏固獨聯體的一體化、維護俄羅斯傳統的勢力範圍為根本戰略目標;以發展同德、法等歐洲大國的合作,建立歐洲統一空間、強調歐安組織的作用為戰略途徑,維護俄羅斯的國家安全。

俄羅斯的地緣政治觀下的國家安全戰略選擇

冷戰後俄羅斯地緣安全空間的裂變

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使俄羅斯作為一個地緣政治實體在世界地緣政治版圖中的地位明顯下降。特別是在冷戰結束後,在俄羅斯的地緣周邊先後發生了北約東擴、顏色革命、阿富汗反恐戰爭等一系列事件,俄羅斯地緣安全空間發生裂變,世界地緣政治版圖全面改寫。

冷戰結束後,俄地緣政治狀況嚴重惡化。在西北、西線,華約解散、蘇聯解體、俄羅斯從東歐撤軍後,喪失了大約2000公里的戰略防禦縱深,原蘇聯統一的戰略防禦體系被割裂。與此同時,西方國家為將俄軍撤出後形成的“中間地帶"納入其安全體系範圍,積極推進北約東擴。

1999年3月12日,原華沙條約成員國波蘭、捷克和匈牙利加入北約,使北約成員國增加到了19個,北約東擴計劃邁出實質性一步,使俄喪失了700——900公里的戰略縱深。2004年3月29日,拉脫維亞、愛沙尼亞、立陶宛、斯洛伐克、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和斯洛文尼亞7個波羅的海和中東歐國家加入北約,北約實現第二次東擴。

這次北約大規模東擴大大改變東歐地區的地緣政治態勢,新加入的不僅有前華約國家,還有前蘇聯的加盟共和國,北約防區向東推進了1000餘公里,在有些地段直抵俄國西部邊界。中東歐地緣政治版圖再次發生實質性變化。這一新形勢直接牽涉到俄羅斯的切身利益和安全。

俄羅斯的地緣政治觀下的國家安全戰略選擇

在地理上,俄羅斯將與多個北約成員國的領土接壤,而俄羅斯西北方向的“飛地"——加里寧格勒州被北約從波蘭和立陶宛方向緊緊夾住;

由於波羅的海3國加入北約,俄西北邊境失去了所有緩衝地帶,西音屏障喪失殆盡,北約戰車直抵俄羅斯的家門口。用俄羅斯《獨立軍事評論》的話講,北約東擴“從軍事政治意義上看,北約是從西北方向和黑海方向包圍俄羅斯”。

尤其是北約電子偵察機進駐立陶宛佐克尼艾軍事基地執行巡邏任務,意味著北約在波羅的海建立了第一個常設基地。北約軍事基地更加接近俄羅斯歐洲部分的城市和國防設施,這一嚴峻的戰略態勢和地緣政治格局對俄羅斯的安全造成了極大威脅。更為嚴重的是,2005年12月6日,羅馬尼亞與美國簽署了美國在羅馬尼亞設立軍事基地的協定。該協定改寫了東歐沒有美軍基地的歷史,並使俄羅斯的側翼毫無遮擋地直接面對美國和北約。如果讓美國或北約完成對黑海水域的控制,俄羅斯的側翼也就會完全喪失戰略縱深。

俄羅斯的地緣政治觀下的國家安全戰略選擇

與美抗衡時代來臨

不但如此,而且在西南、南線,美國在獨聯體國家推動了一系列以政權更迭為標誌的顏色革命。2003年11月格魯吉亞發生“玫瑰革命”,2004年11月烏克蘭發生“橙色革命”,2005年4月吉爾吉斯斯坦發生“黃色革命”等,這些“革命”使俄羅斯的獨聯體盟友與俄正在漸行漸遠,美國在獨聯體空間立足。俄羅斯的地緣政治狀況嚴重惡化。

美國通過格魯吉亞的“玫瑰革命”,在外高加索獲得立足點,在外高加索打開獨聯體的入口。美國通過烏克蘭的“橙色革命”西面包圍俄羅斯。而且,俄羅斯黑海艦隊一直駐紮在烏克蘭克里米亞半島的塞瓦斯托波爾港。根據烏俄兩國1997年5月簽署的協定,俄黑海艦隊在烏的駐紮期將持續到2017年。

失去烏克蘭,俄羅斯海軍就將被迫離開塞瓦斯托波爾港,失去“俯瞰”中東、北非和巴爾幹地區的戰略優勢。失去烏克蘭,俄羅斯黑海艦隊將沉沒。烏克蘭加上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北約老成員國土耳其從黑海方向對俄羅斯構成了軍事政治意義上的包圍。美國通過吉爾吉斯斯坦的“黃色革命”進駐中亞。

俄羅斯的地緣政治觀下的國家安全戰略選擇

2001年秋,美國就曾利用阿富汗反恐戰爭之機,先後租用了烏茲別克斯坦的汗阿巴德空軍基地和吉爾吉斯斯坦的瑪納斯國際機場,塔吉克斯坦同意美國及其盟國的反恐力量提供庫利亞布機場,哈薩克斯坦向美軍飛機提供臨時起的便利,土庫曼斯坦同意美國軍用飛機從其領空通過。

由此,美國立足中亞。美國在中亞駐軍,既削弱俄羅斯在獨聯體南部地區的影響,“將俄生存空間壓回本土”,"扼住俄羅斯南下的咽喉要道”,並且能“對俄羅斯腹地實施監控”,又可以威懾伊朗和中國,還有利於美國控制中亞和裡海地區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

中亞成為美國在21世紀推行全球戰略“大棋盤”上的戰略要地。美國在中亞駐軍使歐亞地緣政治和軍事結構發生了自蘇聯解體以來的另一場深刻變化——使中亞從俄羅斯安全戰略傳統的“後院”變成了“前線”,使美國在中亞的軍事存在與北約向前蘇聯波羅的海三國擴張相呼應,對俄羅斯形成鉗形包圍態勢。

能源危機和安全戰略

與此同時,俄羅斯的能源安全也受到了威脅。高加索、中亞和裡海地區蘊藏著儲量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格魯吉亞是裡海原油的必經通道,其國家政權的西傾可為美國最終控制裡海石油產地和石油輸出管道的全球石油戰略利益服務。烏克蘭是承擔著將90%俄羅斯能源輸送到歐洲的重任,是俄羅斯天然氣最大的過境運輸國。

俄羅斯的地緣政治觀下的國家安全戰略選擇

“在當代世界,在能源問題有重大意義的情況下,美國悄悄聯合這些區域於西方經濟和政治體系之中的計劃不只是開採和出口石油和天然氣。美國打算在俄羅斯以南建立被成為'21世紀的絲綢之路'公路、鐵路、石油管道和空中走廊的網絡,以將外高加索和中亞國家帶出俄羅斯的影響之下,保障它們同世界的聯繫,避開俄國,同時加強它們同土耳其(土耳其是美國在這一區域的主要盟國)的聯繫,以根本改變地緣政治均勢。”

2005年5月25日美國等西方國家修建的連接裡海和地中海的首條直接輸油管道一—巴庫一第比利斯一傑伊漢管道開通。“裡海石油繞過俄羅斯而流淌氣“(美國等西方國家)將俄羅斯從原蘇聯領土上的資源中擠走,損害俄羅斯在這一區域的傳統政治影響。”

這是在原蘇聯地區修建的第一條沒有俄羅斯參加的大型戰略能源輸出項目,這一管道繞開了俄羅斯,具有地緣政治意義。對此,俄羅斯國家杜馬外交委員會主席卡薩喬夫指出:毫無疑問,這是一個出於政治而非經濟考慮的項目;建立一條沒有俄羅斯參加的裡海石油出口管道,完全是一件政治事件;這一能源項目的開通,將使美國和西方國家找到在該地區進行軍事存在的藉口。

俄羅斯的地緣政治觀下的國家安全戰略選擇

此外,近年來,尤其是過去一年間(2005年),獨聯體正面臨愈發嚴重的“獨多聯少”的尷尬局面:在2005年8月的獨聯體峰會上,土庫曼斯坦成為首個終止獨聯體正式成員身份的國。隨後,其他國家內部的一些政治力量也開始質疑獨聯體繼續存在的意義。在數個獨聯體國家爆發了“顏色革命”之後,一個由格魯吉亞、烏克蘭等國倡導的“民主選擇共同體”也正式宣告成立,獨聯體已經直接感受到了來自西方價值觀的威脅,獨聯體生存面臨挑戰和威脅。地緣政治狀況的變化使俄羅斯的國家安全態勢大大惡化。

在東線,中俄兩國長達4300多公里的邊界線已劃分完畢,只存在俄日北問題尚未解決。俄羅斯的遠東地緣疆界基本穩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