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職媽媽如果不差錢,可能都不需要老公了?

全職媽媽們可能都有這樣的體會,孩子爸爸不在家時,自己和孩子過得有條不紊、歲月靜好,只要孩子爸一在家,家裡就烏煙瘴氣、雞飛狗跳。

全職媽媽如果不差錢,可能都不需要老公了?

老公就像是另一個等待照顧的孩子

閨蜜小杰是個全職媽媽,平時老公下班很晚,她能一邊帶孩子一邊做家務,給孩子做飯以營養均衡適合寶寶入口為主,比如面片蔬菜湯一勺燴,孩子大人都解決了。可是一旦老公哪天下班回家早,孩子吃的那些,老公是絕對不吃的,她就得給老公張羅他愛吃的,辣的、帶肉的、口味重的。

吃完了飯,出發一片狼藉,老公很自然的刷手機,孩子也很自然的去找爸爸,小杰在廚房就急了,平時她跟孩子在一起都是儘量不碰手機,可是老公卻拿著手機陪孩子,“要不你去刷碗,我帶孩子”小杰脫口而出。

結果往往都是老公不情願得放下手機,等到小杰終於忙完了,就一甩手,又把孩子交給小潔“讓媽媽陪你玩去吧”。

“我也理解老公在外工作的辛苦,他到家就只想放飛自我,若沒有孩子我是不會管他的,可是他這樣對孩子沒有好影響啊!”小杰如是和我說。

全職媽媽如果不差錢,可能都不需要老公了?

“婚後我失去魅力,他失去耐心”

身為過來人,我們都嘗過了戀愛時的美好,也明白了婚姻和戀愛的不同,有了孩子之後,女人更多的把注意力放到孩子身上,這可能就會讓她們覺得,男人更多的把注意力放到了家以外的地方。

很多全職媽媽都有這樣的委屈:

“我為了這個家辛辛苦苦付出這麼多,卻得不到一點認可”

“我讓他乾點活擦擦地,他理直氣壯地說他賺錢了”

“我說家務活我們分工合作吧,他說那賺錢這事也分工合作吧”

以上的話,來自我認識的很多全職媽媽們家庭中的日常對話。面對一個大毛病沒有,小毛病一堆的雞肋老公,這些女性朋友真的會感覺自己彷彿養了一個“大兒子”。

每當她們梳理好自己的情緒,特意找時間想和老公聊一聊的時候,老公們的反應都是“你就是沒事閒的”。

說白了,人家嫌你煩。

全職媽媽如果不差錢,可能都不需要老公了?

不是不愛,只是需求不同

其實,男人和女人在需求上有著本質的不同。

遠古時代,男人們在外捕獵,需要高度集中精神,一回到家,只想好好休息;而女人們整日採摘、哺育後代,需要多多交流才能獲知最有用的信息。

說回現代,男人在外面工作,已經說了一天的話了,而回到家只想做個安靜的寶寶,可卻遇到了一個什麼都想跟他聊的妻子。

所以在大大小小的家庭紛爭中,男人往往都是得過且過的拖延派,而女人都是打了雞血的戀戰派

事實上,無論男女,任何人的情緒都需要被看見,但並不是每個人的這份需要都被滿足了。而且很可能,從我們小時候開始,那份需求就一直未被滿足。

全職媽媽如果不差錢,可能都不需要老公了?

你現在的失落,可能源於小時候的“未滿足”

根據阿德勒心理學的研究,兒童時期有兩大重要的需求,歸屬感和價值感。簡單來說,就是孩子需要有“我是這個家的一份子,我的爸爸媽媽都愛我,我值得被愛”的這種感覺。

但這份基本的需求,並不是每個孩子都能獲得。

“你上幼兒園好好表現,再哭鼻子媽媽就不給你買小蛋糕了。”

“聽媽媽話,不然爸爸也不喜歡你了。”

“只有考95分以上,才能帶你去動物園哦。”

這些話語無一不透露著父母的誘惑和威脅,這種有條件的愛,會讓孩子形成一種認知:我只有達到怎樣怎樣的標準,我才是好的,才能得到爸媽的愛。他們的父母從來也沒有告訴過他們“你本來就很好”,他們也很難學會自己去認可自己。

於是,有這種認知的小孩,長大後也會不由自主的希望能獲得外界的認可,“我必須做好,才能獲得肯定”。

這樣的女性在成家後必然會渴望來自老公的認可,一旦她們得不到,童年那種失去愛的恐懼感就會再次襲來,甚至排山倒海般將這個媽媽的精神世界壓垮。

其實,每個人內心裡都住著一個小孩,那是童年時的自己,當成年後的我們在人生路上遇到坎坷時,就會激起我們童年時相同的感受。

也許童年時我們不被重視,於是成年後當某個人不經意的某句話觸動我們時,童年的閘門瞬間打開,我們又回到了當年的無助之中。

但遺憾的是,我們並不知道這一切是與童年有關,我們會將原因歸到眼前的人或事情上。

因為關於童年的那些感覺已經寫到我們的潛意識裡,它就像在後臺運行的代碼一樣,自動操控我們的行為。

可以說,生活中很多過激的行為、腦子一熱的衝動,其實都源於我們的潛意識,只要你去深挖,都會發現那是童年時我們遺留下來的傷。

全職媽媽如果不差錢,可能都不需要老公了?

換個思路,自己掌握幸福

其實,如果換個角度想,與另一半有衝突這件事,可以是一個機會,讓你重新面對自己的機會,也是成長的機會。

有時全職媽媽們會吐槽“我老公就只會賺錢了,別的啥都不行”,甚至有個好姐妹跟我說“我給自己5年時間,等我經濟能獨立了,我就跟他離婚。”

但,除了給家裡帶來經濟收入,男人當真就一無是處了嗎?

有一次我逼著一個朋友說她老公做了哪些賺錢之外的,對家有益的事情。她憋了良久,但還是說出了好幾個:週末全家一起出去玩;家裡的踢腳線壞了,他主動去修;教孩子學會了騎自行車;家裡停水時,他拎了好幾桶礦泉水上18樓;帶孩子去樓下小賣店買零食。

一開始她說不上來,但說著說著,自己內心對老公的怨氣就少了許多。

其實,成年人在也需要歸屬感和價值感,在家庭當中更是如此,你需要,你的另一半也需要。

但當我們會深陷情緒之中,委屈和不滿會讓我們更加迷茫,我們根本沒有辦法處理自己的情緒,更不用說照顧對方的情緒了。

《親密關係》一書就一針見血得指出了這種夫妻間的矛盾是“用吵架的方式去避免面對自己內心的傷痛”,這本書將親密關係劃分為四個階段:月暈、幻滅、內省、啟示,它告訴我們,其實夫妻關係有時候只需要單方的改變,也能讓關係更加親密,當你打破原有的模式,便能建立新的親密關係。

婚姻中我們有時是會感覺到一種“山窮水盡”,但可能就是在我們“疑無路”的時候,也恰恰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時候。

全職媽媽如果不差錢,可能都不需要老公了?

作者:小米,一個幾乎每天都看書和練瑜伽的全職媽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