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楼台人物首饰——方寸中窥浮世繁华


明代楼台人物首饰——方寸中窥浮世繁华

明·皇都积胜图局部 长卷再现了明中后期北京城的繁盛景况 图片源自中国国家博物馆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唐)杜牧

料想杜牧先生不大会想到自己诗中提到的楼台,会在六百多年后的明代一度成为女子头面上的主角,成为备受女士们青睐的首饰风格。如此充满诗意又精美的艺术品,当真值得我们多花些时间来细细品味。

明代楼台人物首饰——方寸中窥浮世繁华

金累丝楼台人物分心 江苏江阴长泾九房巷明墓出土 图片源自江阴博物馆

虽说以人物和宗教为题的首饰在宋元时期已不罕见,但究竟未曾成为风气。时至明代,在充分汲取宋元明三朝绘画中阁楼图式与人物风格的同时,匠人们充分融入自己的能工与巧思,终于成就了一种独特的首饰样式——人物楼台首饰。

明代楼台人物首饰——方寸中窥浮世繁华

明·仇英 仙山楼阁人物图轴局部 图片源自台北故宫博物院

明《天水冰山录》中首饰部分即录有相关题材:“金厢人物楼台累丝首饰一副”(计13件)、“金厢人物楼台点翠首饰一副”(计10件)、“金厢楼阁群仙首饰一副”(计11件)“金楼台殿阁嵌大珍宝首饰一副”(计10件)、“金褶丝楼阁人物珠串耳环一双”等不下十余种,所涉及种类、样式、工艺十分丰富。

明代楼台人物首饰——方寸中窥浮世繁华

金累丝楼台人物簪 江阴长泾九房巷明墓出土 图片源自网络

1958年,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发掘了位于江西南城的明益庄王夫妇墓。墓主朱厚烨为明宪宗朱见深四子益端王朱祐槟的嫡长子。朱厚烨于嘉靖二十年(1541年)袭封益王,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薨。元妃王氏、继妃万氏先后与其共葬一墓。万妃棺于万历十九年(1591年)迁葬于朱厚烨墓,

其中出土了九件一组的精美金首饰,包含顶簪、分心、挑心各一支,鬓钗一对,掩鬓两对,乃为全墓中最精美别致者。若依照《天水冰山录》中的记录,便是「金累丝人物楼台首饰一副」的对应实物了。伴随着这些工艺精巧、设计别致金簪的出土,我们也有幸得以窥见这位明代藩王王妃万氏的审美情趣,以及那一时期王族首饰设计的别样风尚。

顶簪、挑心与分心

䯼髻([ dí jì ],已婚女子戴在发髻上面的发罩)出现后,明代女子首饰常以䯼髻为中心形成比较固定的组合关系。所谓「一副头面」即是指插戴在䯼髻之上的各式簪钗首饰。头面中首饰数量不定,少则几件多则二十有余,每件首饰又因形制与插戴位置不同而有不同的命名。

明代楼台人物首饰——方寸中窥浮世繁华

明·金丝䯼髻 南京博物院藏 图为观展时所摄

参考扬之水先生对于明代首饰命名的考据,头面中的顶簪、挑心与分心,因所处位置分别位于䯼髻的正上方、正前方与正前方偏下位置,是头面中一眼望去最惹眼的地方(C位),因而每每制作精良,造型设计也多别出新意。万妃的这一副金累丝楼台人物头面中,顶簪、挑心与分心亦即如此。

其顶簪底部由一只飞舞的凤凰于祥云中托起瑶台,瑶台之上并排立两座楼阁。略高者十字脊重檐歇山顶,阁内居中立一位宽衣大袖肩有帔帛的仙女,旁有两女侍拱手而立。阁后一只鹿漫步向前,昂首望向远方。另一座略低的为六角重檐顶亭,亭中有一人卧于榻上,亭外有四侍女环绕四周。两楼阁之外间有盆花点缀,再以雕栏环抱,其意仙谧清幽。

明代楼台人物首饰——方寸中窥浮世繁华

金累丝楼台人物顶簪 通高20cm,簪首宽8.5cm,重118.9克 图片素材源自中国国家博物馆

挑心所呈现的人物与空间布置则更为直观。设计共分两层,下方五座当中一人对着棋局,左右两侧一人抚琴,一人展画。之外另有一人捧盒,一人捧盘,构成了当日流行的琴棋书画图。后方高阁中坐一对人捧卷读书,另有侍女二人分立左右,应也是当日流行的「二乔读书」题材。

明代楼台人物首饰——方寸中窥浮世繁华

金镶宝“二乔读书”人物掩鬓 蕲春县蕲州镇姚湾荆藩宗室墓出土 图片源自《金玉默守图录》

楼阁之中不仅人物形态丰富,主题的设计也多与文人雅趣相关。若是从设计巧思来看,位于整副头面正中位置的挑心却未见着更多新意,中规中矩的造型叠加当下时兴题材,更多显露了时代的环境而少了一些呈现主人气质的个性元素。

明代楼台人物首饰——方寸中窥浮世繁华

金累丝楼台人物挑心 高9cm,宽6.5cm,重77.5克 图片素材源自中国国家博物馆

分心的造型以中间高两边低的弧形样式较为常见,图式仍为楼台人物样式。上层无梁柱,仅见重檐歇山屋顶,左右两栋较低。中部宫殿三栋,正中一间向前突出,各间房屋分离,均为重檐。三道高阶之上,府中主人端坐正中,手中执笏,身旁各立持扇侍者一名。两侧另有侍者四人,或捧注子,或奉食,或奉爵杯,造形各异,

俨然一幅豪门宴饮的热闹场景。

明代楼台人物首饰——方寸中窥浮世繁华

金累丝楼台人物分心 高5.1cm,长9.5cm,簪脚长9.8cm,重91克 图片素材源自中国国家博物馆

掩鬓与鬓钗

掩鬓插戴时通常自下而上分插于发端的两侧,其流云状的延伸部分即是为遮住杂发而设计的。明代顾起元《客座赘语》卷四中云:

“掩鬓或作云形,或作团花形,插于两鬓。”

掩鬓皆两支一对,佩戴时不只限于一对。万妃棺中所出即为两对题材一致的掩鬓,应是作一副头面同时佩戴于鬓边的。

明代楼台人物首饰——方寸中窥浮世繁华

金累丝楼台人物掩鬓 高7.8宽5.5cm,重76.1克 图左佩戴于右侧,图右佩戴于左侧 图片源自中国国家博物馆

两对掩鬓一对花叶形,一对祥云形,其中主角自是府邸之中的女主人。尤在花叶形掩鬓上观的真切:上方殿堂中均有一执笏者端坐其中,左右各立一侍打扇。下方厅堂中女主人正立其中,戴在右边一支上女主人正在盆中洗手,正对着右侧一名女侍手中持巾,身后两名女侍一人抱琴,一人捧盒。戴在左边的一支,女主人一手持镜一手簪花,所谓「对镜簪花」。正对一侍女手捧花瓶,身后两名女侍一人持花,一人捧物。

人物楼阁处处交代清楚,掩鬓之上这些微小人物栩栩如生,只若米粒大小,但刻画精细,其发髻、眉眼、衣饰、手中之物样样清晰可见,似乎会随时如常活动,妙手神功,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云朵形掩鬓所构人物场景几乎与上述一致,其中一侧为主人端坐场景,另一侧则为对镜理妆的生活场景。

明代楼台人物首饰——方寸中窥浮世繁华

金累丝楼台人物掩鬓 通高17.9cm,宽6.7cm,重58克 图片素材源自中国国家博物馆

鬓钗虽谓之“钗”,却也是我们熟悉的簪之样式,明人王圻、王思义所编《三才图会》中所绘之钗,便是一只脚的簪。由于明代女子发饰的改变,此前两只脚并有固发与装饰作用的钗到此已不再流行,连称谓也改为了「古折簪子」。一网䯼髻罩住青丝美发,其上便成了各式簪的天下了。

明代楼台人物首饰——方寸中窥浮世繁华

《三才图会》中所绘钗之样式

明代把两鬓与额角算在一起合称四鬓,

鬓钗即是盛妆时倒插在额角处造型修长的簪了。常服装扮时,也常单独一枝高插云髻。万妃的这一对鬓钗图式与掩鬓一致,不过因为造型修长的关系人物形式稍有减省。

明代楼台人物首饰——方寸中窥浮世繁华

金累丝人物鬓钗 通高18.1cm,宽3.3cm,重43.3克 图片素材源自中国国家博物馆

方寸天地内见富足

以金丝编成的楼台人物金簪,于方寸天地内,起楼阁、生花草,飞檐廊柱竹石水榭熠熠生辉,瑞鹿白鹤漫步其中。更有各类人物于此或坐或立,举手投足,王府之中的日常,随着金簪跃然眼前。其构思之奇,做工之巧,尤为前代所不及。

明人或以楼阁宫室作为富足无忧的生活象征,其在首饰的制作上自然也是不惜成本不吝巧工。细心的读者恐怕已经计算出,仅万妃的这一副楼台人物首饰,且不论其中耗费的巨大人工,仅用金量竟已高达460余克。

明代楼台人物首饰——方寸中窥浮世繁华

明·金锭 定陵出土 图为观展时所摄

极致的精细——累丝

九支楼台人物首饰中,综合运用了摺丝、累丝、锤揲、攒焊等工艺,其中

累丝作为瑶台底托,凸显出玲珑的视觉效果。

明代细金工艺较前代有了较大发展,以累丝工艺来说,虽自汉代开始已有应用,但其表现手法一直随着朝代更迭不断精进,至明代达到极致。另一方面,金银原材料得以精炼,延展性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同时使得首饰在制作立体或繁复造型时(如楼台人物)用料大幅减少。在此条件下,匠人们通过运用特定的工具与工艺,将手工制作金银首饰带入了新的境界,令明代首饰的工艺风格更加精巧、规整与纤丽。

累丝之前先要拔丝,目前认为古代制丝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锤揲搓磨成丝;二是将金片扭卷、拉伸、搓磨成丝;三是将金丝拉过两侧孔径由大至小递减的金属板,制作成粗细不一的金丝。在此基础上再加工、制作成各种形态的丝。蒲松龄曾在《七言杂文·银匠第十七》中写道:

“惟有因公手不贫,手持赧(音,为打银具)铁打金银。枝叶拔丝入钢板,掠钩倾片上锤鍖。”

蒲松龄所描述的,应为我们所说的第三种拔丝方法。

明代楼台人物首饰——方寸中窥浮世繁华

拔丝示意图 1398年纽伦堡刊印手稿插图 图片源自《中国古代九大黄金术》

拔丝之后,还需根据所设计首饰部位的不同先将金丝掐成相应花式,再依首饰图案的表现手法进行平填或堆垒。「平填」一般用作底托等平面图式,如前文中所列楼台人物首饰,其底托均为平填累丝工艺。「堆垒」则用来处理需要立体效果的部位,如北京海淀区西郊董四墓村出土的明代金累丝嵌石云凤簪,其凤翼、凤尾及如意云头先以素金丝勾勒轮廓,再用之前掐好的小卷丝在轮廓内平填,凤身部位则为堆垒成型。最后再将各个部件攒焊成型,十分考验手艺人的手上功夫。将如此细小的部件一丝不苟的平填、攒焊,

没有高超的技艺水准以及对于工具的娴熟掌控,实难完成。

明代楼台人物首饰——方寸中窥浮世繁华

明·金累丝嵌宝云凤簪 北京海淀区西郊董四墓村出土 图为观展时所摄

方寸间见繁华,多少楼台烟雨中…...焚一段孤香,烹一壶清茶,一起细细品味大明王朝用首饰织就的瑰丽与美好。

【参考文献】

1. 邱晓勇.奢华的艺术——浅谈明代金银首饰.大众文艺

2. 扬之水.“繁华到底”——明藩王墓出土金银首饰丛考.金玉默守.中国书店,2016

3. 王湛.画楼金簪锁云鬓.收藏家杂志

4. 孙机.明代束发冠、䯼髻与头面.中国古舆服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5. 扬之水.中国古代金银首饰.故宫出版社

6. 徐晓冬,童宇.中国古代九大黄金术.美成在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