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錢的時候,沒有人大聲說

輸錢的時候,沒有人大聲說

*鏡前的少女

上週五,Z發了個感慨:人跟人的差距,怎麼這麼大?她有個前同事因為投了理想汽車,看起來就要財務自由了,還成了媒體上的“投資英雄”。

之前一天,理想汽車在美國上市。上市第一天股價漲了43%,公司的市值最高時接近150億美元。對照市場價格,不少人至少賬面上看掙錢了。一家公司上市,對投資基金來說,確實是個milestone。

各種發家經歷,一直是最受歡迎的故事類型之一。以至於現在每家公司上市,算計能出多少個大富翁,是最津津樂道的一件事。

“從前,我們在同一層樓辦公的。”這才是讓Z最感慨的事情,她還呆在出版社的辦公室裡,前同事卻成了故事裡的名字。人最怕的,就是和隔壁老王有了巨大差距。

可越怕什麼,就越會發生什麼。新經濟公司很多全員持股,它們上市制造的系列富翁裡,難免有兩三個熟人。前不久螞蟻金服上市,就有人替我惋惜:當年如果一咬牙跳了槽,現在就能等著退休了。

中國人傳統上雖然標榜“悶聲發大財”,可現在似乎更流行宣揚自己的成功經驗。比如理想上市,跳出來分享經驗的投資人,就不是一家兩家。

一時間,滿地大富翁、滿世界金手指的錯覺。Z的前同事就在其中一家基金工作,這一次也是其中發聲最積極的。

他們這麼做不會只為了講個故事給人聽、讓Z羨慕一下。生意人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賣”,VC投資人們也不例外。

藉著理想上市講的故事大多是這樣的:他們發現了一個能做大的生意,他們在其中有看起來不錯的投資項目。理想汽車的競爭對象之一特斯拉,總市值已經超過了2700億美元。

說故事的目的無非就兩個:告訴金主,有錢交給他們打理,可能賺大錢;告訴創業者,如果被他們投資了,也可能走到上市。

可故事和結論之間,其實並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比如理想汽車上市,它背後的投資人都出了幾分力?這事兒,他們沒有說。至少2018年年底以及以後加入理想汽車投資團的機構們,只是搭了上市的快車。因為2019年年初,李想就說要去美國上市了。

從前投資基金們很驕傲的一件事,是自己獨家投資、至少是佔了大頭,現在他們更願意抱團取暖。理想汽車就是個典型案例。從2015年10月到上市,理想汽車融了10次錢。僅2016年5月,給錢的投資基金就超過了10家。

雖然給了錢,在公司的發展方向上也沒有發言權,更不要說決定些什麼。上市前,李想還有超過25%的股權,管理層的投票權則超過了71%。也就是說公司的事情,基本還是他們說了算。還有點話語權的金主是美團的王興,有9.3%的投票權。

至於VC們是不是真賺到錢了,也難說。就像股票投資一樣,錢沒有拿回來之前,都只能算浮盈。這兩年“賣”不容易,很多金主就只能看看基金的賬面浮盈,真金白銀就是拿不回來。

可等到能賣的時候,誰又知道到時能賣出什麼價格?他們到底能掙多少錢?除了他們自己,和最終拿到錢的人,外人都不太能知道。

事情還沒完。即使上市的這個項目掙了錢,也不等於基金就掙了錢。一隻投資基金投資的公司可不止一家,不能保證每個都能走到上市、很可能其中很多都虧錢。錢沒那麼好賺,操心、擔心都是免不了的。

不過,即使只有一個成功故事,也不妨礙塑造成功投資人的形象。因為虧錢的部分,沒人會大聲說。

大部分這樣的故事,聽聽就算了吧。

題圖:畢加索《鏡前的少女》


分享到:


相關文章: